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州赤水作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湿度大,立体气候十分明显,丹霞地貌等自然条件优越,是金钗石斛的主产地。赤水金钗石斛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金钗石斛含有丰富的生物碱,具有益胃生津、养阴清热、降血糖、调节血脂等药用价值。本文对赤水金钗石斛的种类、现状进行阐述,并回顾了金钗石斛的历史及药用价值,以期为金钗石斛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中药是我国的文化特色。石斛(Dendrobium)贵为仙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我国云、贵、川等西北地区多高山、密林,是石斛的主要分布地。贵州石斛种类繁多,分布集中,其区域内分布的石斛原种多达18种,多数种类皆有药用历史,包括金钗石斛、细茎石斛、重唇石斛、美花石斛、钩状石斛、齿瓣石斛、叠鞘石斛、束花石斛、流苏石斛、兜唇石斛等,药用价值高,药用历史悠久,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的美誉。贵州是野生金钗石斛的主产区,相对于其他药用石斛而言,金钗石斛在贵州境内分布范围较广。赤水,位于我国石斛川贵石斛分布中心,其生态环境非常适宜栽种金钗石斛,被誉为“中国金钗石斛之乡”。
2赤水金钗石斛现状与发展
如今,赤水有近10万亩金钗石斛种植,是我国最大的金钗石斛栽植基地,其金钗石斛种苗繁育技术和种植技术均位居全国前列。赤水市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其特有的丹霞地貌均有利于金钗石斛的生长,孕育了赤水金钗石斛独有的优良品质。
赤水金钗石斛的石斛碱、多糖成分等均优于其他产地的金钗石斛,其生物碱含量是铁皮石斛的20-30倍,具有更高的药用价值,在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三大石斛品种中排列首位。
赤水市地处中国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地,气候温暖湿润,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其最高海拔为米,最低海拔为米,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凉,日照偏少,无霜期长,夏季多伏旱,初夏及秋季多阴雨,近年受大气环流影响变化,暖冬、早春明显。赤水市的石斛种植区遍布奇异的丹霞巨石,丹经石、仙舟石、镇妖石、脸谱石等,高的数十米,低的数米,形态各异。大大小小的岩石上密生青苔,长于其间的金钗石斛在远山云雾的衬托下展现出“仙草”的风韵。
赤水市从年起主要以仿野生的栽培方式开始人工栽植金钗石斛,并将之作为赤水后续支柱产业大力推动其发展。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复在贵州省赤水市建立石斛生产基地规划发展原生态石斛栽种,这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金钗石斛基地。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赤水金钗石斛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国内最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石斛品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较好解决了产业化开发中的规模化种植的问题。据《赤水县志》记载:境内人工栽培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且赤水产金钗石斛品质较其他产地更好。
赤水市金钗石斛的规范化种植,防止了濒危珍稀药材金钗石斛的灭绝,同时也促进了金钗石斛的深度加工与开发利用,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展现了金钗石斛深度开发的美好前景。
3金钗石斛历史索源
金钗石斛在古籍中常称为川石斛、金钗花、金石斛等。
金钗之名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据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记载:“石斛,名林兰。味甘,平,无*。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藏虚劳嬴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以上记述仅叙述了石斛的性味、功能与主治范围,而对石斛的形态、特征等未有描述,故已无从考证其基原植物是何种石斛。较早被确切记载的金钗石斛可追溯到唐·卢道元的《台上肘后玉经方》(公元年),其“艮王君河车方”药味中有“金钗石斛二两,添筋”,具有近年的历史记载。
刘文泰等撰辑的明代唯一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明·弘治十八年,年)中记载“类木贼而扁”,似第一次正式传达了“金钗花”来历的信息。
从《洪雅县志》(嘉靖四十一年,年)、李元阳(-年)《大理府志》,以及年嘉靖《普安州志》中对石斛的记载来看,金钗花在明朝的四川、云南、贵州已经开始使用,先以花观赏,后以茎入药,因此才有“金钗花”之名。《本草纲目》(年)中,李时珍曰“今蜀人栽之,呼为金钗花”、“开红花”,其中的应用记载引起了更大规模的使用。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二十卷草部九》中写道“其茎壮如金钗之股,故古有金钗石斛之称”,即称“古有”,当指前朝,“金钗石斛”之称或始于唐代。
“川石斛”从《本草纲目》首次明确记载后,得到了大量使用,品种无疑是金钗花。倪朱谟在《本草汇言》(年)石斛之“集方”中,7个集方中有6个标明“川石斛”,这表示金钗花在当时的民间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金石斛”一词大约出现在年,《临证指南医案》、《扫叶庄医案》等医案中均有“金石斛”的记载,根据文献分析,其在北方指金钗花没有太大的悬念,而在南方的部分地区指川石斛。蒋芷泽在《(中华民国)兴义县志》中记载:“惟金石斛一项在药物中解暑生津尤为名贵,质坚色*形如金钗生于悬崖峭壁间。”
《嘉靖·普安州志》中出现了“*草坝”,根据咸丰《兴义府志》记载,此地盛产金钗石斛,颜色如金钗一般,当地人称之为“*草”,故此地也有了“*草坝”的称谓。但随之应用的日益增加,加之自然资源的不足,清末时出现了大量*草类的替代品(马鞭等)。
光绪年间的《石柱厅乡土志》中记载:“吊兰花由本境销售广客,陆运出境,水运行汉口等处,惟岁不过数百金,产少不能推广。”合江人在口头上都称“吊兰花”,合江石斛称为扁石斛,属于金钗石斛。金钗石斛,即明朝开始大规模使用的金钗花,其因“气味清疏、形颇精洁”得到广泛应用且功效得到认可,但却不是宋朝诸多医书所言的“金钗石斛”(主要为铁皮石斛、霍山石斛),两者的功效特点明显不同。如清朝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记载:“石斛其说不一,出卢江六安者色青,长三二寸,如钗股,世谓之金钗石斛,折之有肉而实,咀之有腻涎粘齿,味甘淡,此为最佳。”根据产地六安(今安徽霍山)看,其记载的石斛应该是霍山石斛。
近现代医生处方时列出的处方给药中的干金石斛、川石斛、鲜金石斛所对应的石斛正品均为金钗石斛。
4金钗石斛历史、回顾与分布
在明朝的书籍中已经出现了有关金钗石斛的记载,年(嘉靖己亥年)的《雁山志》中记载“金钗石斛:性寒生麦地中,岁取入贡”,年(嘉靖四十一年)的《洪雅县志·花之类》中写道“有石斛、有金钗”,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今蜀人栽植,呼为金钗花”,年(万历三十九年)的《嘉定州志·花之属》中有“金钗”的记载。此时,“金钗”在四川各地物产中主要属于“花之类”,大约到了乾隆年间,“石斛”也开始出现在“药之属”中,即随着药用的增加,金钗石斛也被纳入了药属的类别。从文献记载来看,金钗花在明朝时的四川(年)、云南(年)、贵州(年)已经大量使用,以花观赏,以茎入药,并推广到其他地区。
清代时,金钗花则是主流的石斛品种,尤其在北方的京城。吴其濬在植物学专著《植物名实图考》中绘制了金钗石斛的画像,并写道:“又有一种,扁茎有节,如竹。”此外,据文献记载,年左右,常年有来自武汉、上海、广州等地的庄客驻扎老河口采购山货、药材等物资,而金钗石斛是上海和广州的庄客主要购买的货物之一。随着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和自然资源的有限,开始出现石斛以假乱真的现象,药工常模仿金钗自然干燥即可“弯曲不直”的形状,用半边方、龙爪、细茎石斛等经人工用手扭转弯曲,代替金钗石斛出售。20世纪40-60年代,我国石斛类药材尚无人工种植和繁殖,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群众的不断采集,金钗石斛资源的濒危程度不断加剧。上世纪70年代,我国科研人员开始探索人工种植石斛。二十世纪70年代末,石斛种质资源整理与鉴定加快,极大的促进了石斛资源从无序向有序的提升。进入80年代后,中国药典和各省饮片炮制规范、各省药材质量标准皆陆续采用了标准的种名。到上世纪80年代末,组培技术取得突破。上世纪90年代初,浙江个别企业首次将组培技术应用于工厂化育苗,并开始尝试规模化人工种植。进入21世纪后,石斛的人工繁殖和种植都进入了缓慢发展的阶段。年,我国召开了首届石斛论坛,汇集了全国各界石斛学者和业者。成立了石斛专委会,提出了石斛的产业化。以后每年一届的石斛论坛,极大地推动了促进了我国石斛产业的升级和更新换代。-年,石斛面积和规模野蛮生长,年全国石斛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仅年-年全国新增石斛组培工厂数十家。各路资本曾纷纷进云南“围猎”。年年初,石斛种植面积一下子连番增长。此后几年中,石斛种植面积和规模连年翻番。但由于云南龙陵石斛因冻害引发滞销和跌价,引发了全国石斛的高位跌落。年开始,受此影响,石斛种苗需求大幅下降,价格也跌至低点。经过了低谷,石斛进入了理性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南部各个省份都在大力发展石斛产业。石斛市场行情稳定,消费人群迅速扩大,产品质量也得到大幅提升。逐渐形成以石斛养生旅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种植为主的四大体系。分级模式也日渐成型,以石斛为核心的综合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将成为新业态。传统上,贵州是野生金钗石斛的主产区。相对于其他药用石斛而言,金钗石斛在贵州境内分布范围较广。在20世纪70年代,金钗石斛在遵义地区、黔东南地区、铜仁地区、黔南地区和黔西南地区都有分布。在赤水、习水、正安、江口、黎平、从江、榕江、荔波、独山、罗甸、兴义等县市则有大面积分布。随着金钗石斛作为中药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滥采野生资源现象频繁发生,加之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金钗石斛的分布范围逐年缩小,数量逐年减少。至20世纪90年代,野生金钗石斛资源分布已减缩至赤水、习水、江口、黎平、榕江、荔波、独山、罗甸、兴义9个县市。目前,即使在赤水、习水、罗甸、兴义等金钗石斛原产地都已经很难在野外发现金钗石斛了。年经资源调查,仅在赤水、习水、荔波、独山、兴义等县零星分布,分布特点是地域宽而面积小,呈点状分布。此外,金钗石斛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贡山、沧源、大理、文山、怒江及昆明等地区也有分布。5金钗石斛功能索源与比较许多书籍记载了金钗石斛的药用价值,金钗石斛的功效可以从明、清等医家的应用中找寻方向。寇宗奭在《本草衍义》(宋·*和六年,年)中撰写:“世又谓之金钗石斛。盖后人取象而言之。然甚不经。将木斛折之。中虚如禾草,长尺余。仅色深*光泽而已。真石斛。治胃中虚热有功。”陈嘉谟在《本草蒙筌》(明·嘉靖四十四年,年)中记载:“石斛,味甘,气平。无*。多产六安(州名,属南直隶),亦生两广(广东、广西)。茎小有节,色*类金。世人每以金钗石斛为云,盖亦取其象也。”倪朱谟于《本草汇言》(明·天启四年,年)记载:“壮筋骨健脚膝之药也。不藉水土,缘石而生。色*味涩,丛生盘结,亦若筋膜之聚络骨节也。故前古称其功用,能壮筋骨,健脚膝,厚肠胃,主伤中疲弱,五脏虚损,内绝不足,肌肉羸瘦诸证,咸宜用之。皆取此清虚纯洁之质,不与粪土卑污、秽腐滋生之物比也。又马氏方有久服却病延年,定志安神,开胃进食,以其有益脾胃,益心肾之功力也。凡物之受而量满成斛,满而溢,故虚劳可补,赢瘦可充,筋骨脚膝可健。附生于石,故命名以此。”张景岳先生在《全书·新方八阵》(明·崇祯十三年,年)中写道:“惟是扁大而松,形如钗股者,颇有苦味,用除脾胃之火,去嘈杂善肌,及营中蕴热。其性轻清和缓,有从容分解之妙,故能退火养阴除烦,清肺下气,亦能消渴热汗。”陈士铎在《本草新编·商集》(清·康熙二十六年,年)中写道:“金钗石斛妙是寒药,降阴虚之火,而又有补性,且其性又下行,而不上行。今世吴下之医,颇喜用之。盖金钗石斛,生于粤闽岩洞之中,岩洞乃至阴之地,而粤闽又至阳之方也,秉阴阳之气以生,故寒不为寒,而又能降虚浮之热。夏月之间,两足无力者,服石斛则有力,岂非下降而兼补至阴之明验乎。金钗石斛,本非益精强阴之药,乃降肾中命门虚火之药也,去火之有余,自然益水之不足,泻肾中之虚火,自然添骨中之真水矣。故曰∶强阴而益精。此脚膝之所以健也。肾中之火,大寒则泻而不补,微寒则补而能泻。此金钗石斛妙在微寒,以泻为补也。石斛之补肾,岂及熟地,然以轻虚之体,潜入于命门阴火之中,能引入命门之火,仍归于肾,舍石斛更无他药可代。”汪昂在《本草备要》(清·康熙三十三年,年)中记载:“平补脾肾。甘淡入脾而除虚热;咸平入肾而涩元气,益精,强阴,暖水脏,平胃气,补虚劳,壮筋骨。疗风痹脚弱,发热自汗,梦遗滑精,裹涩余沥。雷敩曰:石斛镇髓。昂按:石斛石生之草,体瘦无汁,味淡难出,置之煎剂,猝难见功,必须熬膏,用之为良。光泽如金钗,股短而中实,生石上者良,名金钗石斛。长而虚者名水斛,不堪用。恶巴豆。畏僵蚕。细锉水浸,熬膏更良。”严洁、施雯、洪炜在《得配本草》(年)中记叙:“金钗石斛(传统质佳者)甘、淡、微寒。清肾中浮火,而摄元气。除胃中虚热,而止烦渴。清中有补,补中有清,但力薄必须合生地奏功。配菟丝,除冷痹。(精气足也)佐生地,浓肠胃。(湿热去也。虚寒者用之,泄泻不止)佐以川芎搐鼻,治睫毛倒入。使以生姜煎服,治阴湿余沥。光泽如金钗,股短,中实味甘者佳。盐水拌炒,补肾兼清肾火、清胃火,酒浸亦可,熬膏更好。钗斛(金钗花)苦、寒。胃火炽盛,嘈杂善饥,营中蕴热,烦闷多汗,大有清解之功。”《药性分类》(清·内务抄本)中记载:“金石斛平胃除热,止渴生津”、“肾胃有虚热者,宜之;虚而无火者,不得混用”。凌奂在《本草害利》(年)中写道:“川石斛,少逊鲜石斛,性加寒,尤退虚热,虚证宜干,实证宜鲜。金石斛,凡使去根头用,酒浸一宿曝干,以酥拌蒸之五时,徐徐焙干用,入补药乃效。或熬膏用。”张山雷在《本草正义》(年)中写道“石斛能清热降火,专泻肺胃虚火,而味亦不薄,故为益胃强阴之品。古人唯以色*如金、茎状如钗者为贵。”、“又有鲜金石斛,枝秆较伟,即金钗斛之新采于山崖者,浙省全处诸山多有之,亦清胃之上品。”《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年)中记载:“鲜石斛(鲜金钗石斛)味甘、淡。性微寒。即能养胃阴、生津液、清虚热,止烦呕,用于治疗胃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的烦渴、干呕、饮食乏味、胃脘疼痛,舌干而红,或光剥无苔等症。”李东垣论“石斛平胃气而补肾虚,更医脚弱。金钗石斛,解使元阳壮,腰疼膝痛并皆驱”,认为石斛可壮肾疗痹。叶天士在《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记载了金钗石斛的用法:“嗽而脉数。脏阴亏矣。金水同治。第参之色脉。恐延损怯”、“脉数无序。阴亏阳亢之象。虽血来点粒。春夏木火炎炎。焉得保其不发”、“血溢阳升。法宜摄纳”、“咳嗽梦泄内热。金水同治”、“头重脘闷。脉弦”、“下虚气逆。作咳内热”、“高年中消。木火乘中由营液内槁使然”、“清气分之热。续商培元”、“动怒阳升血发”、“哕逆脉弦。胃虚木乘使然”、“肝阳上冒。齿痛腮肿”、“久疟伤阴。阳偏络松。嗽逆痰血。法宜益阴”、“胃虚木乘。气逆吞酸头旋腰痛”、“劳伤致身热。阴耗甚矣夏暑炎蒸可虑”、“呕恶妨食。宜养胃气”、“阴亏阳亢。头旋咽干”等。此外,还有《滇南本草》中“发散伤寒”、《本草纲目》中“治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丹溪心法》(金元)中“金钗石斛:补脾清肺甚妙”等记载,金钗花“其形修洁,气味清疏,*白而实”,明朝时就有使用金钗石斛治疗虚劳、咳嗽、脾胃、温热等症状的医案,在临床使用中发现其苦而清的特点,顺应了当时疾病谱的要求。金钗石斛在药用价值上具有益胃生津,养阴清热等作用,有“救命仙草”之称。金钗石斛含有的生物碱、倍半萜、联苄、菲、多糖等化学成分,具有抗突变、抗肿瘤、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扩张血管、抗氧化、抗血小管凝结、降血糖、调节血脂等功能。金钗石斛多以茎入药,性寒、味甘,具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等功效,用于热病伤津、口干烦渴、病后虚热、舌光少苔、食少干呕、目暗不明等。如今,金钗石斛作为许多中成药如脉络宁注射液、石斛夜光丸、石斛明目丸、石斛浸膏溶液、石斛清胃散等成分中的主药,用于治疗心血管、白内障、青光眼、视神经炎、咽喉疾病和肠胃疾病等。日本人铃木秀干在年首次在金钗石斛中分离得到石斛碱(Dendrobine),至今从金钗石斛中分离得到并已鉴定其分子结构式的生物碱类有20种。这些物质具有抗衰老、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降低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扩张肠系膜血管等作用。近年来,许多学者就金钗石斛总生物碱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鼠动物药理试验。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金钗石斛总生物碱具有抗肿瘤、抗白内障、降血糖的作用,并可以保护神经及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刘俊等研究发现,金钗石斛生物碱能减少急性脑缺血大鼠的氧自由基的生成,具有抗氧化应激的作用。石斛药材品种繁多,极易混淆,特别是铁皮石斛(D.officinale)、金钗石斛分不开的现象。根据文献报道,金钗石斛中总生物碱质量分数大约0.46%,而铁皮石斛中总生物碱质量分数为0.%;金钗石斛中总多糖质量分数大约3.8%,而铁皮石斛中总多糖质量分数大约22%。金钗石斛主要的活性成分为生物碱(主要为石斛碱、石斛次碱、6-羟基石斛碱等),铁皮石斛主要的活性成分为石斛多糖。科学研究显示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中电喷雾电离质谱质量数为偶数的色谱峰的相对积分面积和分别为2.34%和41.87%。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在生物碱类成分的数量和含量上有很大差别,铁皮石斛中多糖较多,味道甘甜适合养生食用,具有免疫增活性和抗癌活性,具有滋阴养血的功能,铁皮石斛产品能改善患者的阴虚症状并提高机体免疫力;而金钗石斛中石斛碱含量高,味道苦,适合药用,石斛碱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对心血管、胃肠道作用及退热止痛等。金钗石斛重在清胃,铁皮石斛则重在清热生津。对比金钗石斛和铁皮石斛的保健功能,金钗石斛含有大量的石斛碱,比铁皮石斛多一个数量级,因此金钗石斛可以深度开发石斛碱方面的保健品,具备改善视力、改善记忆力、辅助降血糖等功效。版《中国药典》首次把石斛碱作为金钗石斛的检测标准。石斛碱是石斛类植物中所特有的次生代谢产物,是金钗石斛的标志性成分,运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石斛碱代谢途径是最直接、快速、准确、有效的手段。来源《中华仙草-赤水金钗石斛》第1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