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鹳草:别名:老鸭嘴、老鹳嘴、贯筋、老牛筋、长嘴老鹳草、短嘴老鹳草。
为牻牛儿苗科牻[máng]牛儿苗属植物牻牛儿苗ErodiumstephanianumWilld.或老鹳草属植物老鹳草GeraniumwilfordiiMaxim野老鹳草GeraniumcarolinianumL.的全草。
(1)牻牛儿苗: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5~50cm。根纺锤形。茎平铺地面或斜升,多分枝,具柔毛。叶对生;叶柄长4~6cm;托叶披针形;叶二回羽状深裂,裂片5~9对,基部下延,小裂片条形,两面具柔毛。夏季开淡紫色或粉红色花,伞形花序,腋生;通常有2~6朵花,花梗长1~3cm;萼片5,椭圆形,边缘膜质,背面被长毛,先端具芒尖,与瓣近等长;花瓣5,倒卵形,具紫色脉纹;具药雄蕊5,与退化雄蕊5个互生,蜜腺5,显著;子房5浅裂,5室,花柱5蒴果,被白色长柔毛,顶端有长喙,长3.5~5.5cm,形成如老鹳之嘴,故名“老鹳草”,成熟时5果瓣与中轴分离,喙部由上向下呈螺旋状扭曲。
(2)老鹳草: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茎短而直立,具略增厚的长根。茎直立或下部稍蔓生,有倒生柔毛。叶对生;基生叶和下部叶有长柄,向上渐短;托叶狭披针形,先端渐尖,有毛;叶片肾状三角形,基部心形,长3~5cm,宽4-6cm,3深裂,中央裂片稍大,卵状菱形,先端尖,上部有缺刻或粗牙齿,齿顶有短凹尖,下部叶有时近5深裂,上下两面多少有伏毛。花单生叶腋,或2~3花成聚伞花序;花梗在花时伸长,果时弯曲下倾;萼片5,卵形或披针形,先端有芒,长5~6mm,被柔毛;花瓣5,淡红色或粉红色,与萼片近等长,具5条紫红色纵脉:雄蕊10,基部连合,花丝基部突然扩大,扩大部分具缘毛;子房上位,5室,花柱5,不明显或极短。蒴果,有微毛,喙较短,果熟时5个果瓣与中轴分离,喙部由下向上内卷,长约2cm。花期7~8月,果期8~10月。
(3)野老鹳草:一年生草本,高20-60cm,根纤细,单一或分枝,茎直立或仰卧,单一或多数,具棱角,密被倒向短柔毛,宽1.5-2.5mm,外被短柔毛;茎下部叶具长柄,柄长为叶片的2~3倍,被倒向短柔毛,上部叶柄渐短;叶片圆肾形,长2~3cm,宽4~6cm,基部心形,掌状5~7裂近基部,裂片楔形,全缘,上部羽状深裂,小裂片条状矩圆形,先端急尖,表面被短伏毛,背面主要沿脉被短伏毛。花序腋生和顶生,长于叶,被倒生短柔毛和开展的长腺毛,每总花梗具2花,顶生总花梗常数个集生,花序呈扇形状;花梗与总花梗相似,等于或短于花;苞片钻状,长3~4mm,被短柔毛;萼片长卵形或近椭圆形,长5~7mm,宽3~4mm,先端急尖,具长约1mm的尖头,外被短柔毛或沿脉被开展的糙柔毛和腺毛;花瓣淡紫色,倒卵形,稍长于萼,先端圆形,基部宽楔形;雄蕊稍短于萼片,中部以下被长糙柔毛;雌蕊稍长于雄蕊,密被糙柔毛。蒴果长约2cm,被短糙毛,果瓣由喙上部先裂向下卷曲。花期4~7月,果期5~9月。
(1)牻牛儿苗:生于山坡、路旁及杂草丛中,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及西北等地。
(2)老鹳草:生于山坡草地、平原路边和树林下,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
(3)野老鹳草:生于平原和低山荒坡杂草丛中,主要分布于西南、华中、华东地区。
夏、秋季果实将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或将全株拔起,去净泥土和杂质,晒干。
拣去杂质,除去残根,用水洗净,捞出,切段,晒干。
为不规则的小段,茎、叶混合。茎节膨大,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质坚脆,断面*白色,有的中空。叶卷曲皱缩,灰褐色,气微,味淡。
(1)牻牛儿苗全草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牻牛儿醇,又含槲皮素等。
(2)老鹳草含*酮类、鞣质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等化学成分。其中*酮类成分有锦葵色素3,5二葡萄糖苷、花青素-3,5-二葡萄糖苷、花青素-3-葡萄糖苷、翠雀素-3-葡萄糖苷、槲皮素、山柰酚、杨梅素、木犀草素、山柰苷、山柰酚-7-鼠李糖苷、芦丁、烟花苷、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苷、绣线菊苷等。全草另含老鹳草鞣质,干叶含老鹳草鞣质、金丝桃苷,又含没食子酸、琥珀酸、槲皮素、钙盐、甜菜碱、嘌呤、精氨酸等。
①抗菌作用:全草煎剂在试管内对卡他球菌、金*色葡萄球菌、弗氏痢疾杆菌、B-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所含鞣酸对其抑菌有一定影响。
②抗病*作用:全草煎剂对亚洲甲型流感病*京科68-1株和副流感病*I型仙台株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鸡胚,用血细胞凝集试验);其叶和茎均对前者作用较强,根部作用较弱;所含鞣酸对其抗病*作用影响不大。通过鸡胚对流感病*抑制的筛选试验,老鹤草有一定抑制作用。
辛、苦,平。归肝、肾、脾经。
祛风湿,通经络,止泻痢。适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骨酸楚,跌打损伤,泄泻痢疾。
9~15g;或浸酒;或熬膏。外用:适量,捣烂加酒炒热外敷或制成软膏涂敷。
尚未见此方面的报道。
老鹳草属多种植物在全国各地多有作老鹳草入药,主要种类有:
(1)西伯利亚老鹳草GeraniumsibiricumL.,多年生草本,高20~cm。根直立,分枝或不分枝,通常单一,稀2~3。茎细长,伏卧或上部斜向上,多分枝,略有倒生毛。叶对生;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有长柄,顶部的柄短,柄具倒生柔毛或伏毛;托叶披针形,长渐尖;基生叶早枯萎,与茎生叶同形,肾状五角形,基部宽心形,长3~6cm,宽4~8cm,掌状5深裂,裂片倒卵形或狭倒卵形,基部楔形,上部羽状分裂或具齿状深缺刻;上部叶3深裂,上下两面有疏伏毛,下面沿脉毛较密。花通常单个腋生;花柄长4~5cm,丝状,具倒生柔毛或伏毛,近中部具2披针形苞片,有倒生微柔毛,在果期向侧弯;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4mm,边缘膜质;花瓣淡红色或白色带紫色脉纹,长近于萼片。蒴果长1.5~2cm,具微柔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于河岸湿地、山林下、林旁、路边及山地。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湖北、四川、西藏等地。
(2)尼泊尔老鹳草Gecraniumnepalensesweet,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或更高,有时很矮小。根细长,斜生。茎细弱,蔓延于地面,斜上升,近方形,常有倒生疏柔毛。叶对生;下部茎生叶的柄长过叶片;托叶狭披针形至披针形,长0.4~1cm,先端渐尖;叶片肾状五角形,长2~5cm,宽3~5cm;3~5深裂不达基部,裂片宽卵形,边缘具齿状缺刻或浅裂,上面有疏伏毛,下面有疏柔毛。聚伞花序数个,腋生,各有2花,有时1花;花序梗长2~8cm。无苞片,有倒生柔毛,在果期向侧弯;萼片披针形,长约0.6cm,先端具芒尖,边缘膜质,背面有3脉,沿脉具白色长毛;花瓣小,紫红色,稍长于萼片;花丝下部卵形,花药近圆形,紫红色;子房绿色,柱头紫红色,均被白毛。蒴果长约1.7cm,有柔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生于潮湿山坡、路旁、田野、杂草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各地。
(3)块根老鹳草GeraniumdahuricumDC.,多年生草本,高20~60cm。根茎短,直立,下部生有一簇长纺锤形的肉质块根。茎直立,近无毛,常二歧分枝。叶对生;下部茎生叶具长柄,长达10~15cm,向上渐短,顶部叶无柄;托叶披针形或卵形,先端渐尖,长5~10mm;叶片肾状圆形,长3~4cm,宽5~7cm,掌状7深裂几达基部,裂片菱状卵形或披针形,不规则羽裂;小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椭圆形,宽2~3mm,锐尖头,上面及边缘密生稍贴伏的白毛,下面疏生长毛。花序腋生或顶生,柄长3~6cm,纤细,通常具2花;花柄丝状,长2~3cm,有倒生疏微柔毛,在果期顶部弯向上;苞片披针形,长渐尖;萼片卵形,近无毛;花瓣淡紫色,长7~12mm;花丝基部扩大部分具缘毛。蒴果有毛,长1.2~2cm。花期6~7月果期8~9月。生于草甸、林缘、灌丛间。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大辞典》老鹳草
老鹳草:异名:;五叶草、老官草、五瓣花、老贯草、天罡草、五叶联、破铜钱、老鸹筋、贯筋、五齿粑、老鸹嘴、鹌子嘴。
为牻牛儿苗科牻牛儿苗属植物牻牛儿苗
及老鹳草属植物老鹳草,野老鹳草等带果实的全草。
牻牛儿苗ErodiiHerbα?主产于天津、河北、山东,以山东、河北产量较大,习称“长嘴老鹳草”,老鹳草GerαniiHerbα主产于云南、四川、湖北等地,习称“短嘴老鹳草”;野老鹳草Gera-niiHerbα主产于浙江、江苏等地。
1.牻牛儿苗:全草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牻牛儿醇,又含槲皮素及其他色素。
2.老鹳草:全草含老鹳草鞣质2.2%,干叶含老鹳草鞣质9.5%,金丝桃苷0.21%。
1.抗菌抗病*作用:牻牛儿苗煎剂和粗提物*酮在体外均有明显的抗流感病*的作用。全草煎剂对金*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卡他球菌、福氏痢疾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还可抑制亚洲甲型流感病*京科68-1株、副流感Ⅰ型仙台株,除去鞣酸对病*抑制的影响不大,但对抑菌作用有一定影响。老鹳草体外有抗单纯疱疹病*I型的作用。
2.抗炎、镇痛作用:在老鹳草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中,乙酸乙酯部分、水部分以及正丁醇部分能提高热板法实验小鼠的痛阈,抑制醋酸扭体反应;乙酸乙酯部分和水部分则可明显抑制由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郭肿胀。老鹳草总鞣质能明显抑制大鼠蛋清性关节炎以及佐剂性关节炎原发性和继发性的足跖肿胀,抑制2,4二硝基氯苯所致的小鼠耳郭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抑制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减少甲醛致痛的舔足次数和醋酸致痛的扭体次数,具有明显的抗炎、抑制免疫和镇痛作用。
3.抗脂质过氧化及肝损伤作用:老鹳草丙酮、水和热水提取液以及老鹳草鞣质均可使喂饲过氧化玉米胚芽油致高脂血症伴肝损伤大鼠血清中TC、LPO、FFA、TG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ST和ALT均降低;肝脏中TC和LPO也降低。鞣质的分解产物鞣云实精和并没食子酸亦具有显著抑制脂质过氧化及肝损伤的作用。老鹳草鞣质对脂氧合酶依赖性亚油酸过氧化的抑制作用也与其清除自由基作用一致。
4.止咳作用:小鼠氨雾引咳法及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咳法实验,均证明醇沉煎剂有明显镇咳作用,可对抗氨雾致小鼠咳和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咳。
5.抑制诱变作用:老鹳草的主要鞣质对Trp-p-2等诱变剂有抑制作用。鞣质的水解产物并没食子鞣质可明显抑制最终致癌物苯并芘-7,8-二醇-9,10-环氧化物的诱变活性作用。
6.*体酮样作用:老鹳草对家兔排卵呈抑制作用,与*体酮一样,作用与给药时间有关。提示老鹳草可能具有*体酮样作用或有升高体内*体酮水平的作用。
7.抗腹泻作用:老鹳草水煎剂对蓖麻油、番泻叶诱发的小鼠腹泻显示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性:小鼠1日内的最大耐受量不低于g/kg,相当于临床用药量的倍以上,说明*性甚低,口服安全性很大。
苦、微辛,平。归肝、大肠经。
祛风活血,清热利湿。主治风湿痹痛,肌肤麻木,筋骨酸楚,跌打损伤,泄泻,痢疾,疮*。
1.《滇南本草》:祛诸风皮肤发痒,通行十二经络。治筋骨疼痛,风痰痿软,手足筋挛麻木,利小便,泻膀胱积热,攻散诸疮肿*,退痨热发烧治风火牙疼,疥癞痘疹等症。兼解诸痨热,其应如响。敷跌打损伤,能定痛治瘀。
2.《药性考》:去风,疏经活血,筋健络通。损伤痹症,麻木皮疯,浸酒常饮。
3.《现代实用中药》:止久泻,厚肠胃,调中健
必。
4.《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跌打损伤,止刀伤出血,又可止咳,肺气。
5.《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湿,活血通经,清热止泻。主治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坐骨神经痛,急性胃肠炎,痢疾,疱疹性角膜炎。
6.《四川中药志》年版:用于疯狗咬伤,蛇虫咬伤。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或熬膏。外用:捣烂加酒炒热敷,或制成软膏涂敷;或煎汤漱口、涂搽。
1.治风湿痹痛:
老鹳草g,桂枝、当归、赤芍、红花各18g,酒0ml,浸1星期,过滤,每次饮1小盅,每日2次《浙江药用植物志》。
2.治腰扭伤:
老鹳草根30g,苏木15g,煎汤,血余炭9g,冲服,每日1剂,每日服2次,《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3.治妇人经行,预染风寒,寒邪闭塞子宫,令人月经参差,前后日期不定,经行发热,肚腹膨胀,腰肋作疼,不能受胎:
老鹳草(五叶草)五钱,川芎二钱,大蓟二钱,吴白芷二钱。引水酒一小杯,和水煎服。晚间服后忌风。《滇南本草》。
4.治急慢性肠炎、下痢:
牻牛儿苗18g,红枣9枚。煎浓汤,一日三次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5.治蛇虫咬伤:
老鹳草鲜品,雄*末少许,捣烂外敷伤口周围。《四川中药志》年版)。
1.治疗细菌性痢疾:初期治疗的病例,用老鹳草全草(干)每日30g,水煎成~ml,分2、3次口服。以后改为老鹳草片剂,每日15~18片(折合干草30g),分3次口服,以7~10日为1个疗程。共治疗例,其中符合急性典型菌痢诊断者例,非典型菌痢31例,慢性菌痢29例。治愈例,好转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5%,急性病例治愈率高于慢性菌痢患者(P0.01)。治愈病例中临床症状消失平均日数分别为腹泻3.1日,腹痛4.1日,里急后重2.7日,大便外观恢复正常3.6日。细菌培养阴转情况:肛拭培养阳性者73例,临床治愈60例,占82.2%,细菌培养转阴64例,阴转率87.7%。也有用老鹳草胶囊(每粒含生药约4.5g),成人每次服2粒,儿童每次1粒,每日4次,或老鹳草片(每片重0.25g,含生药1.2g,成人每次服6片,儿童每次3片,每日4次。治疗急性典型细菌性痢疾例,显效61例,有效50例,无效2例;治疗急性非典型细菌性痢疾69例,显效46例,有效21例,无效2例。两组总有效率为97.8%。
2.治疗乳腺增生病:用单味干或鲜老鹳草每日30~60g,当茶冲服或煎服,每日2、3次,30~60日为1个疗程,月经期照常服药。共治疗58例,用药时间15~日,大多数患者服药在30~60日(服药时间长短与乳腺增生程度有关),结果:临床治愈30例,显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2%。本组患者用药后对疼痛全部有效,一般在服药后10日左右疼痛消失,肿块在服药15日后开始变软,以后逐渐缩小与消失。用药后少数患者出现轻度缓泻,1~2日后好转,不需停药。
3.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取老鹳草干全20%眼药水。每小时滴眼1次。初期除同时用1%阿托品散瞳外,不加用其他药物治疗。共治疗各种类型疱疹性角膜炎31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有效率93.4%。结果表明,20%老鹳草眼药水合并可的松滴眼,对盘状型、混合型疱疹性角膜炎,可减少角膜基质炎症浸润加速痊愈;但对树枝状角膜炎效果则不明显,加用可的松反使溃疡愈合迟缓,不利角膜上皮修复,故仅用老鹳草眼药水点眼为宜。野老鹳草
这里面的兰色的小花不是,野老鹳草是大的叶子。
在这里先感谢一下*宗浩(利浩)老师,提供这一张图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