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龙沙(《本经》),卑相、卑盐(《别录》),狗骨(《广雅》)。
药材基源:为麻*科植物草麻*、木贼麻*或中麻*的草质茎。
产地:主产山西、河北、甘肃、辽宁、内蒙古、新疆、陕西、青海、吉林等地。
资源分布:
1.草麻*生于干山坡、平原、干燥荒地、河床、干草原、河滩附近及固定沙丘,常成片丛生,分布于华北及吉林、辽宁、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河南西北部等地。
2.木贼麻*生于干旱荒漠、多砂石的山脊、山顶、山壁石缝或草地,分布于华北及陕西西部、内蒙古、甘肃、新疆、四川西部等地。
3.中麻*生于海拔数百米至m的干旱荒漠、沙漠、戈壁、干旱山坡或草地上。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四川等地,以西北地区最为习见。
栽培:生物学特性喜凉爽较干燥气候,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砂质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长,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粘土不宜栽培。
原形态:
①草麻*,又名:华麻*。
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高30~70厘米。木质茎匍匐卧于土中;草质茎直立,*绿色,节间细长,长2~6厘米,直径1~2毫米。鳞叶膜质,鞘状,长3~4毫米,下部1/3~2/3合生,围绕茎节,上部2裂,裂片锐三角形,中央有2脉。花成鳞球花序,雌雄异株,少有同株者;雄花序阔卵形,通常3~5个成复穗状,顶生及侧枝顶生,稀为单生;苞片3~5对,革质,边缘膜质,每苞片内各有1雄花;雄花具无色膜质倒卵形筒状假花被;雄蕊6~8,伸出假花被外,花药长方形或倒卵形,聚成一团,花丝合生1束;雌花序多单生枝瑞,卵圆形;苞片4~5对,绿色,革质,边缘膜质,最上1对合生部分占1/2以上,苞片内各有1雌花;雌花有厚壳状假花被,包围胚珠之外,珠被先端延长成细长筒状直立的珠被管,长1~1.5毫米。雌花序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2枚,卵形。花期5月。种子成熟期7月。
②木贼麻*
小灌木,高70~厘米。木质茎粗大,直立;草质茎节间纤细而短,通常长1.5~2.5厘米,直径1~1.5毫米。鳞叶膜质鞘状,下部3/4合生,上部通常2裂,钝三角形。雄花序多单生,或3~4集生于节上,有苞片3~4对,基部约1/3合生;假花被窄倒卵形,雄蕊6~8;雌花序单生,常在节上成对,花序窄椭圆形,苞片3对,最上1对约2/3合生,胚珠1~2,珠被管长1.5~2.5毫米,常略弯曲。雌花序成熟时成肉红色浆果状,有短柄。种子多为1枚,窄长卵形。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
③中麻*
灌木,高达1米以上。茎枝较前两种粗壮,草质茎对生或轮生,常被白粉,节间长3~6厘米,直径2~3毫米。鳞叶膜质鞘状,下部2/3合生,上部3裂(稀2裂),裂片钝三角形或三角形。雄花序数个簇生节上,卵形;苞片3片1轮,有5~7轮,或2片对生,共有5~7对;假花被倒卵形或近圆形;雄蕊5~8,花丝完全合生,或大部分为2束;雌花序3个轮生或2个对生于节上,长椭圆形;苞片3~5轮或3~5对,最上1轮或1对苞片有雌花2~3,珠被管长1.5~2.5毫米,常螺旋状弯曲;雌花序成热时红色肉质,常被白粉。种子2~3。
性状鉴别:1.草麻*,又名:田麻*。茎呈细长圆柱形而微扁,少分枝,直径约1~2毫米,通常切成长约2~3厘米的小段。表面淡绿色至*绿色,有细纵走棱线,手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5~6厘米。节上有膜质鳞叶2片(稀3片),长约3~4毫米,上部灰白色,锐长,三角形,尖端反曲,基部棕红色,连合成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面略纤维性,外圈为绿*色,中央髓部呈红棕色。气微香,味微苦涩。
2.木贼麻*,茎呈细长圆柱形,多分枝,较草麻*稍细,直径约1~1.5毫米。表面草绿色至*绿色,有纵走棱线,手触之无粗糙感,节间长1.5~3厘米。节上有2片(稀3片)膜质鳞叶,长约1~2毫米,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尖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至黑棕色,连合成筒状。其他与上种相似。
3.中麻*,呈细长圆柱形,直径为1.5~3毫米,全草呈*绿色,节上的膜质鳞叶为3片轮生,长约2~3毫米。灰白色,先端锐尖,节间长2~6厘米,手触之有粗糙感。
三者均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炮制:麻*:拣去杂质,去尽木质茎及残根,用水洗净,微润后切段,干燥即得。麻*绒:取已经加工切碎的净麻*放在碾槽里,研至纤维疏松成绒状。蜜麻*:取麻*段,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麻*段斤,用炼熟蜂蜜10-15斤)《本草备要》:用醋汤略泡,晒干备用。亦有用蜜炒者。
性味:辛,微苦,性温
归经: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邪壅于肺,肺气不宣,咳嗽气喘,风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肌肤不仁以及风疹瘙痒,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口畜)鼻或研末敷。
生用发汗力强,发汗,利水用之;炙用发汗力弱,密炙兼能润肺,止咳平喘多用。
注意:体虚自汗、盗汗及虚喘者禁服。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麻*,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
2.《本草通玄》:麻*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
3.《本草正》:麻*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法除寒*。一应温疫、疟疾、瘴气、山岚,凡足三阳表实之证,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官桂不能逐也。但甩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或兼气药以助力,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血药以助液,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以肋阳,可逐阴凝之寒*;或兼寒药以助阴,可解炎热之瘟邪;此实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故仲景诸方,以此为首,实千古之独得者也。
4.《药品化义》:麻*,为发表散邪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瞩,为亡阳症。
5.《医学衷中参西录》:受风水肿之症,《金匮》治以越婢汤,其方以麻*为主,取其能祛风兼能利小便也。
6.《本草正义》:麻*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
7.《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
8.《药性论》:治身上*风顽痹,皮肉不仁。
9.《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
10.《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
11.《珍珠囊》: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
12.《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13.《纲目》:散赤口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14.《科学的民间药草》:治气喘,干草热,百日咳,支气管炎等。
15.《现代实用中药》:对关节疼痛有效。
16.《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腹痛,下痢,疝气,目疾及感冒。
附方:
①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伤寒论》麻*汤)
②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麻*杏仁甘草石膏汤)
③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杏仁薏苡甘草汤)
④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麻*五两(去根节了,秤),桂心二两。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圣惠方》)
⑤治伤寒热出表,发*疸:麻*三两,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淳酒汤)
⑥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麻*(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局方》三拗汤)
⑦治病疮疱倒黡黑者:麻*(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义声)
配伍:
1.配桂枝:宣卫气,解肌发表;通血脉,温经散寒。桂枝者,所以补麻*之不足也。麻*世荣卫之邪,桂枝调荣卫之气;桂枝得麻*,不至羁汗;麻*得桂枝,即能节汗;二者合而正不伤受,此麻桂并用之方皆然。
2.配杏仁:能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若四时感冒风寒,闭塞肺气,咳嗽声哑,或鼻塞胸满。或喘急痰多,用入三拗汤以发散肺邪,奏功甚捷,若小孩疹子,当能散热邪,以此同杏仁,发表清肺,大有功效。
3.配白术:麻*宣通肺气,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白术键脾燥湿,以土制水,助运中焦,输布水湿。二药合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越婢加术汤,即以麻*配白术,治“湿家身烦疼”。
4.配石膏:麻*石膏互伍,麻*辛温,石膏大寒,重用石膏,轻用麻*,寒热对消,麻*只用其辛,而不用其温,合为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治。这与麻*配桂枝,麻*杏仁治风寒咳嗽者,则有寒热之不同。麻*得石膏,则发散不猛。
5.配附子:治素体阳虚,复外伤风寒,仅用麻*开腠,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有大汗亡阳之虞,唯附子与麻*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不亡。少阴病发热脉沉,有麻*附子细辛汤,麻*附子甘草汤,少阴与太阳为表里,乃赵嗣真所谓热附配麻*,补中有发也。
6.配细辛:治太阳少阴两感证。用麻*发太阳之表热,细辛散少阴之浮热,相须为用,一汗而解。细辛佐麻*而在行,是为一专一普。麻*驱阴邪,发阳气,不仅入少阴而用甚普细辛则色黑入肾,赤入心(或云赤黑,或云深紫,紫即赤黑相兼之色也),一茎直上,气味辛烈,故其破少阴之寒凝,锐而能专。
7.配熟地:熟地滋肾,温补营血,麻*辛温,善于发表。熟地与麻*同用,阳和汤,熟地与麻*相伍,则麻*随熟地而走,麻*之辛,辛能通滞麻*之温,温能散寒。主治阴疽寒凝之证。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眼风等,一以温补营血不足;一以解散阴凝寒痰,使其阴破阳回,寒消痰化。麻*少同熟地多,但开腠理而不滞不汗。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