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草
来源产地为凤尾蕨科植物蜈蚣草的全草或根茎。
全年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于海拔-m的空旷钙质土或石灰岩石上。
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别名蜈蚣蕨、小贯仲、百叶尖、蜈蚣蕨、贯众、牛肋巴、篦子草、小蜈蚣草、狗脊、长叶甘草蕨、肺筋草、小牛肋巴、蜈蚣连、斩草剑、梳子草、黑舒筋草
性味功效《全国中草药汇编》
淡,平。祛风活血,解*杀虫。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痢疾,风湿疼痛,跌打损伤;外用治蜈蚣咬伤,疥疮。
《中药大辞典》
性平,味淡。辟疫,消肿,退热。治腹痛,痢疾,蜈蚣咬伤,无名肿*。
《中华本草》
淡;苦;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解*杀虫。主风湿筋骨疼痛;腰痛;肢麻屈伸不利;半身不遂;跌打损伤;感冒;痢疾;乳痈;疮*;疥疮;蛔虫症;蛇早咬伤
肝;大肠;膀胱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治疥疮:
蜈蚣草(全草)二两,一扫光四两,大蒜杆(干的)四两。煎水洗,一日三次。并须内服消*药:白土茯苓、白鲜皮、蒲公英各一两,八爪金龙四钱。煎水服,一日三次。
太极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