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还未褪尽,暖春尚未到来。初春时节,春寒料峭,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民间谚语: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东风有信无人见,微露意,柳际花边。”(苏轼《一丛花初春病起》)柳树早早地将春的消息传递给人间,带来春的喜悦。所以,古人把春风称为“柳风”,春信称为“柳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里“杨柳风”就是春风。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表达对离人的无限惜别、相思之情。而且,柳树易栽易活,以“柳”赠友,寄予着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无论友人漂泊何方都能像“柳”一样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贺《致酒行》)一句将家人的牵挂表现得淋漓尽致。
家人折断门前柳古人喜欢种柳,家中庭院、房前屋后、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就是古人听闻《折杨柳》之曲而生故园之思的原因。柳絮的“絮”与“绪”谐音,柳絮飘飞与游子漂泊不定的境遇类似。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或表达漂泊之苦。“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就是很好的例证。
天涯何处无芳草所以,古人摹春光,写离别,抒乡思,叹闲愁,都离不开杨柳,这也就是古代诗人笔下咏柳诗词特别多的原因。像白居易、杜牧、方干、韩偓等都有咏柳诗传世。他们的咏柳诗虽然形象生动,各有特点,也都堪称名家名作,但与下面四首相比较,还有一定距离。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诗的结构独具匠心,语言清新流畅,风格清丽活泼。因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碧玉妆成一树高诗的首句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碧玉破瓜时”、“碧玉小家女”,在古汉语中,“碧玉”就是少女形象。因此第一句自然地把眼前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第二句进而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端庄,华贵,飘逸。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末句点出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
宋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乱条犹未变初黄柳
唐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这首诗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成功的关键。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
曾逐东风拂舞筵拟人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春日柳长,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逐”字,把柳人格化。本是风吹柳动,却偏要写成柳逐风起,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第四句两个“带”字也分明是将柳写作人。诗人把斜阳照柳,秋蝉鸣柳反说成“带斜阳又带蝉”,这一反,却将柳的形象凸现出来了。
已带斜阳又带蝉新柳
宋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此诗描摹细腻,韵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诗人出人意料地用了一个“引”字,便成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优美而有动感的图画,富有情趣,表现了诗人对新春的喜爱之情。这首小诗画面清新,节奏明快,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仿佛沐浴着融融的阳光,吹拂着和煦的春风。字字句句无不流露着诗人爱惜新柳,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深情。
水中柳影引他长这四首诗能够在千万首咏柳诗词中脱颖而出,代表了咏柳诗词的最高水平,自是有它的道理的。摹春光,颂春景,写离别,抒乡思,叹闲愁,已是俗套。贺知章能够在俗套中写出新意,最是高明。曾巩咏柳讽世,李商隐借柳自伤迟暮,对咏柳主题进行了拓展和创新,自是不同寻常。杨万里的成功,在于他开创的“诚斋体”诗风。当然,归根结底,诗人深厚的写作底蕴,高明的表达方法,高超的写作手段,以及骨子里的诗情诗意,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