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孔颖达碑锦绣大唐的留言区
TUhjnbcbe - 2021/7/11 6:12:00
它是孔子31世孙孔颖达的墓碑,因为碑文极高的书法造诣被无数次拓印,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字迹虽已模糊,却留下唐十八学士的传奇。然而历史总会以让人想不到的方式给世人带来惊奇。千年之后,人们在一次寻常的搬运中发现了惊天的秘密,也发现了繁华之下属于普通人的不一样的大唐。于是,这通墓碑和碑座分别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年拍摄的孔颖达碑。李浪涛翻拍

孔颖达碑上矩形

年龄:岁

职称:国家一级文物

户籍登记时间:年

出土地: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

现住址:昭陵博物馆

联系-

袁家村藏着的秘密在郭占武的心里,故乡礼泉袁家村中最高大的除了父亲郭裕禄,就是九嵕山下那些大大小小的碑石了。每当父亲在村西头的戏楼上给大家开会,他们这些娃娃就在旁边的碑石边玩。那时的郭占武总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些碑石大的石头了。碑石上有字,有的端庄,有的飘逸,有的虽然已经模糊了,但整齐端正的样子总让这些娃娃们觉得石头藏着很多秘密。郭占武印象最深的是一通已经半截入土的大碑。因为埋得深,孩子们就会爬上去玩。碑的顶端有六个像龙的巨兽,后来学了历史才知道这个巨兽叫螭,是龙的儿子。郭占武和小伙伴们不知道这个碑是谁的,问村里的老人,老人也含混不清,想想村子后的九嵕山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那么村里的这个墓碑,怎么也得是唐太宗手下的大人物。直到年,一群拿着考古铲的人来到村里,前后看了几天,然后就和村支书,也就是郭占武的父亲郭裕禄商量,要把这通碑移走。孔颖达碑(右一)与孔颖达碑碑座在昭陵碑林西展室东西相对。李浪涛摄“你们村的这通碑是孔颖达的碑,经过确认,是国家一级文物。我们现在要把它迁到昭陵博物馆去,这样便于保护。”“国家的宝贝当然要保护好。”郭裕禄没有二话,“同志,还要我们村上帮啥忙不?”在郭占武的记忆里,父亲郭裕禄永远是个热心人。“能让村上人帮忙挖出来就更好。”“你放心,我拿上工具带几个人,亲自去干,保证国宝安全。”那天,郭占武也跟着父亲一起去了。考古队员拿着小刷子,细心地把墓碑上的字清理出来,上面赫然写着:大唐故国子祭酒曲阜宪公孔公之碑铭。祭酒是干什么的?谁是孔公?碑石被一点点清理,碑文上的字很多已经模糊,但依然能感到神采奕奕,气息清婉的风骨。“九泉虽,千载名扬……”这模糊的几个字却透露出盛唐对教育和文化的态度。这个孔公不是别人正是孔颖达,李世民亲封的十八学士,太子李承乾的老师。作为唐太宗时期的国子司业,祭酒,孔颖达编制着大唐的教育和人才选拔体系。唐太宗的雄心公元年,大唐刚刚立国四年,还是秦王的李世民要设立一个“文学馆”。对于戎马倥偬的李世民,他的骁勇善战为李家赢得了大唐。此时,他却要建立一个广纳天下贤才的“文学馆”,这想法让很多人意外。然而,跟随李世民征战的杜如晦、虞世南、褚亮却都很明白。他们确信李世民必定是一代雄主,在他的心里不仅有大唐的万里河山,更有大唐的锦绣盛世。“文学馆”无疑是大唐从“崇武”到“尚文”的一大标志,唐朝社会从此摆脱了高祖时期武将占要职的局面,文治社会的基础得以确立。“十八学士”是李世民给予“文学馆”中饱学之士的称谓,也是他内心的尊重。他让大画家阎立本为这十八位学士画下画像。他要为后人留下楷模。“海客谈瀛洲”,多年后,当那个“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李白在写下这句诗词的时候,也许他心中向往的应该也是大唐皇帝给予的荣耀。“登瀛洲”这神仙一样的比喻,是那些能进入“文学馆”的人们才能拥有的。而孔颖达就享有这样的荣耀。作为孔子的第31世孙,他8岁时隋朝建立。当隋炀帝广征天下宿儒于洛阳,令国子秘书学士与天下大儒辩论时,少年的孔颖达以深厚的学问和机智的辩才赢得一众赞叹。那些所谓的宿儒因为赢不了这小小少年,竟然心怀怨恨,派人暗杀,幸亏杨玄感将他藏在自己府中,孔颖达才免了一场杀身之祸。此时的孔颖达不会想到,被宿儒追杀的他将给天下儒生写下科举考试的教科书,而这一套书和与之相伴的科举制度影响了整个中国未来千年的选择。孔颖达墓与唐太宗昭陵远景。李浪涛摄秦王李世民建立“文学馆”设立十八学士的同时,心中谋划着让大唐长久繁荣的用人方法。这位开创了大唐盛世的皇帝希望从民间获得更多的英才,而选拔的方法就是科举。就在秦王李世民建立“文学馆”的那一年,大唐颁布诏令“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提出了“每年十月”赴朝廷应试的定期,明确了州、县地方预试,即相当于后世“乡试”的办法,而且不必像隋代那样必须官府举荐。当大唐的皇帝看到无数的学子涌入长安时,他是骄傲的。他写下了“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不得不说,大唐有幸,得到一位睿智的皇帝,文人有幸,治国平天下的雄心有了可以走的路径。问题是科举考什么?他让孔颖达开始主持编撰《五经正义》。一项浩大的国家教育工程启动了。孔颖达带着当时最有名的50多位学者,从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中选出最好的版本,一一校注整理。贞观十六年(公元年),《五经正义》完成。在孔颖达主持编撰《五经正义》期间,李世民因为玄武门之变成为太子,此后他打败了突厥,赶跑了吐谷浑,活捉了吉利可汗,甚至被西北番邦尊为“天可汗”。但是,李世民知道这些远远不够,他要的是万世的昌隆。当孔颖达完成了大唐的国家教科书《五经正义》时,唐太宗李世民不惜给予最华美的赞叹:“卿皆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不朽,这应该是对一套书籍最高的评价了。当唐朝的学子们拿到孔颖达负责编撰的书籍时,他已经从大唐的十八学士,变为所有学子的老师了。而这种感情,在千年后出土的孔颖达碑上被印证了。普通人给大唐的留言年,在孔颖达完成《五经正义》后的第年,袁家村的一个小小少年郭占武跟随父亲见证了一个历史的秘密。孔颖达的墓碑一点点从袁家村的麦地里被清理出来,平时看起来只有两米来高的墓碑,被清理出来后竟然足足有3.5米高。为了便于搬运,人们将墓碑主体与碑座分离。“这碑座上咋还有字?”现场,突然有人惊叫。大家纷纷围到刚刚与主碑分离的基座前,果然在基座顶部有很多形态各异的文字。这些文字并不在基座表面,而是藏在主碑与基座结合的缝隙处。显然留下这些字的人,并不想让任何人知道,因为这些字或刻在碑座铆口两侧,或刻在碑座底部。当碑身竖起,所有刻字或被碑身遮住,或深埋地下,丝毫不被世人所见。问题是,写字人似乎抑制不住留下点什么的冲动,他们在这碑石的缝隙留下大大小小近40个字。这些字大小不等,风格不一,布局零乱,随意镌刻,甚至有的字还是半成品,只有一撇或一捺。然而刻字的水平却不低,楷书有欧(欧阳询)虞(虞世南)风格,或严谨工整、平实端庄,或笔势舒展、自然平和。行、草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气韵,秀婉含蓄,潇洒飘逸。这些字引起了考古界的轰动,谁留下了这些字?他们为什么要写这些字?在昭陵出土的42通碑石中,没有一通有这样的字,为什么人们偏偏要在孔颖达的墓碑下留字?这些神秘的字,让孔颖达碑的碑座也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在文物的评定中是少见的。孔颖达碑碑座。将一个人的墓碑与其碑座分别定为一级文物的,只有孔颖达碑一例,可见其珍贵。李浪涛摄“这些字现在想起来就像咱们的网络留言。”多年后,当郭占武也成为袁家村的书记,回忆起小时候见到的那些神秘刻字时这样说。郭占武不经意的一句话,却隐隐透露出这些神秘刻字的秘密。就像现在的网络红人,孔颖达在编撰成《五经正义》后,他在天下学子的心中无疑是特别的。因为他的书是入仕从*的基础,是否能读懂读好他编撰的书,直接关系着未来的仕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孟郊46岁中进士时的得意。这得意中,透露出无数寒门学子摆脱门第束缚成为大唐栋梁的梦想。当这些学子研学着《五经正义》,他们看到的是自己通向帝国殿堂的道路。作为全国的“教育部长”,孔颖达无疑是学子们前进道路上的指引者,与他对话是学子们的期待。这些期待在生前是拜帖,在他死后是什么呢?贞观二十二年,75岁的孔颖达在完成《五经正义》6年后离开了人世。皇帝下诏,陪葬昭陵,凡丧事所需费用,都由官方支出,并命太常考察其生年行为,而后赠太常卿,谥曰宪公。官方为孔颖达撰写碑文的同样是唐十八学士之一的于志宁,这位以直言进谏闻名的大唐宰相,对孔颖达的评价充满了溢美之词。碑文正书,三十五行,行七十六字,虽然多数已经模糊,但“化民成俗”这样的评价却让人印象深刻。是的,孔颖达穷尽一生最为骄傲的就是让普通人有了进步的基石,而这样的基石无疑是大唐昌盛的基础。孔颖达碑碑座上的普通人留言也就很容易理解了。留言者也许是孔颖达的学生,也许是慕名而来的文人,也许是偶尔视察的官员,也许只是一个工匠……他们悄悄地在这位大唐开国“教育部长”的墓碑下留言,是感叹?是崇拜?是思考?或者仅仅是表白,那时那地的情境已经很难考证。然而可以确定的是,这些留言无疑是大唐“崇文”的民间期待。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大唐,中国历史上最炫目的朝代,有开疆拓土的雄心,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牵着骆驼用柔软的丝绸连接世界,也用长安的一壶美酒滋养着诗人的才情……然而真正成就大唐万千气象的,无疑更是无数普通人的努力。监制:张立

记者:沙莎张超

编辑:杨露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孔颖达碑锦绣大唐的留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