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蹄草,又称PyrolacallianthaH.Andr.,中药名为鹿衔草,别名众多,如鹿蹄草、鹿含草、吐血草和叶下红等。这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高度维持在20至30厘米之间。其地下茎细长且匍匐或直伸,带有不明显节,每节都配备一枚鳞片,而鳞腋则生出纤细的不定根。鹿蹄草的叶片丛生于基部,形态多样,可能是田形、卵圆形,长度和宽度分别在2至6厘米和2至5厘米的范围内。叶片边缘向后反卷,呈现出灰蓝绿色的外观,而叶柄的长度甚至可能达到叶片的两倍。花茎则细长如圆柱,具有棱角,上部还点缀着1至2枚披针形的苞片。
此外,鹿蹄草还展现出总状花序的特点,花朵大而广开,直径约为15至20毫米,并带有短梗。花朵的基部则配备了一枚披针形的小苞片。萼片深裂成5片舌形,尖部可能急尖或圆钝。花瓣数量为5片,呈椭圆形,先端钝圆,基部略窄,颜色可能是白色或略带粉红色。同时,该植物还拥有10根雄蕊和1根雌蕊,子房呈现扁球形,花柱肉质且弯曲,柱头则裂成5片头状。蒴果同样为扁球形,具有5条棱线,成熟时会自然开裂,而花萼则会宿存。鹿蹄草的花期跨越5月至6月,果期则延伸至9月至10月。白花鹿蹄草与红花鹿蹄草,这两种美丽的植物,都属于鹿蹄草科鹿蹄草属。它们生长在山林下、溪坑边等阴湿之处,以及富含腐植质的疏松土壤上。全年均可采集,但以冬季的品质为最佳。这两种草药都归入肝、肾经,具有温性的特性,同时带有甘苦的味道。它们不仅能补肾强骨、祛风除湿,还能活血调经、止咳止血,是治疗肾虚腰痛、风湿痹痛、腰膝无力、月经过多、久咳劳嗽以及外伤出血的良药。使用方法也十分多样,既可内服煎汤,也可研末或炖肉,同时还可外用捣敷或研末撒。对于内外出血的症状,只需取适量全草煎煮服用,或研末后外敷于伤处即可。
对于月经不调、慢性肠炎以及痢疾,可以采用全草15克,加水煎煮后服用。这一方法在《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中有详细记载。当面临胎盘不下或肾虚五淋白浊的困扰时,可尝试使用全草60克,同样煎煮后服用。此法同样源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针对虚劳症状,可以将全草30克与一只猪蹄一同炖煮,之后食用。这种治疗方法在《陕西中草药》中有详细描述。面对肺结核咯血的情形,建议将全草与白及各12克一同煎煮后服用。这一方法来源于《山西中草药》。对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尝试使用全草、白术各12克以及泽泻9克,一同煎煮后服用。此法在《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中有详细记载。当出现崩漏症状时,可以选择全草克与猪肉克一同炖煮,加入少许盐后分两天食用。或者,使用全草15克与地榆炭30克煎煮,每日服用两次。这些方法在《陕西中草药》和《吉林中草药》中均有描述。若患有过敏性皮炎、疮痈肿毒或被虫蛇咬伤,可以将适量全草煎汤后清洗患处,每日两次。同时,也可以将新鲜的全草捣烂后敷在患处。这些方法在《内蒙古中草药》中有详细介绍。当面临肾虚五淋白浊的问题时,可以再次尝试使用全草60克煎煮后服用。此法在《云南中医验方》中也有记载。若发生外伤出血或被蛇咬伤,建议将新鲜的全草捣烂后外敷在伤口处,或者将干品研成粉末后外敷。这一方法在《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中有详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