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美于“慢”与“整体”
西医优在“快”和“精准”
首先说,作者标题中所说的“慢”,并非说中医中药的效应慢,而是强调中医在“慢病”中的优势;而标题中所指的“快”,确实就想凸显以西药为代表的临床效果之快。
作者不妨先讲一个小故事。
年,我接收了一位系“急性缺血缺氧后脑病”的小患者。男孩,3岁,从东北来。医院住院诊疗两周后,为行高压氧治疗转院到我科。
陪同来京求医的,除了孩子的两位家长,还有病初个体诊所接诊的医生。患儿家人与诊所医生,既是邻居,又是朋友。
诊所医生曾是*医,四川人,就地转业后落户这个地级市并开了诊所。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人缘方面口碑很好。
事情的缘起是,患儿感冒后发烧,遂来诊所就诊。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在常规皮试后,医生让护士给输“头孢”,结果才刚输几秒钟,患儿突然出现呼吸急促脸色苍白,医生按药物过敏随即给予抗休克、抗过敏治疗,患儿很快好转后回家。当天下午又类似突发一次,程度较上午轻。之后,诊所医生与家长4人一同医院求治。
据说,医院住院期间,在没用“头孢”的情况下,再度突发“休克”,紧急救治成功挽回生命后,患儿出现“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在该院康复治疗一段时间后,不见明显好转而来京。
说实在的,该患儿就是一种过敏体质,引发的临床征象是必然的。但是正因为平素两家关系良好,事情又发生在自己诊所,尽管医生认为根本就不属于自己的(医疗)责任,但惹上这种麻烦也是不得已为之。因为,患方在后来的消费上默不作声,所以,患儿后续的开销均由医生支付。可以说,弄得这位医生焦头烂额,甚至有点“快招架不住了……”。
同行连心啊!加之,确实不属医方的责任。因此,当我了解到如此情况后,就主动将家长叫到一边,试图做些解释工作。果然,医患之间存在责任认定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差。患儿的姥爷说,“第一次在诊所出事时,他(指医生)没(皮肤)消*,就把针给孩子扎上了…”。我立马说:全凭他没消*,如果经过消*再打(抗休克)针,恐怕孩子早就没了!后来,我借机给解释了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原则(包括,在紧急情况下,即便是未做皮肤消*所引起的局部感染也是允许的。救命第一!)。作者特别是在他们面前,称赞这位基层医生做的很称职。
之后,患儿一行离开我院时,该医生又特意返回向我致谢说:“你今天做的这些(解释)可帮了我大忙了……”因为,患儿家长已向他表示,此前的所花销均由他们家自己负担。
这件事,之所以印象很深。除了患儿的过敏体质给予的印象,就是为同行、也是在医患双方之间医生说了一句公道话……
故事讲完了,但话题才开始。如同“阅读热身”,先给强化一下大家“快”与“急”的感受。
2月26日,在作者发表《在稻草压死骆驼之后,以“冷凝心态”看待中西医学》的第一时间,一位朋友式的领导立马在线劝解我说:“你赶快把这篇文章删了吧,免得‘引火烧身’......”尤其是一再强调,“咱们都在*队受教育几十年了,可别在这方面出点啥事。”
在感激和感恩之余,我告诉对方,“不会的,我说的都是场面上的话,没违背国家的大*方向。”即便如此,对方还是觉得作者带有某种倾向性。看来,有关中西医学的话题,在当今的中国是多么敏感!
这是,摘自近日流传在网上《听说最近中医黑又爆炸了,请看完这篇文章再说话…》的图文,足可闻见在没有硝烟的抗击冠状病*“战场”之外的“火药味”……
随着新冠肺炎的治疗渐渐深入
一些争议也随之而来
那就是中医还是西医?
一方面是中医逐渐参与到治疗过程中
捷报不断传来
另一方面
很多人也对中医提出了质疑
听说,你最近经常看到这样的对话
我和这位领导(校友,同龄,医疗专业。只不过对方毕业后从事了医疗管理工作)都是医疗出身,虽然以西医和*事医学为主,但在校期间也是学过中医中药理论的,只不过,在学时分配上绝对以前者为主。但还是能强烈地意识到,国家把“中西医结合诊疗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倡导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这不仅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遗愿,也是历届*府坚持和把握的大方向。换句话说,在关于中西医学的话题方面,我们自以为是有发言权的。因为,我们不但经历过,而且也实践过(医院有中医处方权)。
所以说,对社会上少数“黑西医”的极端言论,比如,在抗击冠状病*中“西医,除了核酸检测之外,其余都是在帮倒忙……”;还有少数人极力主张“中医单挑(救治)”等言行,既看不惯,更不认同。因为,如此极端的言行,既诋毁了西医,又有损真正的中医。当然,从撰文的角度,作者还是考虑到应采取包容的姿态,并有意识地以肯定人家的语气说,凡是参与讨论的都是些“热心人”……
还是引用前述摘引的文章中的话,来展开今天的主题吧-----
......无意评判谁好谁坏
毕竟中西结合才是王道
但是一直被我们忽视的中医
或许应该得到更多了解
那么,怎么让对中西医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或者说,用一套什么样的说法(理论认知)来“缓和”或“缩减”过激的争论呢?
关于中西医的优势与劣势,就让我们首先看一下民间大众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或者更直接地看看在网上、在中国大众眼中的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
中医和西医是近年来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医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却渐渐的越来越被忽视,因此近年来中医开始努力发展。虽然与西医相比,中医的发展仍旧十分缓慢,但也有很大的提升。
中医的优势有很多。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的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如感冒:老年、小孩、男人、女人治疗手段不一样。
所以说,中医看的是人,不是病。而西医很多时候看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西医的研究是从局部出发针对结构,采取单方面拮抗性治疗。西医认为有器质性和功能性的不同,并且注重追查实际的病根。
中医认为,人是变化的,病也是变化的。如感冒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小儿、大人是不一样的。刚感冒时的症状吃两服药后变化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治感冒开的药不要太长,尤其是小儿一两付就变化,大人最多开两三付。而西医的却是恒定的,解除不同疾病导致的相同的症状可以使用同一种药物。
中医有时候治疗疾病十分缓慢,就是因为中医治疗很曲折。
中医治病求本,发现问题就要找到发病的根本,从根本上去除疾病,从而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
但腹痛的患者一定要检查,有没有胃穿孔,有没有坏死性胰腺炎,所以不能单纯止痛,掩盖病情。中医这时就要借鉴西医的检测手段。
西医治病,诊断清楚,治疗明确,但有时有很大的*副作用。目前在医学上有很多慢性病,西医治疗无能为力,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些病可以发挥中医的优势,使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病人不必终身服药,而且有很多患者可以治愈。
中医价格十分低廉,只有医生的挂号费、医药费。而西医还有各种辅助检查的费用等。从药物治疗来看,西药的优势是方便,长于急救,中药的优势是处方加减灵活,长于调养。
中医的辨证施治虽有其特长,然而借鉴西医现代化的诊断设备,更能弥补中医辨证的不足。譬如中医碰上某些必须借助于西医现代化诊断手段的病例;实际上是同样毫无例外地采用透视、化验等方法的。如传统的诊脉,可以大致看出哪个脏腑有问题,虚证和实证能分得开。但要看血色素是多少,血压多高,只能从西医方面来说了。结合现代辅助检查设备,综合判断,分析透彻疾病的证型然后才可以处方治疗。所以中医治未病,发现早、治疗彻底、对机体没有损伤或损伤小、预后稳定。
提到中医,就会想到中药,人们一想起它那苦涩的味道,就禁不住有些望而生畏。特别是一些老病号,长期喝中药都喝怕了,一提起中药就叫苦不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治病总是希望治疗方法越简单越好、见效越快越好、服药越少越好。而中药味道苦涩难咽、煎煮过程繁琐、服用量大、不便于携带保存,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许多人都承认中医治病确实有效,但却不愿服用中药。这种认可中医却又拒绝中药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
西医的劣势则在于西医治病后来借助声光电的科技成果,淡化了医生的本能经验的积累,也或略了患者自愈的本能,动不动就吃药、输液、化疗、CT、核磁、照射……,是很快很立竿见影,但后遗症日趋严重,医源性疾病越来越多,患者当时好了,但慢性中*寿命缩短。
从总体来看,在整体的医学模式、独特的理论体系、灵活的辨证方法、特殊的治疗手段、科学的药物配伍等方面,中医药学至今仍具有西医西药所无法取代的优势。
实践证明,理论体系完全不同的中西医学,并无绝对的优劣高下之分,双方都各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又都不是尽善尽美的。
根据上述观点,高度概括一下:
关于中医
总的来说中医的优点是:
1、防患于未然机体稍有功能上的变化,中医即认为是阴阳失衡,就要适当的调整。
2、治病求本发现问题就要找到发病的根本,从根本上去除疾病,从而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
3、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人体本身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个位置有病,其根本不一定在这里,多数是两三个脏器或经络功能失衡的结果。
4、辩证论治有了疾病,不能就病治病,而是要通过四诊,也可以结合现代辅助检查设备,综合判断,分析透彻疾病的证型然后才可以处方治疗。
5.中医最大的缺点就是在治疗急性病症时存在着缺陷。
关于西医
西医为中医的缺陷做了很好的弥补。
西医见效快各种急性疾病手到擒来,立竿见影,该吃药的吃药,能切的组织器官就切一切。
药理作用清晰西药的不良反应,*性都明确了下来,各种细胞分子做到了量化,各种数据精确到小数点以后。
西药便捷西医既卫生又方便,各种药制成丸剂胶囊携带起来可方便了。
关于中西医结合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有优劣。什么事物都是有正反两面的,无论是中医、西医也是一样,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就应该客观的认识中医和西医,避开其缺点,利用各自的优点,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中医最值得推广的,就是其认识及某些治疗疾病的方法,其缺点是服用不便,各种方法没有量化,比如舌苔的厚薄,微*,*都没有明确的指标。而西医最值得借鉴的是诊断疾病的方法,各种病*指标,血压、血糖指标等。
●中西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差异导致了这两种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根本性区别。因此,中医和西医在治疗疾病的理念上有着跟本的区别。
●西医通过各种手段代替人体自身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而中医是通过调节人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中西医治病就相当于打扫屋子,屋子里出现了苍蝇,西医通过各种蚊拍,将苍蝇打死;西医的进步只在于升级蚊拍,就算是升级成高射炮,苍蝇也永远打不完,由于选择作用,苍蝇越来越高级。而中医治病相当于把屋子打扫一遍,屋子干净了,苍蝇自然就没了......(如果先打死苍蝇,再将扫屋子打扫干净,岂不更好?作者语)
●未来医学必定是以中医治疗方法和西医检测技术为主的医学时代,也许这个时代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才能到来,但它必定会来。
作者认为,迄今为止,凡是对中西医在看法上持极端态度的人,主要的问题是:或对西医不够了解,或对中医不会欣赏,进而导致了当事者或对中医、或对西医的不明白、不理解、不理性。
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只有走近它,才能了解它,从而才能深切地感受它。换句话说,就是既要知道它的现在,也要了解(至少略知)它的过去。对中医是这样,对西医也是这样。毛主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那么,就让我们分别走近中医和西医。
西医优在“快”与“精准”
说到西医的“快”无需多赘述。开始的小故事就充分体现了药物过敏发生快,抗休克药效快;此外,还体现了哪位基层医生的动作快。西药的精准性也体现在其中了。当下抗击冠状病*疫情中,西医在救治危重病人的优势也得到了中医专家的认同。
这里,作者引入精准医学的概念(核心内涵),同时着重在对未来医学的发展做一些展望。以加深读者对西医以“精准”为特点的印象。
“精准医学”是指在充分考虑每个病人个体的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前提下,量体裁衣地制定个性化精确治疗和预防方案。它是由“个性化医疗”联合最新的遗传检测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发展而来。与以往医学理念相比,精准医学的进步之处,是将人们对疾病机制的认识与生物大数据和信息科学相交叉,精确地进行疾病分类及诊断,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治疗措施,既有生物大数据的整合性,也有个体化疾病诊治的针对性和实时检测的先进性。
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带动下,20世纪的医学技术也发生了三次革命。年氨苯磺胺被证实具有杀菌作用,40年代实现了人工合成磺胺类药物,促进了医药化工技术的快速发展,这是第一次革命。年以来,青霉素大量应用于临床,人类获得了特效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开辟了抗生素化学治疗的新局面。抗菌素的发明,曾挽救了千千万万的生命。
第二次医疗技术革命发生在年代,最重要的标准是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仪(简称CT)和核磁共振诊断技术(MRI)的发明和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发明者亨斯费尔德和科马克共同获取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通过最新放射诊断技术,可以检测出早期肿瘤和其他许多早期病变。
作为神经科医生,作者在这方面体会更深。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脑与脊髓)均被骨性结构(颅骨形成的颅腔/脊椎骨形成的椎管)保护着,所以对脑和脊髓疾病的诊断非常艰难。而有了CT之后,对于发生在大脑、小脑以及脊髓疾病(如:肿瘤、出血、梗塞等)的诊断易如反掌。对神经科医生而言,CT前,至少有60%的精力花在诊断上;而CT之后,用在诊断脑出血、脑梗塞、脑肿瘤等疾患上,所需精力只有原来的5%左右。这样,就可把精力较多地投放到治疗上。
第三次医疗技术革命发生在70年代后期,科学家应用遗传工程技术先后生产出产长抑制素、人胰岛素、人体生长素、干扰素、乙型肝炎疫苗等多种生物制品,开拓了生物学治疗疾病的新概念。应该说,胰岛素的临床应用挽救和延长了全球无数人的生命或寿命。
再顺便说点题外话,有些违规操作的中医师,为了提高疗效,私自在中药(丸剂)中加入西药,用西药的有效性买中药的大价钱。就我所知,打着中医治癫痫的牌子,实际上在中药丸中参入超量的西药(比如苯妥英钠),病人吃了是“不抽风了”,但导致的小脑共济失调后走不路了;还有在治疗糖尿病和类风湿病的中药里分别加入有关的西药。
那么,未来有哪些医疗技术会影响病人的护理状况呢?
在年威廉斯和托伦斯著的《卫生服务导论》第6版中,重点介绍了影响未来十年的合理用药设计、破坏性最小的手术、遗传图谱与检测、基因治疗、疫苗、人造血、异体移植等8种医疗技术。
还有一些新医疗技术也将会影响临床治疗:部分切除技术、人造肝、克隆技术、DNA测序/诊断、功能性神经刺激、关节替换、疼痛控制、局部灌注、组织密封材料、抗药病菌的治疗和虚拟现实系统。
●合理用药设计现在市场上的药物基本上都是通过对自然产物进行随机筛选或类似的费时、费力的刚才发现的。对于种测试物来说,通常只有种值得研究,10种进入临床试验,一般只有一种能够进入市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科学家可以通过结构设计、分子模型、虚拟现实模型和组合化学等现代方法,每天可以设计成千上万种药物。这将缩短药物的发现过程,还可以得到很多有前途的新的化合物。他们将对神经性和心理疾病、抗病度治疗等治疗领域产生很大的影响。
●成像技术研究进展成像技术的突破是在更高的视觉水平上给我们展示了组织、器官系统及其功能,揭示了各器官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秘密,医院可以对特定功能或隐性疾病进行诊断。有将能量聚集目标区域的X射线、超声波、电子束、正电子等,能量越强图象更详细,也会给正常的组织造成损害;通过检测或接受反射或折射回来的能量技术使得微电子束越来越小,更小的图象得以获得,在对比介质方面也取得了进展;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越来越强,能够对大量的来自高度检测仪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迅速成像;医生的临床显示技术越来越大、越来越快、越来越便宜,掀起了医学成像热。在未来。调波成像技术将克服超声波技术中的许多缺点,功能成像可以提供组织器官如何发挥功能方面的信息,临床医生将用这些新技术就知道了各个器官的功能和形状,从而减少破坏性的诊断方法的应用。
●破坏性最小的手术在我国被称为微创手术,这一手术得以开展是由于光纤技术、仪器设备的微型化、图像数字化、动脉导管导航系统等新的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整体医学模式治疗观的应用。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的优越性。早期微创手术指通过腹腔镜、胸腔镜等内窥镜在人体内施行手术的一种新技术。现在,心脑手术也采用微创技术。和传统的手术相比,微创技术降低了手术风险,并且更加人性化。微创技术不仅代表着手术方式的改变,同时还将彻底地更新医疗行业的观念,对医疗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手术本身所要达到的医疗效果以外,患者的躯体痛苦和心理创伤,术后机体恢复情况,所节约的医疗费用以及回归社会的能力等都成为了广大医护工作者们聚焦的目标。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微创技术将会影响到几乎行医者的各个方面。象介入性神经放射学家,在手术外还可利用微创技术处理脑部和脊髓血管病变;血管内介入专家,可以进行冠状动脉形成术等;血管内外科医生,用血管内人工假体装置来治疗腹部主动脉瘤。微创技术未来的视野会更宽,应用范围也会更大。
●遗传图谱与检测为临床遗传学的研究范围从诊断家族性遗传病扩展到应用人类分子遗传学的各种工具。遗传检测方法已用于更多的成年后发病的复杂性疾病的诊断。随着癌症易感基因和神经性遗传病,如阿茨海默症致病基因的发现,人类基因计划为我们快速鉴定更多的复杂性疾病提供了动力,如糖尿病、癌症和心脏病。目前,已发现的遗传病超过种,估计每个新生儿中约有3~10个患有各种程度不同的遗传病。现在,基因诊断能对近百种遗传病作出准确的诊断,但是由于这些遗传病大多数还不能作有效治疗,所以从医学伦理学的观点来看,除应用于产前诊断外,基因诊断的推广仍存在很大问题。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完成,将带动一场新的医学革命。医学家将可以从基因组图谱中分析出人体全部基因的组成、位置与功能,通过基因检测能准确了解人体的疾病与健康状况,为人类征服多种疑难病症铺平道路。人类在掌握能够对自身进行重新设计的基因组草图以后,也人类自身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带来系列的伦理问题。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者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生物医学新技术。基因是携带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功能单位,是位于染色体上的一段特定序列。将外源的基因导入生物细胞内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方法或载体,目前基因转移的方法分为生物学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腺病*载体是目前基因治疗最为常用的病*载体之一。基因治疗的靶细胞主要分为两大类: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目前开展的基因治疗只限于体细胞。基因治疗目前主要是治疗那些对人类健康威胁严重的疾病,包括:遗传病(如血友病、囊性纤维病、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等)、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类风湿等)。基因治疗是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者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生物医学高技术。
基因治疗与常规治疗方法不同:一般意义上疾病的治疗针对的是因基因异常而导致的各种症状,而基因治疗针对的是疾病的根源--异常的基因本身。基因治疗有二种形式:一是体细胞基因治疗,正在广泛使用;二是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因能引起遗传改变而受到限制。
●疫苗(被动免疫)疫苗的发现可谓是人类发展史上意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同疾病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预防,而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威胁人类几百年的天花病*在牛痘疫苗出现后便被彻底消灭了,迎来了人类用疫苗迎战病*的第一个胜利,也更加坚信疫苗对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的作用。此后年间疫苗家族不断扩大发展,目前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根据技术特点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传统疫苗主要包括减*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新型疫苗则以基因疫苗为主。
年前医学界普遍认为,疫苗只作预防疾病用。随着免疫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了疫苗的新用途,即可以治疗一些难治性疾病。从此,疫苗兼有了预防与治疗双重作用,治疗性疫苗属于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人造血健康的成年人血液占其体重的8%,失血20%就会休克,超过40%就会生命不保。人工献血虽然对抢救生命有效,但难以保存,而且有潜在的污染危险。血源紧缺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人造血液有望缓解这个难题。
血液代用品的研究始于年,当时,美国科学家把红血球直接分离出血红蛋白溶液,输入动物体内后发现,这不仅降低了携氧能力,还可能造成肾衰竭,实验被迫终止。
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致力于开发一种改进血红蛋白。这种血红蛋白可从过期的血液、牛的血液,甚至植物和真菌中提取,然后改良,确保注入体内后能保持稳定。这种血红蛋白不含血型抗原成分,使用前不需要血型匹配,并可在室温下长期保存,运输也很方便。
目前,很多国家都在研发这种血液替代品,并已进入临床阶段。美国是使用血液替代品最多的国家,已经有不同公司生产的5医院使用。通常情况下,如果遇到大量失血,患者身体条件也允许,先用代用品来补充人体血容量,之后再视情况而定是否需要输血。但是,关于人造血的安全性,一直未有定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造血终有一天,会进入普通人的临床之中。
人造血可以解决血型匹配问题、献血传染的问题等,利用干细胞造血技术还有巨大的治疗潜能,这种人造血完全可以满足全世界患者的需要,这是最大的突破,他们还将研究如何用胚胎干细胞培养成其他组织,以治疗糖尿病和帕金森氏病。
●异体移植在8年11月召开的“全球异种移植临床研究规范国际研讨会”上,建立了异种移植临床研究的国际标准基本框架,起草了共同宣言即《长沙宣言》。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在中国制定临床研究标准。医院在猪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方面的取得重大突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展异种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目前,我国有多万糖尿病患者,其中有万~万患者适合做胰岛移植治疗,但实际上,能用来做移植的人胰腺的供应量一年还满足不了10万病人的需要,异种移植研究前景广阔。
在世界上,目前有大量因器官衰竭而卧病在床的患者,可供移植的人类器官只能满足1/5患者的需要。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全世界每年有人因缺乏用于移植的器官而死亡。通过异种器官移植,即将别种生物的器官移植在人身上则是一个长远的解决方案。其中,由于猪的器官,如心脏,与人的大小和活动能力类似,且猪的数量充足,容易繁殖,可以充分满足临床需要,被医学界认为是人类器官移植的最佳提供者。
中医美于“慢”与“整体”
中医之“美”,美在中华祖先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
中医之“美”,体现在如下三个大的方面。这里不妨将中国中医科学院史欣德教授的精辟论述摘录如下:
首先,“美”在执简驭繁的说理方法
中医理论首先是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研究如何使人不得病、少得病,使病痛能尽快地解除,以及如何延长寿命等问题。虽然两种医学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相同,但在认识方法与研究方法上却有各自不同的途径。
实际上,在中医学早期,古代医家对人体自身的组织结构也曾进行了不少大体的解剖学观察,形成了初步的人体解剖知识和概念,比如:身体表面覆盖着皮肤,皮肤之下有肉、脉、筋、骨,骨内有骨髓;脊椎骨内的骨髓上通于脑等。胸腔与腹腔以横膈为界,胸腔内有心、肺,腹腔内有肝、脾、肾和胆、胃、肠、膀胱等,这些脏器都位于躯体之内而称为内脏。有些观察相当仔细,如对胃的容积、肠的长度等都有详细的测量数据。
但是,相对形体而言,中医更重视机体的功能,以这些较为简单的组织结构概念,来表达、来概括丰富的、系统的、复杂的机体生理活动。所以,中医学的许多人体组织结构概念,在内涵上比西医学要宽泛得多,两者往往不可对等。
例如:中医所说的“皮毛”,除了指人体的体表、表层,还常用来表达身体的浅表部位和层次,在论述病理情况时又指病位较浅或病势较轻。“骨”被皮肉围护于内,骨中有髓,古人认为骨髓是深藏于内的重要营养物质,所以常以此表达身体的深层部位,在论述病理情况时又指病位较深或病势较重。从这个角度讲,中医没有与西医概念上对等的解剖学。
对于疾病,中医很早就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受当时思想认识方法的影响,古代医家对多种多样的疾病症候,多从性质上去归纳、把握。
例如:诊断疾病时,中医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字来分类概括疾病的症候表现,如果见到面色苍白或暗黑、神情不振、语声低微、怕冷、四肢不温、小便色清、脉搏微细者,诊断为“阴寒证”;若是目赤面红、语声洪亮、急躁易怒、口渴欲冷饮、皮肤灼热、小便*赤、脉搏有力而明显者,诊断为“阳热证”。
这些结论,是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感官的方法了解病症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后得出的,而不依靠抽血、化验、摄片等实验室检查的方法。
另外,大家知道,中医治病的主要武器是中药,中药大多是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每种物质所含的成份、作用也是十分复杂的,但中医却只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八个字来概括,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古代医家们根据口尝及用药后的人体反应来确定每一种药物的气与味、作用方向,而不同的气味与趋势各有不同的作用。如大家经常吃的生姜,口尝有辛辣之味,用后有发热、出汗的感觉,中医将其定为“味辛,性温、升浮”,认为其有“散寒”的作用,可以治疗属“表寒”性的疾病。这种药性的确定,也不是依靠实验室的检测。
其二,“美”在中医的整体观。
所谓整体观,就是全面地看问题,认为人体的五官九窍、内脏、四肢等上下内外是一个整体,在生理上相互关联,病变时相互影响。
比如:中医认为眼睛和肝关联(肝开窍于目),眼睛红赤疼痛,则病变不仅仅在“目”这一局部,而且与“肝”有关;舌尖长溃疡,认为与“心”有关,皮肤的病与“肺”有关,肌肉的病与“脾”有关等等。
中医在诊断与治疗疾病时,也充满了整体观的思想。如某人患病,表现为头胀痛,目赤痒痛多眵,鼻塞不通,流大量脓涕,口苦,右胁下胀痛,反射至肩背,小便频急疼痛,色*赤等症状,测血压发现血压升高;B超检查提示胆囊炎、胆结石;小便检验发现有红细胞、白细胞等。西医可能会诊断为:1、高血压病;2、结膜炎;3、鼻窦炎;4、胆囊炎、胆石症;5、尿路感染等五种疾病。而对中医来说,用“肝胆火旺”四个字就可以解释以上所有的症状。治疗也只需要用一首方剂。
除了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统一体外,中医还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联系。诊病时,不但要诊察病人本身的体质特征,如出生时的基本情况、父母的身体状况等,还要结合当时的季节与气候,结合人的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
如夏季好发的哮喘与冬季好发的哮喘,在诊断与治疗都会有所区别;生活压力大、工作或人际关系紧张与生活压力小、工作轻松、人际关系良的人所患的病往往不同。
第三,“美”在“个体化”
中医非常重视病人的个体特点,即注重的是“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中医的预防与治疗理念都紧紧围绕“这个人”的变化与反应。在中医学范畴里,可以说没有“新的病”,只有“病的人”,治疗方法的确定不仅取决于“病”,更取决于“人”。如:同样是流行性感冒,都表现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但体质强与体质弱、有汗者与无汗者的治疗却完全不同。所以有人将中医称为“个体医学”。
还有更多的中医人(中医专家)认为,中医之所以称得上是“大美医学”,还体现在中医更是一种文化。可很具体地体现在:
一,处方书写之美医者善书,旧时处方从左向右竖横有序,皆红笺小字,或小楷,或行书,或草书,墨名赤章,一张处方本身就是一幅书法作品,亦令人倍增敬仰。
二.语言行文之美为医者有深厚国学功底,知平仄,通韵律,善诗词,能书画,有儒医之范。如:“证属气滞血瘀,治当理气活血。证属经络闭阻,治当舒经通络。对偶工整,用词凝练,如此种种,这就是语言行文之美。
三,医术技巧之美中医讲求辨证论治,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视人体为生命流行,以变化应变化。中医有“异病同治”法,即对不同的病,只要出现相同的证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药。如:不管是手臂疼还是腰腿痛,只要是风寒湿侵,气血凝涩,医生一般会给患者拟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的方药进行治疗。
同样还有“同病异治”法。即对相同的病出现不同的证就要用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如:同样是手臂疼,腰腿疼,患者表现的证是气血不足,不荣则痛,医生就会给患者拟定补气养血、活血通络的方药进行治疗。如果患者表现的是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则痛,医生会给患者拟定理气化瘀、活血通络的方药进行治疗。即使同一患者可能初期用理气止痛法,中期可能用活血化瘀法,后期可能用益气养血法。治疗也大不相同。
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风湿性心脏病,皆属于中医的“水气”病,而阳气虚弱、阴寒邪盛是其重要的病因,病机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在病理上它们相互为因。如:肺脏阳气虚衰,宣发肃降失常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导致血液运行失常而出现胸痹心痛,心率失常,心脏病等。如脾阳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出现心下坚满,腹大如鼓,纳少便溏,小便短少的“臌胀病”,肝腹水症,如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可出现水气凌心射肺的“心水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因此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风湿性心脏病三者病变部位不同,病名各异。但只要病因病机相同皆可用异病同治法。笔者多年在临证时常用“异病同治”法治疗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等急症收效颇捷。这就是中医技巧之美。
四.药物调配之美中医的药物自然天成,与天地融为一体,巨龙细虫,飞禽海鲜,走兽鸣蝉,春花秋实,丹石*土,飞瀑流泉,皆可入药。红*黑白,神采灿然,五色具备,五味俱全。中医药性各异,各怀绝技,各有才干:或温柔甘甜,温煦滋润,安抚五脏;或如将*,粗犷强悍,竣攻猛逐,去病除患;或如先锋,率领诸药,直达病所,一马当先;或如国老,调和诸药,协调关系,共对顽疾。它们如组成方剂将会如虎添翼,力量倍增。
五.药名传说之美中药的名字由来都有很多优美的传说。以刘寄奴为例,刘寄奴是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年少时的小名,传说刘寄奴少年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隐隐约约见一童子在捣药,便上前问道:“你在为谁捣药?治什么病”童子说:“我王被刘寄奴射伤,捣药敷患处就会好的。”刘寄奴一听便大吼道:“我就是寄奴,专来捉拿你的。”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将其草药带回家,给人治疗,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带兵打仗,凡遇到枪箭伤,便把此药敷在伤口,很快愈合,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药,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一直流传到现在,这是唯一用皇帝名字命名的草药。
六.方剂用药之美好的方剂是医生智慧的结晶,是中医理论美的体现。中医面对群药,选贤胜能,精心调遣。使方中药物互动互静,刚柔并用,升降互济,寒热相安,相辅相成,君臣佐使,次第井然,药证合拍,细密严谨。例如:桂枝汤由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五味简单的药组成。方中桂枝合甘草辛甘化阳有温通心阳之功。芍药合甘草酸甘化阴有缓急止痛之功。桂枝合芍药,有温阳通络,缓急止痛之功。甘草合生姜有辛甘复阳,化饮降逆之功。大枣有补中益气之功,诸药合用辛甘通阳,酸甘敛阴,调和营卫,祛风解肌产生了奇特的疗效。
七.和谐哲理之美中医最简单的诊法,最普通的草药,却能让无数患者奇迹般的康复。如果说这世上有神奇之术,中医当之无愧,很多事物百年却成了历史,除了供人们观赏,留下的便是追忆,中医则不然,悠悠千载,历久弥香,它为护佑生命而存在,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而发展,即使是在西医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众多的患者得益于中医,因而信奉中医。中医以造化之道,天然之药来调治自然的机体,尽显人道无限,更化思想为雄健之功,这种意象绚灿的文,哲,美,医,人诸学交融一体之大美唯我中华独拥。
快与慢是一组矛盾。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快与慢”的哲理。在有关中西医的大讨论中,如果我们试着先走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对方的“地盘”上走一走、看一看,或许就能更加完善自己对中西医学的认知;如果能多涉猎一些有关思想方法的文字和知识,或许在这急赤白脸的争论之后,会领悟到自己的曾经是多么的幼稚、甚至无知。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实在是太快了,如果能找个时间慢下来读点书、充充电,对于人们继续快节奏的生活,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人们在适当的时候慢下来,体会一下生活的真谛,交流一下彼此精神层面的一些看法,这样对人们的世界观、幸福观、人生观、尤其是“医学观”都有相互补充的作用。
那么,“快与慢”的哲学定义究竟是什么?
快慢的本义当然是指速度。它与时间有关。在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或事件变化的量越大,速度就越快;反之就越慢。
还是把“快与慢”回归到生活里面吧——
通常我们说,飞机很快,蜗牛很慢,就是说飞机移动得快,蜗牛移动得慢。但快慢又是相对的。什么样的速度才算快,什么样的速度才算慢,并无统一标准。这跟参照物有关,也与个人心理有关。比如:相对于我们走路的速度,汽车已经很快了;但相对于飞机来说,汽车很慢。小孩子觉得等过年等得很慢;成人觉得一年一年过得太快。幸福的日子总是觉得太短,时光如梭;痛苦的日子总是觉得太长,度日如年。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所推出的《思考,快与慢》一书堪称是个重磅事件。书中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就是要和别人进行很随意的交流。这有助于我们发现并认识到自己在别人眼中不同的自己。因为,我们长久在自己的世界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主观意识是不会去质疑并且认为自己是错的。而且你也很有信心的拍拍胸脯说自己有强有力的证据去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但有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这么理性。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并不是受到我们有意识控制的,更多时候也是无意识造成的错误,但我们往往还不自知。
跨越三*始终如医张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