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
#西安有个村庄叫读书村#
的话题火了
村子出了多个大学生
研究生有30多个
有村民说:
如果不好好读书
会觉得对不起村名
读书村在西安市灞桥区,离西安世博园很近。记者从村委会了解到,村里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登记村民超过人,说起读书村的历史,大家都是从村口立着的村志碑知道的。
该村退休教师刘美植说,读书村的人自民国以来就很注重教育,自家孩子不认真学习还会带他看村志。“如果不好好读书学习,会觉得对不起村名。”村子出了多个大学生,研究生有30多个,自己的儿子大学本科,儿媳妇研究生毕业,女儿也是研究生学历。按照村志描述,读书村最早在汉代就有记载,漫长的历史中慢慢演变成现在的名字。
汉代时刘邦侄子封都在此,建立了督府寨,唐代命名为独树寨沿用至元代,明代更名头墅驿。清代时按乡级地方建制“十里一所,五里一村”,头墅驿更名头所村。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村中名人秦明远,也是名教育家,提名将头所村改名为读书村,村名沿用至今。立村志碑的初衷也是教育村民不忘先辈遗志,传承先祖荣光,做文明读书人。其实,
西安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名,
常被人们津津乐道。
洒金桥:据记载唐朝时确实洒过金子,还有传说称是通向唐皇宫*金之路。
而在西安洒金桥附近,还有两条巷子——大学习巷和小学习巷,在西安南郊还有博士路、硕士路、学士路(造字台路),这几条路平行排列与东西向的西部大道相交。有网友评论称,看到这些街巷,就有了被学习支配的恐惧感。
洒金桥真的洒过金子吗?据了解,这还真有其事。据记载,开元年间,唐朝国力强盛,唐玄宗下令铸造“开元通宝”金币。某天,唐玄宗突发奇想,让王公贵族和文武百官站在城楼下的桥上,将成片的金币从城门上泼洒下来,散落在桥上,犒赏百官。另外,关于“洒金桥”一名的来历,还有传说认为唐长安贵族需要大量物资供给,于是在长安城外开挖运河,物资经由洒金桥进宫,这是一条通向唐皇宫的*金之路。
而现在的洒金桥,已成为西安特色小吃的天堂,这附近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美食数不胜数。
二府庄:
西安有4个地方同用该地名
这种情况很是少见
还有一个地名被网友们常常说起,就是“二府庄”,而在西安有四个“二府庄”,雁塔区两个,莲湖区一个,未央区一个。一城之内有四个地方用同一地名的情况很少见。
雁塔区“二府庄”:这个二府庄村在西三环外,相传明万历年间,这里分别为南、北两个官府的庄田,得名南北村庄。清嘉庆《长安县志》为南二府庄和北二府庄。
而在含光路南段西安美院旁边,还有一个二府庄。
莲湖区“二府庄”:相传明崇祯年间该村曾有两名府台住在此地而得名。莲湖区二府庄片区,现为双府居委会,村子早已升级改造。
未央区“二府庄”:相传因明秦王朱樉次子的庄园得名,位于龙首原北麓,唐大明宫西侧,这里早已和城市融为一体。
西安还有不少地名和动物有关↓
鱼化寨:曾被称为“小香港”,属于西安最繁华的城中村之一,因为租房便宜,交通便利,容纳着很多为生活打拼的小青年。有资料显示:明洪武年间,江苏雨化寨梅姓人领兵在此屯田,在村南筑寨,以其老家“雨化寨”命名,后渐渐演变为“鱼化寨”。
骡马市:是西安著名的商业中心。古代,骡子和马是重要交通工具和畜力,骡马市街市的形成应是在明万历末期。明《西安府城图》有记载,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年),到处是牲畜交易市场,这是发现最早的文献,据此推算,骡马市这条古老街道的名称,到现在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
鸡市拐:在东关正街东端,最初确实是个农贸市场。《东关旧事》里介绍:明末清初,养鸡者集中在此卖鸡,形成鸡市。“拐”字源出何处无从考证。鸡市拐、炮房街,都是因专业市场得名,如今的鸡市拐并没有确指哪一条街道,而是泛指这一片地区。
凤栖原:在陕西关中一带,高于地面的广阔平坦台地,都被称之为“原”。“原”通“塬”。凤栖原北距长安城约18里,东西长约15公里,地势较高,是一处风水宝地。相传西汉时期,十一只凤凰曾栖息于此地,因此得名凤栖原。
历史遗迹篇
未央路
未央二字出自《诗经·小雅》:“夜如何其?夜未央。”未央就是没有尽头,亦有无灾无祸、平安喜乐、长寿长生之意。未央路,位于西安市城北未央区,辖区以西汉未央宫遗址得名,意为“繁荣兴盛,不尽不衰”。
有意思的是,在未央区城市地名规划中,以未央路为中轴线,未央路西以秦汉(西汉)历史文化采集地名专名词语,如文景路、建章路、天台路、阿房路;未央路东是唐代禁苑,唐代在这片土地上修建了几十座楼、堂、亭、殿,未央路东以唐代历史文化采集地名专名词语,如开元路、贞观路、广潭路、望春路。
韩侯路
韩侯路东起纺渭路,西北至西禹高速,长米,宽30米。因位于西汉大将韩信墓遗址附近而得名。
韩信(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西汉开国功臣、*事家,兵家四圣及汉初三杰之一,史称“淮阴侯”。为传承西安市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故将该路名为韩侯路。
诗情画意篇
朱雀大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代诗人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提到的“天街”,就是今天的朱雀大街。它从唐长安城皇城的朱雀门延伸开去,是长安城的中轴大街,唐朝皇帝往城南祭天所走街道。
行走在今天的朱雀大街上,唐代遗留的千古风流痕迹依然在轻轻诉说着昔日的盛大和繁华。
金犊路
唐末诗人韦庄在《延兴门外作》中写道“芳草五陵道,美人金犊车”,细心的朋友一定发现西安有一条路就叫“金犊路”,这条路东起公园南路,西至雁翔路,位于城南的延兴门村区域内,诗中所描写的也是当时的延兴门区域,“古”与“今”相隔千年在此凝望重逢,足见西安路名中的巧思。
芳草路
该路南起港丰路,北至港兴二路,规划长米,已建成米,宽20米,命名为芳草路。
道路专名“芳草”采词自《楚辞·离骚》中“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句。“芳草”一词在此指代忠贞贤德之人,因该路位于第二国家商事法庭西侧,故以“芳草”一词映衬法庭公平正义、公正威严之意。
柴米油盐篇
盐店街
盐是百味之首,也是“咸味”的来源。明清,西安的官盐为山西运城的潞盐(又称河东盐)。盐店街,便是专门销售官盐一条街。
《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载,盐店街始建于清同治四年(年),从那时起,这里便是百姓们日常生活中必来之地。盐店街不长,这条街东起南广济街,西接梁家牌楼,全长不过米。
香米园
香米园,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食欲,不仅和北宋宰相有关,和香米也是有关系的。香米园东起洒金桥,西到北马道巷,长米、宽5米,北出香米园有东、北、西三条支巷。
据元《类编长安志》记载,北宋宰相寇准的花园,曾位于香米园西段。因轩门上刻有“香墨园”,又传寇准曾在此种植香米,后演变为“香米园”。清末曾用名“香苜蓿园”。6年改为繁荣巷,年恢复为香米园。
糖坊街
这是西安最“甜蜜”的一条街道。《明清西安词典》显示,糖坊街为明清西安城街名,在原唐城太极宫处。这条街之所以得名糖坊街,正是因为它的商业经营。
相传,明清时,这条街上有几家熬麦芽糖的糖房相对集中,人们便依据街道的这个特点以“糖坊”来称呼它了。今天糖坊街周围有许多的老旧建筑,充满浓郁的人间烟火和厚重的生活气息。
生活实用篇
案板街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人生所需之物,这条街上都有。”这就是案板街。清顺治年间,这条街上多以卖案板为主,还有各种搓板、模具、擀面杖等生活用品。
如今,案板街上最著名的当属易俗大剧院,是秦腔剧上演的主要场所。
竹笆市
竹笆市,位于西大街鼓楼十字南端,南起南院门,北至西大街,长米。明代此地商市集中,有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书店、金店等,而以买卖竹器最具规模,故名竹笆市。
随着时光的流逝,竹笆市已经成为了西安的城市符号,它的珍贵,不仅仅因为有着一个五六百年历史的名号保留至今,更是因为作为一条独具特色的商业街,能将经营竹器的商业传统从明代、清代、民国一直延续到今天。
交子巷
该路南起拟命名的汉城西路,北至团结西路,长米,宽8米。拟命名为交子巷。“交子”起源于宋代,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
因该路通往西安印钞公司生活区,其东侧有西钞广场、西钞公司等建筑和单位,钱币文化鲜明、特色突出,故将该路根据修建规模命名为交子巷。
西安就像一本厚重的典籍
一街一巷、一门一楼、一村一院
都有说不尽的历史和文化典故
西安的地名不仅风雅好听
还有讲不完的寓意
是西安最为鲜亮的城市地理名片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地名呢?
欢迎留言哦~
公益海报
来源:陕西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