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刘旭聊聊中国历史上的那几次ldquo
TUhjnbcbe - 2021/5/19 14:28:00

聊聊中国历史上的那几次“上洛”

刘旭

熟悉日本战国历史的朋友对“上洛”一词应该并不陌生,因为在战国时代的日本,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那是相当高。日语中的“上洛”即为上京,也就是前往都城之意。这里的“洛”是指洛阳,中国周代以后列朝常定都此地,故常被用作京城、或都之意。

因为清朝以前的日本人非常崇拜中华文化,以往日本京都的别称就是洛阳(rakuyo),所以日本战国时候的“上洛”,主要是意味着前往京都,可以说是日本战国时代有理想的大名(相当于我国古代割据一方的诸侯、*阀或地方实力派)梦寐以求的大事。

不过这个“去京都”可不是现在的“京都N日游”,而是统一日本群岛,终结乱世的标志。如果某地的大名拥有了一统日本的实力,不管他在南部的九州,还是在北部的陆奥国,都会带兵走到京都,一路上谁捣乱灭谁。

到了京都,朝见天皇和公方(即公卿),然后宣布乱世终结,自己成为大名中的大名,有些甚至能够成为幕府将*,成为“天下人”(天下的主宰者),如同中国春秋时期的“问鼎中原”(称霸诸侯)。因此,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带兵进入京都,完成“上洛”壮举,自然也就成为诸多战国大名毕生追求的目标和人生高光时刻。

日本的所谓战国时代与我国的春秋战国相比简直就如同村长打架,最多能算县城之争吧?中国的历史实在太悠久,群雄逐鹿的时代也数不清,所以且不谈春秋战国时代的群雄之争,也抛开后来那些帝王君主的开朝壮举,只是聊聊我国历史上一些枭雄的“上洛”之作,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都同样精彩。

01

项羽:咸阳算个啥,当然彭城好

相信没有几个中国人不知道项羽。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史书对项羽的描述是“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器过人”,妥妥的一表人才的年轻贵族小鲜肉一枚,而且男子汉气息十足。

遥想当年,不到三十岁便具大将之风的项羽已经是天下反秦*事势力中最有影响的一股,并且拥立楚王的后代为楚怀王,隐隐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味道了。

而楚怀王也比较“懂事”,与项羽、刘邦等各路反秦起义将领约定:“谁先攻入关中,谁就能当关中王”,这是因为当时的关中就是秦朝的腹地,如果被攻进了,秦朝就可以宣告覆灭了,也就是说,谁先“上洛”成功,谁就是天下共主,也就是各路诸侯公认的老大。

结果先入关中的刘邦自知实力不济,在与项羽演出一把千古流传的鸿门宴后,隐忍地、乖乖地把“上洛”优先权让给了强悍的项羽。

公元前年12月,项羽率40万大*攻破函谷关,屯兵新丰并摆平刘邦后,引兵西进咸阳,杀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

这时,有明白人向项羽进言:“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意谓关中是个好地方啊,你只要坐稳关中秦故都咸阳,便称霸统一全国。但是项羽眼前的景象,是熊熊大火中颓废破败的秦王宫室的断壁残垣,不堪收拾,尚且他感到关中人心不服。最关键的,项羽“荣归故里”思想根深蒂固,他有名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胜利后不回故乡炫耀一番,是不可以的。

于是项羽裂土分封十八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回老家徐州意图遥控掌握天下。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尽管项羽骁勇善战,在前面推翻强秦和后面楚汉纷争中战果丰硕,屡战屡胜,却一败失天下,在秦汉之际的*治舞台上只活跃了8个年头,32岁便自刎乌江。

究其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项羽缺乏一个*事家所应具备的*治素质,也源于他是贵族后裔,一直迷信分封制的作用,搞*治复辟,违反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向了历史的反向,而落寞的贵族是无法摆脱被淘汰的命运的,他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贵族们集体悲歌的集中体现。

02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得这么玩

曹阿瞒“上洛”,波澜不惊。

曹操同样是国人熟识的历史人数,只不过在京剧中做了太久的反派。真实的曹操十几岁被举孝廉,年轻时曾多次上书朝廷,希望可以改革吏治,甚至于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这与东汉末年大家集体混日子搞腐败的大方向格格不入,所以因性格耿直而不断得罪上级,最后只能赋闲在家。

直到汉廷内乱,引董卓入京,曹操跟在董卓后面混了段时间,发现此人心怀异志,当时还是一心为汉的曹操果断选择回乡散尽家财起兵,参加反董联*意图匡扶汉室同时也在乱世中壮大自己的力量。

公元年,曹操大败当地豪强,统一了东郡(今河南省东北部、山东省西部),终于有了自己的实际控制地盘,但此时曹操仍只是反董联盟盟主袁绍的下属,袁绍替他申请为东郡太守。

公元年,曹操打败了青州*巾起义*,地盘再次扩大,并将*巾*中精锐重新整编,组成青州*,号称三十万之众,这支青州*,后来也成了曹操横扫天下的基础。

公元年,曹操先后击败袁术、黑山*、南匈奴、陶谦,实力和野心同步不断膨胀。此时的曹操,在经过连续几年的征战之后,已经近乎占有一州之地,坐拥*队数十万,俨然跻身当时天下最强的诸侯势力之一。

此后,几经颠沛流离的倒霉蛋汉献帝回到旧都洛阳,征调诸侯进京保护自己。雄才大略的曹操接受汉献帝亲信兼亲戚董承的指使,火速率劲卒抢先赶到洛阳,很快掌控了朝廷,并把汉献帝和汉朝的文武百官接至位于自己势力范围内的许昌定都。

从此曹操手里有了汉献帝这张牌,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天下就更加名正言顺了,遂逐步统一中国北方,形成三国鼎立格局,奠定魏国基础。

这过程中曹操放弃洛阳而选择许昌是非常高明的一招,首先,洛阳已经被破坏,重建需要时间;其次,洛阳不利于防守,乃四战之地;再次,曹操的势力当时没有扩张到洛阳,若是贸然定洛,可能会给自己带来致命打击。

回头看看,曹操从许昌一路到洛阳顺利完成“上洛”,几乎未遇到任何阻碍:公元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辛亥,汉献帝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庚申,迁都许昌;冬十一月丙戌,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事,百官总己以听。乱世之奸雄,从此开始踏上后世诸多枭雄一直在模仿却从来未能超越的权臣之路。

03

董卓:我本想做个好人,但没控制住自己

公元年,董卓带着西凉雄兵进京,直接夺取了汉室的*权,并且扶植汉献帝上位,干净利落地完成“上洛”,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

在大多数人心中,董卓恐怕是个粗犷野蛮、穷凶极恶之人,他废掉少帝刘辩,独掌京师大权,随意诛杀群臣,放纵部下蹂躏百姓,挟持天子毁洛阳迁长安,确实天下人人得而诛之,所以引得各路诸侯联合起兵讨伐他。但这都是董卓入京后的事,他早年还是素有贤名的。

据史料记载,董卓“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可见他不仅弓马娴熟,而且为汉朝立下不少功勋,他曾多次带*大破匈奴,平定羌人的叛乱,凭借战功一直升到并州牧,成为重要战区司令员,这足以体现其能力。

董卓对部下的将士也十分体恤,每次打胜仗后,朝廷有什么赏赐,他都全部分发给部众,自己一点不留。后来朝廷岁其势力过大,想削其兵权时,他曾说过:“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就是说士兵们跟我久了,对我感恩戴德,我一声令下他们就会拼命的。

这当然有要挟朝廷的意味,但也说明他是有底气相信部下绝对不会背弃自己。当年何进为了平定“十常侍之乱”而招董卓入京勤王,替自己打一群死太监。何进怎么说也是一段时间持掌朝*的辅*首臣,天下那么多人他不找,为何偏偏找了董卓呢?就是因为当时董卓名声在外,而且是个忠勇之人,所以董卓早期的名声还是不错的,只是后来实在太变态,史家干脆把他之前的优点一笔勾销,这也是当年许多作史者的风格。

入京之后,董卓打着皇帝的旗号,迅速清理京城各方势力,逐渐掌控朝廷,随之露出了自己的獠牙,不但废了汉少帝刘辩,拥立其弟刘协登基,还*死了何太后,自己独掌大权。但是长期统兵打仗的董卓并不懂得如何治理*事,往往采取一些在*队中的措施来管理朝廷,结果将当时的门阀士族得罪了个遍,甚至曹操和袁绍都离开了洛阳。

而朝廷众官僚拒绝合作的态度,使得董卓只能暴露出本性,“遂以严刑协众,睚眦之隙必扳,人不自保”,最后导致各方*治势力的集体不满,使其有理由打着讨逆的旗号组团讨伐董卓,由此形成了反董关东联*。

好虎架不住一群儿狼的董卓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劫持汉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后来被司徒王允联合吕布搞死。其实东汉末年,汉室*权的稳定性已经危在旦夕了,当时董卓在朝中的影响力绝非一般,打个喷嚏都能把百官吓得不轻,他本可以把权臣的日子过得更长一点也更爽一点的。但是董卓仗着自己手中有强大的凉州*队,在朝中横行霸道,肆意妄为,结果虽然占据了天时地利,但却得不到人心,最终性命不保,委实是老天要让谁灭亡,肯定先让他疯狂啊。

04

尔朱荣:纵横天下非难事,能杀死我的只有自己

北魏的尔朱荣是契胡族人,他的家族世代为秀容第一领民酋长,也一直是北魏朝廷信任的地方武装首领和少数民族实力派代表。

尔朱荣自幼聪慧机敏,遇事甚有决断,并且遗传了契胡族的优良基因,肤色白皙,容貌俊美,在他承袭了父爵之后,适逢北魏末年兵乱四起,胸怀大志的尔朱荣趁机招合四方豪杰,并发放战马衣物,逐步发展自己的势力,建立了一支强悍的契胡*队,借着为北魏朝廷效力的机会,逐步拓展自己的霸业;另一方面,他善于在降兵中“擢其渠帅,量力授用”,使“新附者咸安”,如高欢、宇文泰、贺拔岳、侯景这些在南北朝时期响当当的人数,都先后被尔朱荣收降并成为其得力将帅。

经过打击入寇的柔然和叛乱的胡人,以及镇压人民起义,尔朱荣的*事力量更加壮大,成为北魏*权下一枝独秀的*事集团,其崛起的过程和早期的曹操极为相似,都是在镇压反抗暴*的人民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实力的。此时的尔朱荣已经不满足于一个地域性的*阀角色,他在等待机会,要控制北魏的洛阳朝廷,进而成就帝王霸业。

而当时已经日没西山的北魏朝廷由胡太后把持,这个女人重用宠臣小人,*治腐败不堪,境内内乱不止,朝廷毫无威信。其子孝明帝元诩逐渐年长,对权力被剥夺深感不满,对于胡太后的秽行也极度厌恶,母子矛盾日益尖锐。

于是,孝明帝私下密诏尔朱荣进兵洛阳,尔朱荣大喜过望,立即发兵。后*得知风声后却首先采取了措施,胡太后和姘头一起密谋*死亲子孝明帝。兴头正盛的尔朱荣闻讯立即抓住这一难得机会,怒不可遏地发表慷慨激昂的讨伐宣言,立元子攸为帝,率部直进洛阳。

公元年四月,已经轻松控制洛阳的尔朱荣做下一件前于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他打着孝庄帝元子攸的旗号,召集群臣到河阴祭天,并且不允许任何人请假。当天,尔朱荣调集数千契胡骑兵埋伏于祭天地点不远处,就在群臣朝见孝庄帝后,尔朱荣大手一挥,数千骑兵在孝庄帝面前上演了一幕大屠杀的戏码,上至胡太后下至她立的三岁小皇,多名王公大臣全部被杀,一时之间*河河水都被鲜血染红,史称“河阴之变”。

尔朱荣通过这场大屠杀将原北魏朝廷一扫光,也把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权中的汉族大族消灭殆尽,使自己的势力更加强大,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此后他为维护北魏统治,一方面亲率精兵镇压葛荣起义,使“数十万众一朝散尽”;同时派出得力干将镇压万俟丑努等人领导的关陇起义*和邢杲领导的山东农民起义,东征西讨,所向披靡,基本平定北方,因其掌握的强大*事力量,孝庄帝授予他为“柱国大将*”,孝庄帝左右大臣、内侍等全是尔朱荣安插的眼线,皇帝一举一动这些人都会禀告给他,而且尔朱荣还要干涉孝庄帝的私人生活,他的女儿本是孝明帝的侧妃,但尔朱荣却强迫孝庄帝立她为后,因此他和孝庄帝矛盾也不可避免地日益尖锐。

孝庄帝鉴于尔朱荣取北魏而代立之迹日益明显,加之河阴之变血的教训,“于是密有图荣之意。”皇权与权臣之间的尖锐矛盾,终于在公元年九月激化,孝庄帝使用计谋,亲手诛杀了根本没将他入在眼里的尔朱荣及其子菩提等,尔朱荣死时才38岁。尔朱荣本是一个乱世中难得的帅才,有眼光、有襟怀、有谋略更有统一天下的大志。

“河阴之变”后,尔朱荣的*事实力臻于鼎盛,但此后他自恃威强,骄傲大意,疏于防范,终于被自己扶持的皇帝杀掉。随着尔朱荣身死,尔朱氏集团迅速由盛而衰,从兴盛到消亡不过短短的十余年。该集团虽然在历史舞台上稍纵即逝,但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却十分深远,由其分裂、孕育出来的东魏与西魏这两大*事集团再一次在北方中国形成了对峙局面,东西对抗的*治格局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朝对南朝*事优势,又使得天下形势一度演变为北齐、北周与南方梁陈*权鼎立的*治格局,从而延续了中国分裂的局面,迟缓了中国实现再次统一的进程。

05

符坚:猎天下者,不可太仁善

苻坚家族世代为西戎酋长,史称其自小就有贵相,传说他的背后有谶文:“草付臣又土王咸阳”。“草付”是“苻”,“臣又土”是繁体的“坚”,也就是说,他将来就要在咸阳称王立国了。

虽然这都是古书中烂俗的套路,但这条谶文在迷信的古人看来就是非常吉利的事,并坚信他非同常人。

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陷入了乱得不可治理状况,*治秩序稍触即逝,而文化的冲突也是达到了历史的顶点,那是中原王朝最黑暗的一段时光,统一的*权彻底被推翻,各少数民族在北方大地上不停演绎着战争的闹剧,你方唱罢我登场,十六个国家轮番上台,战争的冲突天天上演,百姓的生活陷入到了绝境。

在这样的绝望之中却出现了一个带来光明的人物,这就是苻坚,19岁的苻坚做了前秦皇帝,自称大秦天王,而且这个前秦确实算是五胡十六国里比较正常的国家,苻坚做了许多贤明君主都会做的事情,如与民休息,兴建水利,重视教育等等,由于他实施多项惠民*策前秦很快就奔了小康,关中歌谣赞颂:“长安大街,杨槐葱茏;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诲我百姓。很难想象这是南北朝乱世之中的场景。

当苻坚38岁时,他已处理好外忧内患,统一北方大地,目光所及之处,只剩下偏隅南方的东晋。但也在这一年,符坚最得力的*治助手王猛去世了,这个一流的*治家在临死前还不忘劝符坚先消化一下前期的*事*治成果。但可惜的是,或许这位天王的前半生过于顺利,一向对王猛言听计从他破例没有听从自己这位*金搭档的金玉良言,做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错误的决策:“上洛”,而且是进*东晋的京都建康,这却恰恰正是王猛直到离世前还极力反对的事情。

公元年,苻坚下令发兵百万进攻东晋,并且他亲率主力出征,前秦大*旗鼓相望,前后千里,大有一举荡平东晋之势。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不仅成为了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淝水之战”的失败方、成就了谢安的千古功绩、带来了风声鹤唳等一批成语,更直接导致了强大的前秦的崩盘和自己的丧生,最终符坚被他宽容和信任的降将姚苌缢死于新平寺,终年四十八岁,身后被三个国家共同追封谥号。

实事求是的讲,符坚确实是个不错的君主,史书记载他不仅宅心仁厚,而且拥有很强的团结能力,他的前秦*权也以兼容的态度容纳各方势力,在其统治下北方的*治经济也恢复得很不错,不论怎么看他都具备一代明君的素质和样子。但就是这样一个以宽容的态度整合各方的帝王却没能实现天下统一的目标,更让人绝望的是,他曾经整合的那些力量在最后关头几乎都背叛了他,宽容待人却因一次败绩就众叛亲离,这也成了历史的困局。

06

安禄山:再优秀的垃圾,终归还是垃圾

公元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诈称奉唐玄宗旨意率领部队讨伐逆臣杨国忠,挥动15万大*开始了自己的“上洛”之旅,也开启了近十年的乱世并终结了辉煌盛唐的好日子。

作为一个胡人,安禄山年纪不大就加入了大唐*队,最初他只是幽州节度使手下一名大头兵,但是得承认,他很优秀,并且非常适合吃粮当兵这个很危险却不好说很有前途的职业。

安禄山没有背景、没有门路,但其有头脑、有能力,入伍不久就凭借*功步步高升,最终升至三镇节度使(相当于身兼三个大*区的司令员,事实上其职权又远超这些)。

虽说安禄山是个反叛者,但他造反前人生之路走得很扎实,不论是带兵还是经营权术,当时罕有人是他的对手(据说他只怕杨国忠一人)。

安禄山有着十分清晰的人生规划,他借助*功一种升迁并见到了唐玄宗,还千方百计讨得皇帝欢心,顺便讨得了杨贵妃欢心,使自己有了最坚实的后盾。

所以,安禄山对中央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以唐玄宗对他的信任,几乎也没有人动得了他。在唐玄宗的宠信下,安禄山势力越来越大,为了自己的皇帝梦,他悄悄地将本属朝廷的*队渐渐变成了自己私*,部属只听他一人的号令,将领对他言听计从,有了这样的*队他觉得自己就有了做成大事的资本。

经过多年的经营下,安禄山的部队战力很强,对外可以平定外族,对内就是一头凶恶的贪狼。实际上,安禄山起兵后很长时间内,唐*都无法和叛*正面抗衡,就算郭子仪、李光弼、高仙芝、封常清这样的名将也需要凭坚城做倚仗,才能逐步剿灭叛*。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大唐享受天下太平的日子太长了,人们早已忘记了战争是什么样子,安禄山叛*这面则号令严厉整肃,有一班以死相拼的将士,所以前期叛*势如破竹,连克众多名城大郡后,直入唐朝的东京洛阳。

安禄山占据洛阳城后,“见宫阙尊雄”,抑制不住地想当皇帝,贼之据东京,见宫阙尊雄,锐情僭号。年正月初一,他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建立了与唐帝国相似的百官制度。

接着,燕*攻占长安,把唐玄宗逼得逃往西蜀避难。虽然造反之路并不平坦,不少忠于唐朝的官员进行了殊死抵抗,也给安禄山制造了许多麻烦,但如果安禄山一直保持身体健康,保持对*队的绝对领导权,那么唐廷的麻烦就大了。

好在苍天有眼,安禄山在起兵不久身体就每况愈下,后来连眼睛都瞎了,而且由于身体肥胖,全身长满块状*疮,估计就算最后他的亲儿子、“太子”安庆绪不杀他,安禄山也活不长久。

年正月初一,过了一年皇帝瘾的安禄山正在接受臣子们朝拜,却因疮痛发作就中途结束。他由于病痛更加暴躁烦乱,动辄使用刑罚,连身为其谋主的心腹大臣严庄也遭鞭棍抽打,严庄于是决定伺机干掉安禄山,他怂恿感到正在失宠而不安的安庆绪,带着安禄山最信任的贴身亲信阉人李猪儿一起走进安的营帐,二人指使李猪儿挥起大刀砍向安禄山的腹部,虽然安禄山床头经常挂着一把刀,但等双目失明的他发觉刺客时已经难得起身,床头上的刀又拿不到手,只是摇着帐幔大喊道:“这人是我的家贼呀!”喊罢就断气了。

安庆绪等人接着就在其床下挖了一个几尺深的洞穴,用毛毯包着尸体埋了,全无哭丧之类的安葬礼仪,一代枭雄安禄山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其实也就带走了他苦心经营一生的造反大业,因为不成器的安庆绪当然不可能接续完成父亲的事业。

安史之乱虽然只有8年,但却历经三朝,从唐玄宗、唐肃宗直到唐代宗时被平定,更给当时世界第一强国大唐王朝带来了几乎是灾难性的影响,成为大唐由盛而衰的转折,唐朝可谓元气大伤,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社会陷入混乱,藩镇割据从此更加严重,唐中央*府难以控制,战乱又造成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使农民起义(或暴动)频繁发生,直到掀开中国古代另一个黑暗乱世五代十国的序幕。安禄山这个非常精明,曾经非常优秀的垃圾,终于亲手打开了另一个潘多拉盒子。

刘旭,江苏省作协成员,*事学硕士,爱好写作,目前已在《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解放*报》《中国国防报》《*事史林》《扬子晚报》《南京晨报》《金陵晚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成果近百万字。

前哨午报

喜欢文章,就点击左下角的分享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旭聊聊中国历史上的那几次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