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为麻*科植物草麻*、中麻*或木贼麻*的干燥草质茎,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辽宁、内蒙古、新疆、陕西、青海、吉林等地,以产于山西、甘肃、陕西、青海等地者品质为佳,称西麻*。麻*药材分草麻*、木贼麻*、中麻*三种,三者均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神农本草经》谓麻*“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塞热,破癥坚积聚”。《伤寒论》入14方次,《金匮要略》入23方次。
原文考证
最简方:甘草麻*汤、半夏麻*丸。
甘草麻*汤治“一身面目*肿”“小便不利”“脉沉”的“里水”(十四)。一身面目*肿,小便不利,提示全身性的水肿是使用麻*的重要指征。根据条下有“不汗再服”的提示,则可推测患者当有无汗或皮肤干燥。
半夏麻*丸治“心下悸”(十六),主证不明。
最大量方(6两)大青龙汤、越婢汤。
大青龙汤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38),其禁忌证为“脉微弱,汗出恶风者”“服之则厥逆,筋惕内润”(38),此原文提示,大剂量使用麻*的大青龙汤,发汗作用非常强烈。既然脉微弱、汗出恶风是禁忌证,则无汗、脉象有力就是必见证了。脉浮紧,就是脉象有力的一种表述。
越婢汤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十四)一身悉肿,为全身性水肿提示麻*用于水肿,与甘草麻*汤主治相同。不过,本方证不是无汗,而是“自汗出”,为何也可使用麻*呢?这提示麻*配伍的技巧。张仲景治疗肿而汗出时,麻*配石膏方如越婢汤治疗“汗出而喘”(63)时,麻*也配石膏,方如麻*杏仁甘草石膏汤。可见有汗依然可以用麻*,但必定与石膏同用。
加减方:防己*芪汤、小青龙汤。
防己*芪汤条下有“喘者加麻*半两”(二),联系麻*汤治无汗而喘”(35),麻*杏仁甘草石膏汤治“汗出而喘”(63),则麻*平喘无疑。
小青龙汤条下“若喘,去麻*,加杏仁半升”(40)。喘,本应使用麻*,今不用麻*何故?推测虽喘而体弱,或心悸,或肉润动,或脉微弱者,故不宜用麻*。
仲景方根
麻*桂枝甘草:主治发热恶寒、无汗,身痛。方如麻*汤、麻*加术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参见桂枝条下
麻*附子甘草:主治无汗、水肿、关节疼痛者。方如麻*附子甘草汤能“微发汗”()。麻*附子汤即麻*附子甘草汤加重麻*用量,治“水之为病”(十四)。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五)。乌头汤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五)
麻*杏仁甘草:主治咳喘胸满、湿家身痛和发*。方如麻*汤治“无汗而喘”(35),麻*杏仁甘草石膏汤治“汗出而喘”(63)麻*杏仁薏苡仁甘草汤治湿家“一身尽疼”(二),麻*连轺赤小豆汤主治“瘀热发*”()。
麻*石膏甘草:主治汗出烦躁而喘,或汗出而一身尽肿,或发热无汗而烦躁者。方如越婢汤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麻*杏仁甘草石膏汤治“汗出而喘,无大热”(63),大青龙汤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38),小青龙加石膏汤主治“肺胀咳逆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七)
麻*附子细辛:主治突发少阴病证,但欲寐,无汗、恶寒、脉沉或微细者。方如麻*细辛附子汤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主治咳喘而恶寒不渴者。方如射干麻*汤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七),厚朴麻*汤治“哕做,而脉浮者”(七),小青龙汤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甘*和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4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41)
麻**芪:主治关节疼痛、汗出身重而肿者。方如乌头汤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五),防己*芪汤加麻*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见喘者,《千金》三*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五)。
经方中含麻*的方剂见表5-1。
表5-1组成含麻*的经方一览表
药证发挥
麻*主治*肿,兼治咳喘及恶寒无汗而身痛者。
*肿是指面色*黯而水肿者。临床所见水肿的程度不一,有一身悉肿者,有晨起眼睑肿,下午下肢肿者,也有无明显水肿,而是面色*黯,如水肿貌者。*肺是仲景使用麻*的重要客指征。
咳喘,是咳嗽加上呼吸困难,张仲景所谓的“咳逆上气”“肺胀”。咳喘的临床特征是咳喘相关,或咳而喘,或因咳而喘。因临床多见咳喘而多痰,又称为痰喘。咳喘多伴有喉中痰声,或有哮鸣音,张仲景所谓“喉中水鸡声”(七)。*肿者的咳喘,用麻*最为适宜。
恶寒无汗而身疼痛者,是一组症状。恶寒,是不当风而有寒冷感;无汗,指皮肤干燥;身疼痛,是指全身性的疼痛感、困重感、拘紧感。临床有恶寒而体痛气喘者;有恶寒而体倦,息微而脉沉迟无力;有始虽恶寒,后必肌肤发热者;有无汗而面目*肿、精神困顿者。由于恶寒与身疼痛均为自觉症状,所以,无汗一症的鉴别很重要。患者多无汗或少汗,并且平素不易出汗,故皮肤多干燥而粗糙,或如粟粒,或如鱼鳞。肤色多*黯,缺乏光泽。张仲景判定用药的效果,也常常以有无出汗作为标准。
仲景使用大剂量麻*强调脉象,如大青龙汤证的脉象为浮紧。浮紧即有力,是患者心肺功能较好的一种反映。
*肿不是即时的一过性症状,而应当理解为一种体质状态。《金匮要略》有“湿家”之说,所谓“湿家病,身疼发热,面*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渴欲得饮而不能饮”。“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也”,“湿家,身烦疼,可与麻*加术汤发其汗为宜”。参照“湿家”的特征,著者提出“麻*体质”的概念。
所谓“麻*体质”,即容易出现麻*证的体质类型:患者体格粗壮,面色*黯,皮肤干燥且较粗糙。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水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食欲好,无腹痛腹胀,舌体较胖,苔白较厚,脉浮有力。临床使用麻*或麻*剂,应注意麻*体质是否存在。如果体格羸瘦、唇红咽肿,脉象数促者,虽无汗也不能用麻*。否则会导致心悸动、汗出过多甚至虚脱织,次须等不良反应。
麻*配桂枝则可减轻麻*让人烦乱、心悸等不良反应。桂枝甘草汤所治的“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与过服麻*的反应是一致的所以,配伍桂枝的麻*方应该是较为安全的,尤其是桂枝量大于麻*的处方。《伤寒论》对麻*、桂枝比例为3:1的大青龙汤反复叮嘱服药不宜过量,而对比例为3:2的麻*汤则未作如此交代。
此外,麻*配*芪可能有助于退肿和治疗身痛。如水肿而喘者,*芪、白术甘草配麻*方如防己*芪汤;身痛而肿者,*芪、乌头、芍药配麻*,方如乌头汤。
麻*虽能发汗,但有汗不避麻*。汗出而肿者,或汗出而喘者,均可用麻*配石膏。不过,应该辨别患者的体质。
仲景使用麻*有多个剂量段。6两:用于水肿及天汗,但多配石膏,方如大青龙汤、越婢汤。3-4两:用于咳喘、无汗身痛,方如麻*杏仁甘草石膏汤、小青龙汤、射干麻*汤、厚朴麻*汤、。麻*汤、葛根汤、乌头汤等。2两:或与附子、细辛配伍,治疗脉补沉的无汗、水肿等,方如麻*细辛附子汤、麻*附子汤等;或与连翘、杏仁等同用,治疗发*,方如麻*连轺赤小豆汤等。至于用于湿家的肤痒或身体痛等,则麻*用量更少,只有半两或1两。可以说,麻*的用量比较灵活,与主治疾病、配伍、煎服法、体质等均有关系。
有报道说,麻*的中*量为30-45g。麻*用量过大或误用,易引起心悸、气促、失眠、烦躁、汗出、震颤及心绞痛发作、血压升高等,严重中*时可引起视物不清、瞳孔散大、昏迷及排尿困难,惊厥等,可死于呼吸衰竭和心室颤动。根据仲景药证及本人经验,以下几种情况慎用麻*:①肌肤白皙、有上冲感,易烘热、汗出者;②脉弱无力者;③平素易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烦躁不安者;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肿瘤放化疗期间;⑤极直不度消瘦者。
麻*久煎可减轻不良反应。仲景用麻*多先煎并去上沫,这一煎法值得研究。*大龙证
常用配方
(1)麻*15g,杏仁15g,甘草5g(《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
应用:此为止咳平喘的基本方。虽非仲景方,但确是仲景常用配伍,故应作经方看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多用本方。咳喘而咽喉充血、身热有汗者,加生石膏30g、连翘30g、*芩15g。腹胀、恶心者,加姜半夏15g、厚朴15g。如痰多呈泡沫样者,加干姜10g、细辛5g、五味子10g
(2)麻*15g,杏仁15g,甘草5g,桂枝10g(《伤寒论》麻*汤)
应用:本方是发汗平喘剂。可用于恶寒无汗为特征的感冒发热、脑梗死、肥胖症等;无汗而喘为特征的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花粉症等;无汗身痛性疾病,如感冒、关节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等;以皮肤干燥无汗为特征的皮肤病,如银屑病等。患者体型比较壮实,心功能无异常者比较适用。
(3)麻*10g,附子10g,细辛5g(《伤寒论》麻*细辛附子汤)
应用:本方是止痛兴奋剂适用于感冒、坐骨神经痛、关节痛、心血管病见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脉沉者。本方可提高心率,可用于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可加干姜、*芪、肉桂、甘草等。也可用于治疗虚人感冒,多见恶寒无汗、发热、周身疼痛精神萎靡、面色晦黯者,服药后常可微微汗出,病情可迅速本方治疗腰痛最有效果。但以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岀症为适宜,并可加入干姜、芍药、甘草等。麻*量在10g以上,芍药30以上,用队后须避风、服第一剂时常常会周身出汗,腰痛随之减轻,以后再服就不一定会出汗,有效者常常三五剂内见效。本人经验,本方加干姜、甘草、大枣等,使用更安全,汤液的,口感也较好。
(4)麻*15g,杏仁15g,甘草10g,石膏40g(《伤寒论)s0麻*杏仁甘草石膏汤)
应用:本方是清热平喘剂,也能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结膜炎支,等。其辨证要点在舌红、有汗。
(5)麻*10g,连翘15g,杏仁15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甘草5g,生姜10g,大枣12枚(《伤寒论》麻*连轺赤小豆汤)
应用:身*、水肿小便不利者可用之。皮肤病见瘙痒、分泌物较多者,肾炎见伴有水肿、脓疱疮、扁桃体脓肿者,风湿性关节炎见关节肿痛、水肿者均可使用。
(6)麻*30g,桂枝10g,甘草10g,杏仁10g,石膏40g,生姜15g,大枣10枚(《伤寒论》大青龙汤)
应用:本方具有较强烈的发汗作用,常用于病*性感冒出现的恶寒发热、皮肤干燥,患者体质较壮实者。
(7)麻*15g,乌头10-20g(以蜜-m先煎30分钟以上)*芪15g,芍药15g,甘草15g(《金匮要略》乌头汤)
应用:本方是镇痛剂适用于骨节肿痛甚剧,屈伸不利,水肿,四肢厥冷而脉沉紧者,多用于关节炎神经痛、寒疝腹痛。
(7)麻*10g,大*10g,防风10g,连翘20g,薄荷5g,芒硝5g,栀子10g,*芩10g,石膏30g,川芎10g,当归10g,苍术10g,白芍10g,荆芥10g,桔梗5g,滑石15g,甘草5g,生姜5片(《宣明论方》防风通圣散)
应用:本方是表里双解剂,多用于皮肤病,往往汗出而大便通畅,皮肤的痒疹也随之消散。除痒疹以外,还可用于面部蝴蝶斑、扁平疣、湿疹等皮肤病。日本汉医尚用本方减肥。本方有成药出售。
文献摘录
《本经疏证》:“夫柴胡主之寒热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则麻*所主之寒热,一日二三度发、日再发者有别矣。柴胡证则不恶寒但有微热,麻*证则无热而但恶寒,知此则两证之异昭昭然无可疑矣。”
《药征》:“麻*主治喘咳、水气也。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肿…为则尝试麻*之效,可用之证,而用之汗则出焉。虽当夏月而无洒洒不止之患,仲景氏言服麻*后,覆取微似汗,宜哉!学人勿以耳食而饱矣。”
|文章摘自《张仲景50味药证》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转载不当,随时联系删除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