第二章白茶的栽培
第四节白茶茶树的繁育与种植
一、白茶茶树的育
现在白茶品种都是采用短穗扦插法繁殖。其他茶树繁殖方法如茶子育苗、扦插育苗、压条法和分蔸法等已极少应用。短穗杅插每公顷苗可育苗-万株,繁殖系数为50一,成活率可达80%以上。一丛茶树多的可取插穗个以上,每千克枝条一般可剪~个插穗,正常龄且生长势旺的茶园作取穗园时,取穗同与苗圃的比值约为11.0~-1.5。选用幼年或青壮茶树的当年生成熟枝,特别是腋芽已经膨大的有利于提高扦插成活率。扦插后,要及时遮阳,保持70%左右的遮光度。头两个月内的苗爾管理是短穗扦插成败或成苗率高低的关键,其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混防暴。除雨天外,一般每天应对硅面浇酒水1~2次,阴天1次,晴天早晚各1次,以保持畦面润混(田间持水量为80%~90%)为原则。若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则一周左右浇水一次。生根(夏插后30~40d开始发根,春插后50~60d开始发根)后,改为1日或隔日灌水1次。天晴时可每隔一日受光1~2h,阴雨天和夜晚,宜全部揭开,接受雨露滋润。两三个月后,即插穗发根成活后,则是通过肥、水保、耕等栽培管理综合措施,促使茶苗健壮生长,及早达到出画标准。
二、种植
传统白茶区以晚秋(11月)和早春(2月中句到3月上旬)为适期。种种植方式以条列式为主,实行开沟种植,毎亩种植茶苗0~株。茶苗应尽可能多带宿土,未带土的茶苗(尤其3年生以上的大苗)栽植前最好用浓泥浆水沾根。长途调运茶苗,在途两天以上的必须包装,泥浆根,保持根部混润,最好用竹篓或篾篮等装载,以防因挤压、不透气和升温等而伤苗。栽植茶苗应使根系在土中保持舒展态,边種土边紧土,最后填土至根茎部(大致原苗入土位置)以上5~10cm处。紧土以中度着力(10~15kg)拔不出茶苗为度。茶苗栽后应及时浇足安蔸水,以后视天气状况,在1个月内再浇两三次水即可。
三、茶园施肥
(一)茶树的营养需求
在茶树各组织中,目前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30多种。茶叶中无机化学元素有30多种(见表2-11)。
茶树叶片中含氮3%~6%,春茶中含氮较多,一般在5%以上,夏、秋茶较少,约4%左右,全株平均含量为2%左右,成叶中含氮低于2%~3%,春茶一芽二叶中含氮低于4.5%,均表明茶树可能缺氮。茶树叶片中含磷(P2O),)约0,32%,一般芽叶中0.5%~1.5%,根系中0.4%~0.8%,老叶或夏、秋茶第3叶含量低于0.5%,均表明茶树可能缺磷。茶树中钾素含量平均为干物质的0.5%~3.0%(按K2O计)。茶一芽二叶中钾(K:O0)含量低于2.0%,灰分中含量低于10%,表明可能缺钾。在正常情况下,每增施1kg纯氮可增加干茶4,5~12,0kg。但这种增产效应受多种因素制约,如三要素配合是否恰当,气候与土壤是否适宜,施肥水平与施用方法、品种的耐肥性、茶树长势长相,以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等。在磷、钾肥等供应正常的情况下,随着施氮量提高,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也相应增加,但当施氮超过kg/ha时,含量则随氮素增加而下降。一般地说,氮素背养水平较高时茶树营养生长较旺,鲜叶原料持嫩性好,含氮化合物较多,制作的白茶品质较好。
(二)茶园施肥技术
常用的有机肥有人粪尿、肥、饼肥、堆肥、绿肥等。常用的无机肥料有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尿素等氯素化肥,过磷酸钙、矿粉、骨粉等磷素肥料,硫酸钾和氯化钾(茶树为忌氯作物,每亩氯化钾施用量不宜超过12.5公斤)等钾素肥料。另有茶园专用复合肥或复混肥的效粜也不错。
茶树喜爱吸收铵态氮(占全氮素吸收量的70%~80%),尿素、硫酸铵和碳酸氢铵是最适合的氮素化肥。茶树是叶用作物,应适当加大氮肥的使用比例。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结构性差的土壤应多施农家有机肥。pH值偏高的土壤宜多施酸性肥料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铵、过磷酸钙;反之pH值过低的土壤可酌情施碱性肥或中性肥,如石灰质肥料、钙镁磷肥和石灰氯等。
施肥量的确定应依茶树树齡或茶园产量水平而定。1~2龄茶树,年生长量小,消耗养分也少,故用肥量不必多,但随着树龄的增长应相应地提高其用肥水平。成龄茶园则可根据茶树对肥分的吸收利用率和产量水平来定施用量。茶树对氨素肥料的有效利用率一般为25%~40%、如前所述,每产kg茶叶就要带走50~60kg纯氯,实际上应施氮素~-kg。产量越高施氮肥越要多;但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并非氮肥越多产量越高。据长江中下游广大产茶省区的氮肥用量试验:在生产潜力大的茶园,纯氮用量超过kg/ha时,产量不再增加,适宜用量是~kg/ha;在生产潜力中等水平的茶园,纯氮用量超过~kg/ha时,产量不再增加;在生产潜力低的茶园,纯氮用量增加到~kg/ha时,产量不再增加。
选择适宜的时间施肥。一般地说,追肥应在各季茶开始萌发生长之时进行,肥效较慢的应适当早施,肥效较快的适当迟施。硫酸铵和碳酸氢铵的肥效快,宜在茶芽萌展到一芽一叶时施;尿素肥效稍慢,施人土壤后要15d左右才能被茶树根系吸收利用,宜在大量芽叶处于鱼叶展到一芽一叶展时施;人畜类尿一般在茶芽尚未大量萌发时就应施入茶园土壤;饼肥、堆肥等缓效肥料,大多作基肥,在中秋之时或稍后施;根外追肥,则在一芽一叶至一芽三叶期间进行为适宜。基肥虽然在11~-12月均可施,但以早施效果更佳。
常用的施肥方法有如下几种:
1、穴施
3龄前茶树根系分布范围还很小,可于茶蔸侧15~20cm处开穴施,一般追肥穴深10cm左右,基肥穴深20~30cm,将肥料均匀撒入穴中,然后覆土。
2、深沟施
绿肥与多种农家肥料,体积较大,宜开深沟施,其做法是,在茶行树冠冠缘垂直投影处(未封行的茶园)或行间中线处(封行的茶园)开深20~30cm的的沟。施后覆土。
3、浅沟施
体积较小,数量不多的农家液肥(如腐熟人粪尿)和各种速效化肥,均宜浅沟施,开沟的位置比深沟可更靠近茶蔸一些,以便茶树根系吸收利用更快些,但以少伤吸收根群为原则。般开沟深度10~15cm,随施随盖土。但施水肥时,应待沟底已无明显残水时再覆土。
4、根外施肥
根外施肥又称叶面施肥,为提高根外施肥的效果,必须注意:一是喷施以晴天早晨或傍晚和阴天为宜;二是喷施浓度;尿素0.5%,硫铵1%,过磷酸钙1%,硫酸钾0.5%~1%,硫酸镁0.01%~0,05%,磷酸二氢钾0.1%,硫酸锰50~一mg/kg。硼砂、硼酸、硫酸锌和硫酸铜均为50-mg/kg,钼酸铵20~50mg/kg;三是喷施部位,叶背叶面均应喷透,以提高吸收利用用量。
另外,在已封行的茶园不便开施肥沟时,可于雨前或土壤比较湿润时将易溶于水且不易挥发溢失的速效化肥撒施地而。如遇密植园,肥料只能撤于冠面时,撒后应立即将肥料从嫩叶和芽梢上拌落于地面,以免产生肥害。
四、茶园耕作
白茶茶园的耕作主要有浅耕、深耕、深翻改土三种。
1、浅耕
以除草为主要目的浅耕应在杂草大量繁衍的前期或杂草种子成熟之前进行。由于杂草繁行快,尤其是某些劣根性杂草(如白茅、狗芽根、蕨类等)多的茶园,因此没耕削草的次数应适当增加。茶园浅耕最好能辅助以铺草覆盖。
2、深耕
深耕一般以10月至11月中为宜,约20~25cm深。秋冬深耕最好结合施基肥,以便土肥相融,加大肥效。但秋冬深耕切忌太迟,秋茶封园后即可进行,否则会不利于茶树越冬。秋冬深耕不一定毎年进行。凡茶树长势好,覆盖度高的丰产茶园,可隔年或隔隔2~3年进行次深耕,或相邻茶行隔年交替进行深耕,以减少深耕对同一苑茶树根系的破坏。
3、深醐改土
深翻改土也是深耕的一种形式。方法是在茶季结東后,在茶行间开宽约约80cm(当行距为~crn时),深约50cm的深沟,如下方有硬盘层的,沟深以破坏硬盘层为度。出的表土和底土宜分别堆放,先将表土回沟,接着施入大量的有机肥料,如土杂肥、垃圾、青草绿肥、糠壳等,每公頃约约75~t,并拌和磷、钾肥适量(0.4~0.5t/ha),最后盖上开沟时翻出的底土。为了避免过分操作根系,深醐更宜隔行进行。深深改土最好配合修剪改树的工作、以提高改造的效果。
五、茶园水分管理
水分是限制白茶产量与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茶树生长适宜的环境水分揩标是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或持水当量)的60%~90%,空气相对湿度70%90%,最适指标則两者均为75%左右。据研究毎生产1kg鲜叶,茶树耗水~kg。在茶树枝叶完全覆盖地面的情况下,晴朗的夏秋日里每天蒸腾失水为水深4~10mm,8月平均日耗水6~7mm。
茶园保水工作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大茶园土壤蓄纳雨水能力。在坡地建茶园,应注意园地土壤的选择,即茶园应建在坡度不大,土层深厚,保水能力较强的粘砂比适度的壤土上,这是扩大茶园保水能力的前提条件之一。种前深垦和种后必要的深耕以及增施有机肥等、能使茶园土壤有效土层松厚,结构性良好,是扩大茶园土壤保諾水能力的积极有效措施。健全保蓄水工程设施,如坡地茶园上方的截洪沟(或称隔离沟)、园内竹节式横水沟、坡面浅凹处、沟头上方和茶园园块间的水池、侵蚀沟的小坝以及水土保持林等;二是尽可能降低土壤水的散失量:如行间铺草、合理布置种植行、合理间作、耕働保水、造林保水、抗蒸腾剂使用等。
茶园灌溉既增产又提质,常用的有浇灌、流灌、喷流三种方式,还有少量采用的滴灌、渗灌式。①浇灌是一种最节约用水的方式,适应1~2龄的幼茶和无其他灌溉条件的茶园。②流灌系统的建设投资比喷灌和滴灌小,一次灌溉解决旱象彻底,但水的利用系数低,对地形要求严格,在坡地还容易带来冲刷泥土的后果。③喷灌的节水性比流灌好,对地形要求不及流灌严格,在灌溉土壤的同时,还能起着对茶园上空大气降温增湿的作用,且给水周期短,灌水量容易控制,从而使北壤水经常处于比较适宜的范围,但投资大,建材较多,在有风的条件下容易发生灌溉不均的现象。④滴灌,是利用一套低压管道系统,把经过过滤的水送到园内滴头,形成水滴,均匀地滴入茶树根际土壤,它具有明显的增产、节水效果,但需管材质量高而多,田间管理工作因管道多而不便。⑤港灌是将管道埋于茶园土壤中,通过管道滴(吐)水,使水分均匀地分布F一定的土层范围内,以满足茶树对水分的需要,还可以利用来施液肥,不存在任何水土流失问题,但要求管材更严格,投资更大。
茶园喷灌可提高茶树鲜叶产量与质量,二年生茶树鲜叶平均产量.5斤,比对照提高了22%:夏、秋茶鲜叶质量约提高1个等级,但春茶影响不大(表2-12)。
备注:福大毫品种,按一芽二叶标准采摘,热风固样。
理想的茶园管水目标是:有水能蓄,多水能排,缺水能及时补给,使茶园土壊水分经常保持在适于茶树生长的范围。
六、茶树修剪
茶树修剪,主要有定型修剪、整形修剪和更新修剪,这这三种类型修剪方式在栽培茶树一生中的有机配合,交替使用,便构成了茶树的修剪制度。
(一)定型修剪
定型修剪是对尚未定型投产的幼皊茶树的修剪,也包括台刈或重剪更新后2~3年内茶树的修剪。对幼齡茶树的定型修剪,其具体作法是:当茶树2年生且苗高30cm以上,主干粗3mm(直径)以上时,作第一次定型修剪,在离地面12~15cm处剪去主枝上段,但不剪主枝剪口以下的分枝。至3年生时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剪口比第1次提高15~20cm,至4年生时进行第3次定型修剪,比第二次亦提高15~20cmo。第一次与第2次用枝剪,尤其是第2次应因枝制宜,掌擺“压强扶弱,抑中促侧”的原则,以充分发挥修剪对枝系系的调控作用,打下骨干枝基础。第三次定型修剪,一般修剪成水平形。以后的修剪则以相应茶园的目标冠面形状为准。更新新修剪后的茶树的第一、二次修剪亦称定型修剪。重修剪的当年秋末冬初或翌年早春比重修剪高度提高10~15cm平剪定型,第2年可打顶养蓬3~4次。第3年早春再提高10~15cm平剪定型一次,严格执行以留新叶为主的采摘。台刈的当年秋可适当打顶采一次,翌年春离地面25~30cm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并适当硫去细瘦枝,以后再行二次定形修剪,并注意第二年打顶养蓬采摘2~3次,第三年严格执行留新叶采摘。
(二)整形修剪
依其修剪程度,有浅修剪(又称轻修剪)与深修剪之别。浅修剪的作用侧重于解除顶芽对侧芽的抑制,刺激茶芽萌发,使树冠面整齐、调节新梢数量和粗度,便于采摘和管理。浅修剪的修剪高度是在上次剪口上提高3~5cm,气候温和、肥水条件好、生长量大的茶树剪得稍重,反之要轻。浅修剪一般一年进行一次,手采茶园有时也可隔年一次。轻修剪常用篱剪(又称水平剪)进行,轻修剪多在早春或初夏进行,但应避开旱热季节和特别严寒的月份。深修剪的作用偏重于控制树高,消除鸡爪枝,部分复壮生产枝的育芽能力,是一种轻度改造树冠的措施。一般剪去树冠绿叶层的!/2~2/3,约为15~25cm,目标是剪去鸡爪枝、细弱枝群。深修剪一般每隔4~5年或3~5次浅修剪进行一次。两者配合形成成龄茶园的整形修剪制度。深修剪在一年中最好在早春(中/2~上/3)进行,因为这样培养的新生生产枝更粗壮,但为照顾当年春茶产量,在肥水条件较好时,亦可移到春茶结東时(上/5)进行。深修剪宜用篱剪或相应的修剪机来执行。
(三)更新修剪
更新修剪有重修剪、台刈两种。重修剪适于一、二级骨干枝上寄生物少、尚健壮,树齡10~20年左右的未老先衰茶树,普通深修剪难以复壮树势到应有水平的茶树。重修剪常用的修剪深度是剪去树高的1/2或略多一些,留下30~45cm的枝墩。同时对茶丛中某些个别太衰退或病虫害太严重的枝条,宜用抽刈的方法,离地10~15cm剪(或砍)去。重修剪时,对茶从下部乃至根茎部早已萌生的徒长枝应严加保护,以加速地上部的复壮。就是对待非骨干枝的部分较瘦弱的绿色老枝,也应视情况(重剪后所余绿色面积的大小)而适当保留,以维持重修剪后茶丛的一定水平的光合同化能力和水分代谢速率,从而增进重修剪更新的效果。在正常培育管理条件下,重修剪一般8~10年进行一次较为合理。修剪方法的差异直接影响茶树的生长,表2-13。
备注:芽头萌动调查时间5年3月6日。
台刈是一种彻底改造茶树树冠的措施,它适于骨干枝基本衰退,枝干上寄生物多,重修剪已难于奏效的茶树。一般树龄较大、主干很粗的茶树宜采取台刈法。台刘一般采取离地面5~10cm处剪去全部枝干,同时亦应注意保护已萌生的枝条。刈时切口应平滑、倾斜,应用锋利的弯刀斜劈或拉削,避免树桩破裂。在正常的培养管理条件下,台刈更新的周期与重修剪的周期相似,即10年左右一次。台刈和重修剪的最佳时间是春茶前,其次是春茶后。
修剪效应的良好发挥有赖于其他栽培措施的配合。首先,改树必须与改土增肥相结合。修剪茶树必加强肥培管理,剪位越深,施肥量应越高。土层浅薄的,还应进行行间深翻,以扩展根系活动的空间。其次,与合理采摘相结合。修剪虽有复壮生机的作用,但必须加以维护。否则复壮了的生机很快又会衰减。维护措施,除肥培工作外就是茶叶采摘必须合理,浅修剪后的第一个茶季,深修剪后的第一年必须实行留真叶采,重修剪和台刈后的第一年,只能停采养树,或视情况打顶养蓬1~-2次,第二年需严格贯彻留真叶采,或仅打顶养蓬3-4次,第三年仍须贯彻以留真叶采为主,留真叶与留鱼叶相结合。其三,与病虫防治等相结合。许多生产茶园树势差,产量低,除了肥培水平低、采摘不合理外,病虫害为害严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不仅在修剪改树的同时应配合贯彻得力的防治措施,如药杀或刮除枝干寄生物,剪去病虫棱叶并搬出园外加以妥善处理,还必须密切监视修剪后园内病虫动态,及时治理。
七、茶树病虫害防治
白茶茶园常见的害虫有小绿叶蝉、茶毛虫、茶尺蠖、油桐尺變、茶丽纹象甲,桔灰象甲、茶蓑蝦、褐蓑蛾、白囊蓑蝦、茶刺娥、丽绿剌蝦、扁刺蝦、小卷叶蛾、后*卷叶娥、茶蚜、黑刺粉虱、椰圆蚧、长白蚧、蛇眼蚧、茶梨蚧、红蜡蚧、角蜡蚧、茶天牛、茶红颈天牛、蛀梗虫、茶橙瘘螨、叶螨、短须螨和铜绿金龟等。病害主要炭疽病、叶枯病、根腐病等。有关防治方法的书籍很多,因此不做详细介绍。
内容来源选自《中国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