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今日夏至。夏至在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气。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周礼·春官》:“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管子》:“夏至而麦熟,天子祀太宗,其盛以麦,谷之始也。”《史记·封禅书》说:“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由此,可知夏至之重要。
夏至在每年6月22日或21日,太阳位置达*经9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汉学堂经解》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此日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其后,太阳光直射位置转向南移,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则相反。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逸周书·时训解》曰:“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鹿角不解,兵革不息;蜩不鸣,贵臣放逸;半夏不生,民多厉疾。”
意思是:夏至之日,鹿角脱落,又五日,知了始鸣,又五日,半夏生出。鹿角不脱落,则会兵戈不息;知了不鸣,则权贵放荡安逸;半夏不生出,则百姓多生癞疮。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初候,鹿角解。鹿,形小山兽也,属阳,角支向前与*牛一同;麋,形大泽兽也,属阴,角支向后,与水牛一同。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而角解矣,是夏至阳之极,冬至阴之极也。
“二候,蜩始鸣。蜩,蝉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脱壳而成,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知了是也。按蝉乃总名。鸣于夏者曰蜩,即《庄子》云蟪蛄不知春秋者是也。……此物生于盛阳感阴而鸣。
“三候,半夏生。半夏,药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在中国古人对夏至物候的观察中,初候为鹿。在中国古代,鹿是爱情的象征,鹿皮是古人婚礼当中的重要贽礼。《仪礼·士冠礼》:“主人酬宾,束帛俪皮。”郑玄注曰:“俪皮,两鹿皮也。”《诗经》说:“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鹿寓意美好,《诗经》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亦是权力之象征,《穆天子传》曰:“天子赐曹奴之人。*金之鹿。”《史记》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除此之外,鹿还是吉祥的象征,抱朴子曰:“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色白。”
蝉是蝉科动物的统称,在中国有知了、几溜、马季、伏天、二斯、秋凉、季鸟、山季鸟等多种称呼。独特的生活习性让它成为复活与永生的象征,成为周而复始、绵绵不绝的象征。周朝后期至汉代葬礼中,有在死者口中含玉蝉的习俗,后演变为“口钱”,以象征复活与永生。骆宾王有诗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晋陆机《寒蝉赋》则总结了蝉“文、清、廉、俭、信”五种如君子般的品德。
至于半夏,陶弘景曰:“众药之名,景天为丽,人皆盆盛,养于屋上。云可辟火,故曰慎火,方用亦希。”《神农本草经》称其为半夏,它还有半子、三片叶、三开花、三角草、三兴草等称呼。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
对于夏至,《吕氏春秋》则曰:“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无刑,以定晏阴之所成。”意思是,随着夏至的到来,阴阳相争,君子要整洁身心,居处深邃,身心静而无躁,禁止女色,减少美味,以清淡饮食为主,去掉一切嗜欲,安定心气,善护精气神,做事不要盲动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事项。(文图/善业文化)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