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困扰泱泱大国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脱贫攻坚战打得风生水起,得益于全*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努力形成的强大合力。其中,在科研一线辛苦攻关、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也功不可没。
今天,让我们铭记这些将汗水与热血挥洒在我国脱贫致富路上的科学家们。
余松烈
守望麦田,打破小麦9年不增产的“魔咒”
山东是粮食生产大省,是保障全国粮源供应的重要“根据地”和“大粮仓”。年,其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已经连续6年保持在亿斤以上。
但谁能想到这个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界的“王者”,也曾连续多年为小麦产量愁眉难展,直到一个人逆转小麦亩产多年停滞不前的局面。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齐鲁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余松烈,一位凭借麦田里的汗水,站上国家领奖台的小麦专家。
余松烈
年,余松烈主动要求到山东滕县的农村锻炼,整日与农民一起爬丘陵、过涝洼,考察当地的小麦生产情况。当时山东省的小麦生产水平总体偏低,全省平均亩产大约公斤。尤其在滕县科学种田先进典型——史村,年全村平均亩产虽达公斤,但此后一直徘徊不前,亟需找出原因、解决问题。
余松烈发现,以往的高产量与传统种植模式相关。村民多采用大肥大水、大量播种的方式,靠“种的多、投入多”来实现丰收,但种子、水资源、肥料浪费严重,每亩地的均收益并不乐观。
于是他提出了“六改”耕作方法,即改品种、改播种量、改播种时间、改机器播种、改行距、改肥料。
为顺利开展工作,余松烈和老乡们一起下地,一边吃咸菜、喝地瓜稀饭,一边解释小麦群体与个体生长发育的矛盾,告诉村民要想麦子颗粒饱满,必须保证麦苗茁壮成长,抽穗期营养充足。
随着栽培知识的普及,“六改”措施逐步贯彻落实。到年夏收,史村全村小麦平均亩产.5公斤,打破了9年不增产的“魔咒”,引起各级领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