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第一单元导学案中华文明之光思辨性阅读
TUhjnbcbe - 2021/5/21 18:26:00

第四篇烛之武退秦师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本课重要词语及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等。

2.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学会用填写关键词法概括文意。

3.感受烛之武以国事为重,勇于担当的精神。

(二)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左传》相关知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烛之武说秦伯的思路和技巧,赏析烛之武的形象。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文章善用伏笔、曲折有致、详略得当的叙事技巧。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版块一:学

一、作者简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是鲁国史学家。

左丘氏世为鲁国太史,至左丘明则约与孔子同时。左丘明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乘车到周国都城,观览周国史籍)。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所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代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贤典范。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其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二、作品简介:

1.《左传》其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年),共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的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为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1)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2)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国语》《战国策》。

(4)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5)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6)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7)典制体: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如《通典》。(《通典》,第一部典制体史书,编著者——杜佑。杜佑是唐代著名宰相和杰出的史学家,他虽然位极国相,但仍然终生勤学不倦。他精深的史学功底加上50余年的行*经验,使他编修出了中国历史学的煌煌巨著《通典》。)

三、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当年重耳在齐国居住五年后,离开齐国,继续流亡。其间,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对重耳以礼相待,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叔瞻又劝郑文公:“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文公也不听。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以其无礼于晋”。

二是郑国与晋国结盟,又与楚国结盟。在公元前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国结好。在同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贰于楚”。但是,郑国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出于争夺中原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联合秦国对郑发动了战争。

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中原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亦成必然。

四、资料链接:

秦穆公拥立晋公子夷吾

公元前年,晋献公逝世,他的宠妃骊姬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国君,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骊姬和奚齐,派人迎接晋献公之子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辞谢;里克后又派人迎接重耳之弟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郤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土地予秦,寻求秦国帮助。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君尝为晋君赐矣”。

晋惠公食言背约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赴秦国,以“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为托词,食言毁约。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朝济而夕设版”是夸张说法。

秦穆公助重耳主晋

公元前年,晋怀公(晋惠公之子,重耳之侄)主*,不得人心。晋人闻重耳在秦,暗中劝其返晋,愿为内应者甚众。秦穆公发兵助重耳回到晋国,重耳结束了19年的流亡生活,成为国君,是为晋文公。文公杀死怀公后,怀公近臣惧诛作乱,文公借秦师平之。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版块二:研

一、知识清单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2.古今异义

(1)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①()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

②()

晋*函陵,秦*氾南()

与郑人盟()

③()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阙秦以利晋()

(2)()

①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②()

烛之武退秦师()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若不阙秦()

③形容词的活用

①()

臣之壮也()

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②()

因人之力而敝之()

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

且贰于楚也()

4.一词多义

(1)重点实词

①贰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鄙

()(例:蜀之鄙有二僧。《为学》)(本文:越国以鄙远。)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③许

()(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④微

()(同现义。)

()(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史记·曹相国世家》)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敝

()(例:使史更敝衣草屦。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2)重点虚词

①以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②而

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焉

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其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⑤之

臣之壮也()

是寡人之过也()

夫晋,何厌之有()

子犯请击之()

5.特殊句式

(1)()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倒装句

①()

夫晋,何厌之有

②()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省略句

①省()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夜缒而出

(晋惠公)许君焦、瑕

(秦伯)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②省()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③省()

晋*(于)函陵,秦*(于)氾南(省略介词“于”)

6.固定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

二、课文概览:

郑国被秦﹑晋两大国包围,形势危急。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郑伯面请烛之武被拒,先自责后述其利害。烛之武以国家为重,不计前嫌,毅然受命,只身前往秦*大营,智说秦君。秦君欣然与郑结盟留守并退兵。晋*不得已也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请用图表的方式概括出本文的内容。

答案:

版块三:导

(一)疏通文意,品味内容

1.分析概括下面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氾南。

2.分析概览烛之武出山的原因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3.分析概括烛之武智退秦师的言语艺术。

4.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邃的原因?

5.面对秦*的撤退,晋文公也为撤退提出了三点理由,请问你是怎么看待晋文公这三点理由的?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6.按表格内容,填写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

形象

烛之武

佚之狐

郑伯

7.我的问题:

第五篇鸿门宴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正确认识司马迁的历史观。理解刘邦的任人唯贤、上下团结一心的精神和项羽光明磊落的性格。

版块一:学

一、基础导学

1.

(1)

司马迁(约公元前~约公元前90),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等。年二十,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几遍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做了充足准备。二十几岁任郎中,三十六岁父谈死,三十八岁继任太史令,广泛阅读皇家藏书和档案,四十二岁主持改订历法,修“太初历”,同年开始写《史记》。五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因《史记》未完成而忍辱接受宫刑。

(2)《史记》

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记载了历代帝王诸侯和人臣的言行事迹与时代兴亡礼法制度。

《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这部作品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语言简练朴素,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这部书中的内容贯穿古今,使中华文化历经千年风霜,百川汇海,生生不息。它让一个个时代的英雄和他们所创造的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永存。

2.背景资料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年)。

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做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在巨鹿(今在河北)大败秦*,消灭了秦*的主力。同时,刘邦从*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入境。

项羽大破秦*后,听说刘邦已进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3.相关知识

(1)纪传体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史书。它的特点是:“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像《史记》这样的史书,本纪用来包举朝廷大事,列传用来曲折详细地记载小事,表用来按表格形式标列年代和爵位,志用来总括本纪、列传和表所遗漏的内容。至于天文地理、国家法典、朝廷规章,明显地和隐微的,必定都完备地包括进来;重要的和次要的都不遗漏。)这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其缺点也很明显:“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于《高纪》则云‘语以《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擢居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至于同是桩事件,分散在好几篇里,断断续续,彼此分离,前后多次重复出现。在《高祖本纪》里就说事件叙述在《项羽本纪》中,在《项羽本纪》里就说是事件详载在《高祖本纪》中。又编排同类的人物,不讲求年月的先后,时代在后的人却选出来位于前面,时代在前的人却压下去归入后面,于是致使西汉贾谊与楚国屈原在同一行列,春秋鲁国的曹沫与战国燕国的荆轲编在一起,这是它构成短处的地方啊!以上引文均见《史通·二体》)虽然如此,但纪传体史书纪、传、志、表等分工清楚,故其书囊括内容广泛,且记述详明,是其他任何体裁的史书无法比拟的。所以我国的“正史”,均为纪传体史书。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是通史,其他均为断代史。

(2)关于鸿门宴的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

(3)楚汉之争

继推翻秦朝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又进行了四年多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当时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故称楚汉之争。

初时楚强汉弱,但战争却以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夺取天下而告终。项羽失败,有两线作战,疲于奔命,刚愎自用,不能用人等种种原因。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他的*治理想只是做割据诸侯的霸主。这从亡秦后他分封诸侯王而自称霸王看得很清楚。但这种战国式的*治格局曾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非民心所向;且经秦的统治,地方割据的社会基础已经薄弱,不合历史发展潮流。加上他处事不公,制造和加剧了各诸侯间的权力纷争,他所架构的*治格局先天不稳。而刘邦与楚争权的过程,实际上是又一次吞并诸侯、统一天下的过程,他所建立的是与秦一样的一统的帝国。

版块二:研

一、识记字音

①沛公欲王关中(
  )

②旦(
  )日飨(
  )士卒,为(
  )击破沛公*

③范增说项羽曰(
  )

④好美姬(
  )

⑤皆为龙虎(
  )

⑥未得与项羽相见(
  )

⑦使子婴为相(
  )

二、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
  )

2.要项伯 (
  )

3.不敢倍德 (
  )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

5.令将*与臣有郤 (
  )

6.因击沛公于坐 (
  )

三、一词多义

1.辞

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

②旦辞爷娘去,暮宿*河边 (
  )

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

④大礼不辞小让 (
  )

2.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④举贤不避亲(
  )

⑤举世浑浊而我独清(
  )

3.如

①杀人如不能举 (
  )

②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
  )

③沛公起如厕 (
  )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 (
  )

4.谢

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

②乃令张良留谢(
  )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

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 (
  )

5.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
  )

②沛公不胜杯杓 (
  )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
  )

④胜败乃兵家常事 (
  )

6.去

①亡去不义 (
  )

②相去四十里 (
  )

③欲呼张良与俱去(
  )

④为汉家除残去秽 (
  )

7.为

①窃为大王不取也 (
  )

②我为鱼肉 (
  )

③为击破沛公* (
  )

④何辞为

⑤吾属今为之虏矣 (
  )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 (
  )

8.之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
  )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

④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
  )

⑤何陋之有? (
  )

⑥太子闻之,驰往 (
  )

四、古今词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今义:副词,很

3.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今义:山东省

4.将*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5.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五、词类活用

1.沛公*霸上 

2.道芷阳间行 

3.项伯杀人,臣活之 

4.素善留侯张良 

5.吾得兄事之 

6.常以身翼蔽沛公 

7.籍吏民,封府库 

8.君安与项伯有故

9.秋毫不敢有所近

10.拔剑撞而破之 

六、文言句式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若属皆且为所虏

5.贪于财货

6.具告以事

7.大王来何操

8.沛公安在

七、文学常识

1.司马迁(约前~约前90),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夏阳人。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篇,包括12篇,30篇,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字。

课文概览

1.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2.读文填空

全文以“”为中心,以“”为线索,按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告密始,到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课文所选内容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但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也可以说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版块三:导

思考1: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有何不同?

思考2: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思考3: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思考4:刘项双方的形势关系的转换是鸿门宴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地方,请你分析一下,双方的被动主动的关系是怎么转换的?

思考5:课文中哪些人物形成对照?

思考6:司马迁一生爱一切奇,而尤爱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司马迁最爱才,但尤其为他所深深地礼赞的,则是一种冲破世俗,傲睨万物,而又遭遇不幸,产生悲壮的戏剧性的结果的人物。够上这个资格的,就是项羽!你认为项羽是不是英雄?你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思考7: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因为“为人不忍”吗?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叙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

思考8:我的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单元导学案中华文明之光思辨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