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高慢心很強大,就修界差別观妙境长老
TUhjnbcbe - 2021/6/6 1:14:00
江西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1.html

界差別所緣:前面的緣性緣起所緣,「無明緣行,行緣識」,是前後組織起來的。界差別所緣,是同時的,也是觀察我不可得,也有這種意思,但是,這是破慢。驕慢心特別強,總感覺自己是很強大,你們都不如我,高慢心很強大,那麼就修界差別所緣。「云何界差別所緣?謂六界差別,一地界、二水界、三火界、四風界、五空界、六識界」。界差別,共有六種,一是地界、二是水界、三是火界、四是風界、五是空界、六是識界,就是這六種元素組成的人。我們人究竟是什麼東西組成的呢?就是地水火風空識,就是這六種東西組合起來,名之為補特伽羅,名之為人。這裡面,另外沒有我。你也是地水火風空識,我也是地水火風空識,這裡面沒有我的。沒有我,也沒有你,也沒有他。這裡面沒有對立的情形。這個我慢,就沒有了。所以,這個「界」,當作「成份」講,也可以,當作「因」講,也是可以。?地界:「云何地界?地界有二,一內、二外」,一是內,二是外。「內地界者,謂此身中,內別堅性」:我們的身體裡面有堅溼煖動,地水火風是堅溼煖動,是四種。現在說的地界,是其中的一種。「別堅性」,別指其中的堅固性的東西,就是地界,其中的一種叫做別。「堅硬所攝」,組成我們身體的物質裡面,屬於堅硬性的東西。「地地所攝」:這個堅硬性的東西,也有粗細的不同,屬於微細的,有粗劣的,所以叫做地地所攝,都名之為地。「親附執受」:身體裡面的地大,屬於二類,一類是親附,一類是執受。執受,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與它和合在一起,能攝持它,使令它不壞,叫做執;使令它能生感覺,就叫做受。如果沒有阿賴耶識的執持,它就壞了,裡面的地水火風就壞了,所以是有執的這件事。若沒有執,也就不會有感覺了。親附,就是不執受,我們的身體裡面,也有一部分的地,阿賴耶識不執受,但是,它親附在執受的地大裡面,附在那個地大上面,與它不相離,所以叫做親附。譬如我們的爪,你剪指甲,不感覺痛,就是因為不執受的關係。又如頭髮,你剪下來,也不感覺痛。它就是不執受的關係,但是,它是親附在我們執受的地大裡面。「外地界者,謂外堅性」,身體以外的堅性的東西,「堅硬所攝,地地所攝,非親附非執受」,外面的地大,阿賴耶識不執受,所以它沒有感覺,它是無情物,它也不是附在執受的東西上面。「又內地界其事云何?謂髮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肝膽心肺、脾腎肚胃、大腸小腸、生藏熟藏,及糞穢等,名內地界。又外地界其事云何?謂瓦木塊礫、樹石山巖,如是等類,名外地界」。?水界:「云何水界?水界有二,一內、二外」,一是內,二是外。「內水界者,謂此身中內別溼性,溼潤所攝,水水所攝,親附執受」,也是有親附執受的分別。「其事云何?謂淚汗洟唾,肪膏脂髓,熱痰膿血,腦膜尿等,名內水界」。「外水界者,謂外溼性,溼潤所攝,水水所攝,非親附非執受。其事云何?謂井泉池沼、陂湖河海,如是等類,名外水界」。?火界:「云何火界?火界有二,一內、二外」。「內火界者,謂此身中,內別溫性,溫熱所攝,煖煖所攝,親附執受。其事云何?謂於身中所有溫煖,能令身熱等熱遍熱」。何謂等熱?我沒有看見註解是如何解釋,我姑妄言之。等熱,下文有遍熱。遍是在空間上說的,普遍各地方都是熱的。等熱是前後說的,過去的火也是熱,未來的火也是熱。等,是前後說,遍,是同時說,這樣分別。「由是因緣,所食所飲所噉所嘗」,所食的飯,所飲的水,所噉的菜,所嘗的味,「易正消變」,都是很容易消化的,很適合的,叫做正。「彼增盛故」,就是這個熱增盛的關係,所以能消化,若火微弱了,就不容易消化。「墮蒸熱數」,火有蒸熱的能力,所以脾胃強了。「如是等類,名內火界」。「外火界者,謂外溫性,溫熱所攝,煖煖所攝,非親附非執受。其事云何?謂於人間依鑽燧等」,古代沒有火柴,就是用木燧、陽燧等取火之具,或者用「牛糞末等,以求其火。火既生已,能燒牛糞,或草或薪」,就是能燒牛糞,也能燒草,也能燒其他的薪,「或榛或野」,能燒曠野,榛也是一種植物,「或山或渚」,渚就是海裡面的島,「或村村分」,或村,或村莊的一部分,「或城城分,或國國分,或復所餘,如是等類,名外火界」,這是外火界。?風界:「云何風界?風界有二,一內、二外」,風界有二種,一種是內,一種是外。「內風界者,謂此身中,內別風性」,我們的身體裡面,有風的這種東西。「風飄所攝」,什麼叫做風呢,就是能飄動,屬於這一類的叫做風。「輕性動性」,風有二個意思,一個是輕,一個是動,它沒有重量,所以叫做輕,它能飄動流動,從此至彼。「非親附非執受」,這個風是飄動,所以不是親附,也不是執受。前面的地水火,是有親附,也有執受。這個風,並沒有,是非親附非執受。「其事云何?」,這個非親附非執受的風,是如何情形呢?「謂內身中,有上行風」,這個身體裡面,有向上活動的風,「有下行風」,有向下活動的風,「有脅臥風」,睡覺臥在床上或臥在地上,以脅著於地,脅臥也有風,「有脊臥風」,就是脊著於地,那也有風,「有腰間風,有臗間風」,臗,我們已解釋過,「有小刀風,有大刀風」,這是說人有病了,風就像刀似的,能傷害身體,有大小之別,「有針刺風」,這也是有病,風像針刺似的,「有畢缽羅風」,佛在菩提場成道的那棵樹,叫做畢缽羅樹,現在以此作為風的名字,按瑜伽師地論的遁倫記解釋說,有這種風病,就是在臉上生這種黑點,形狀像畢缽羅樹似的,所以叫做畢缽羅風,「有入出息風」,入息、出息,也是風,「有隨支節風」,便身支節,也都是有風,「如是等類,名內風界」。「外風界者,謂外風性,風飄所攝,輕性動性」,也是輕性動性,「非親附非執受」,這樣說,外風是非親附非執受。「其事云何?謂在身外」,身體以外,「有東來風,有西來風,有南來風,有北來風,有有塵風,有無塵風,有狹小風,有廣大風,有毗溼婆風」,毗溼婆,翻譯為中國話叫做種種巧莊嚴,也許這種風有種種巧莊嚴的作用,「有吠藍婆風」,吠藍婆,翻譯為中國話叫做旋風,這與颱風不同,是旋轉的風,在須彌山有這種風,是特別猛的,「有風輪風」,大地就是依靠風輪而住,或者大氣層就叫做風輪。「有時大風卒起積集」,忽然間就生起了,風一直在飄動叫做積集,「折樹頹牆」,能把樹吹斷了,能把牆吹倒了,也能「崩山蕩海」,「既飄鼓已,無所依憑,自然靜息」,沒有什麼憑藉,就自然靜息了,就沒有事了。「若諸有情欲求風者,動衣搖扇」,風就出來了,「及多羅掌」,也就有風了。印度有多羅掌的這種樹,把一部分的葉切掉了,就像掌似的,你一扇動就有風,是這個意思。「如是等類名外風界」。?空界:「云何空界?謂眼耳鼻口咽喉等所有孔穴」,在我們的身體裡面。「由此吞咽」,因為有這種孔穴,所以我們能吞咽東西,「於此吞咽」,在這裡才可以吞咽,「既吞咽已,由此孔穴便下漏泄」,就排泄出去了,「如是等類,說名空界」。在這裡並沒有說內外。?識界:「云何識界?謂眼耳鼻舌身意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又心意識,三種差別,是名識界」。心意識的三種差別,按俱舍論的解釋,是很好的,它說:識,是向外的,就是了別色聲香味觸法,識是向外種種分別。識的生起,要有所依(依是依止義),就是以意為依止而生起識,識了別色聲香味觸的外面境界,然後就有心,心是向內的。識了別以後,它就把識了別的種種情況,把它集聚起來,叫做心。心是向內,識是向外,意是作依止的。俱舍論有如此的講法。心,是把識所了別的,收集在裡面,然後又作依止,生起識;但是,作依止時,就名之為意。這樣解釋,與大乘佛法的解釋,也是相合的。前文說眼耳鼻舌身意識,六個識。下文說心意識,也應該包括阿賴耶識。但是,瑜伽師地論在此處說五停心,是屬於聲聞地。瑜伽師地論裡面有聲聞地、菩薩地。聲聞地,是全面按照次第說明小乘佛法的各式各樣修行法門,這樣說,心意識,就按照小乘佛法的範圍解釋。界差別觀:「若諸慢行補特伽羅」,就是特別高慢的人,高慢心特別強的眾生,「於界差別作意思惟」,我們的生命體就是這六種界組成的,你這樣去思惟的時候,「便於身中離一合想」,就會對於自己生命的六界裡面,不會有「一合想的我」可得。我們凡夫從無始以來,就習慣執著有一個我,但是,如果由於自己於一個時期歡喜學、歡喜栽培,有多少福,有多少慧,然後在人天的世界富貴久了,幾百生做國王、做有學問的人,於是乎就會養成慢的習慣,看見別人都不當作一回事,拿別人不當人,就是不尊重人權,自己特別高慢,我慢、高慢心特別強。在我們中國的哲學上,不是十分明顯說到這裡。但是,印度的外道有說:我們的身體,是由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這麼多的因素組合起來的,但是,其中還有一個不可分離、不可破壞的「我」在裡面,就叫做「一合想」。現在,佛教徒相信佛的話,去修界差別觀,這樣修的時候,就感覺到,生命體裡面就只是地水火風空識而已,另外那有一個不可破壞的我呢,所以叫做「離一合想」。這與金剛經的意思是一樣,就是破除我的執著。沒有我的時候,這是修界差別觀的第一個成就,就是感覺到「無我」。第二個成就,是「不淨想」,身體裡的地水火風識,都是不淨,識也是不淨,地水火風也都是不淨,髮毛爪齒、心肝脾肺腎、大腸小腸,這些東西都是不淨。這樣子,就不會再生高慢心了,「無復高舉」。無始久遠以來,所養成的憍慢習慣,就微小薄了,不會那麼多了,「憍慢微薄」。「於諸慢行,心得清淨」,就沒有高慢的染污心了,「是名慢行補特伽羅,由界差別淨行所緣」,就會有這樣的成就了。修行界差別觀的故事:界差別觀,在大毗婆沙論裡面有一個故事,我講一講。大毗婆沙論,共將近二百卷,在一百七十九卷或那一卷的最後面,說到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說,佛在世時,有一個大富豪家的年輕人,名字叫做因儒童,這個人的性格非常直,不諂曲。這一天,他要結婚了,邀請很多的婆羅門參加他的結婚典禮。這一天的早晨,太陽尚未出來時,佛就招呼阿難尊者說「現在隨我去」,到因儒童住處不遠時,很多的婆羅門就遠遠的看見佛來了,這些婆羅門就說話了,他們說「今天,因儒童要結婚,是非常的吉祥,瞿曇來做什麼呢?」。佛以天耳遙聞,就對阿難尊者說:「你到婆羅門群眾中,你就說,『三界大師,吉祥中最,汝不欲見,吉事豈成』,三界內的一切眾生,以佛為大師,世出世間的一切事情,以佛是最吉祥的,你若不歡喜看見佛,吉祥的事情是如何成就呢,你就這樣對他們說,今天是因儒童結婚,但是他今天決定是隨佛出家了,看你們有什麼辦法能障礙這件事?」。阿難尊者就到大眾中作獅子吼,把佛的這幾句話對他們說了。阿難尊者說完以後,這些婆羅門就鼓掌大笑說「瞿曇這個人真是奇怪,今天因儒童要結婚了,怎麼可以放棄這件事,與你出家呢?怎麼會這樣呢?」。其中有一個婆羅門說「瞿曇的預言都是很靈的,有可能吧!」。其他婆羅門就說「我們有這麼多人,我們就圍繞因儒童三匝,看他如何叫因儒童出家」,就這樣子。過一會兒,太陽漸漸出來了,因儒童這個人是拜太陽的,他就到房子上面去向太陽磕頭,磕幾拜以後,他看見從太陽那裡來了一個人,那個人穿著鹿皮衣,用金繩絡體(掛在身上),手拿著金杖,從天空落下來,因儒童趕緊拿個座位招呼他。這些婆羅門一看,就說「因儒童真是大福德人,今天能召感梵天王來參加婚禮」。這時候,因儒童也認為是梵天王,就向他磕頭。這個梵天王就說話了,他說「你今天有什麼事情,怎麼有這麼多人呢?」。因儒童尚未說話,臉就紅了,他回答「我們人世間的事情,我今天結婚」。這個梵天王說「你今天結婚,是如何做法呢」。因儒童說「我今天預備三十千的黃金來做這件事」(印度沒有萬字,十千是一萬,就是三萬兩金)。梵天王就說「三十千金做這件事,你是如何分配法呢」。因儒童說「我用十千金邀請這麼多的婆羅門來吃飯,另外用十千金就送給這麼多的婆羅門,另外十千金就是送給未婚妻」。這個梵天王就說「哦,是這樣用法,你請這麼多的婆羅門吃飯,你又送給他們這麼多的黃金,這件事也是有點功德,也是好,但是,你送十千金給你的未婚妻,你的意思是何在呢?是不是就等於用十千金來買她呢?是這樣意思嗎?」。因儒童想一想,就說「也是」,他的心很直,因此承認這件事。這個梵天王就說「你用十千金買你的未婚妻,能作這麼多錢嗎?」。這時候,因儒童默然。這個梵天王又說「你的未婚妻如果吐痰,這個痰能值多少錢?」。因儒童說「這個不值多少錢」。這個梵天王又說「把她的手指甲剪下來,這個手指甲能值多少錢?」,因儒童說「也不值多少錢」。這個梵天王又說「把她的頭髮剪下來,能值多少錢?」,因儒童說「也不值多少錢」。這個梵天王又說「她若出汗,這個汗水能值多少錢?他若流鼻涕,能值多少錢?」,就是說三十六物,愈說愈污穢了。這也不值多少錢。說到這裡時,這個因儒童就沒有欲了,欲心沒有了。大毗婆沙論說到這裡,就說,因儒童在迦葉佛時代,他出過家,做過比丘,他修界差別觀,修了十千歲(就是一萬年)。迦葉佛時代,人壽是二萬歲,如果一出家就開始修行,那麼,他出家應該是十萬年,修行界差別觀,修行十萬年。因為過去有這種戒定慧的修行,所以,現在經由這個梵天王(其實就是佛)的一問,他以前的界差別觀的善根就出現了,欲就沒有了。欲沒有以後,他再一注意這個梵天王,原來就是佛,這時候就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佛在那裡就為他解說苦集滅道的四諦,他就證得三果阿那含。他證得三果阿那含以後,佛就站起來,拉著因儒童的手,從虛空中飛了,就走了。大毗婆沙論說到這個故事,文的意思說,因儒童這個人的心性是很直,問他「你用十千金來買你的妻子?」,他就承認「是的,我是」。如果性格不是那樣直的人,可能不是這樣回答的,可能另外有別的說法了。我們現在看界差別觀的文,就是這樣說,我們感覺好像沒有什麼,但是,你真實這樣去修的時候,我們就從因儒童的故事去看,是不可思議,會栽培那樣殊勝的善根。他從迦葉佛時代修行,雖然那時候沒有得道,以後一直在生死流轉,但是一直都是大富貴的境界,現在再見到釋迦牟尼佛,就成功了。所以,這個界差別觀,還是不可思議的。~《五停心观讲记》妙境长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慢心很強大,就修界差別观妙境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