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信大家都知熟悉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但这首南宋辛弃疾所作的《青玉案·元夕》中,还包含了元宵节的一个习俗。
题目中的“元夕”,便是“元宵节”的别名。
农历中的“正月”被称作“元月”,而“宵”或“夕”则是古人对夜晚的称呼,因此元夕、元宵、元夜这三个词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叫上元节。
花千树,说的是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星如雨,也是形容花灯之多。
玉壶、鱼龙舞,是说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像鱼龙闹海一样,有花灯样式多的意思。
这样类似的节日场景在宋朝夏竦的《奉和御制上元观灯》一诗中提到过:“鱼龙漫衍六街呈,金锁通宵启玉京。”从题目上看,我们就知道这首诗写的也是元宵节的花灯。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晓得,元宵节除了吃元宵,还有猜灯谜、舞灯这些与花灯有关的习俗。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始于南宋,是元宵节上一种富有规戒、诙谐的文字游戏,具体来说是谜语被悬于灯上,供人猜想。
元宵佳节之夜,无数赏灯的百姓来来往往,那些诗谜被写在灯上,透过灯光映照出来,任人观赏和猜度,这就是“灯谜”。
元宵节中灯谜的出现,寄予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祝福大家今年能喜气洋洋、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再说舞灯,上述词中都提到元宵节有舞鱼灯和舞龙灯,现在大部分是舞龙灯。
舞龙灯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龙,其形有九: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能力,而我国自古便以农业为本,农业最需要的便是风调雨顺,因此古人非常希望能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