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兔子尚未被驯养,贵族们在猎兔的乐趣中,选拔贤能,乱世中还产生了“狡兔三窟”的典故。到了汉代,皇亲国戚里出现了一批“兔奴”,为了满足自己对兔的喜好,不仅将离宫别苑以兔为名,而且还针对捕兔行为制定了严刑峻法。月中玉兔的观念也在这一时期深入人心,感月入怀的吉兆也流行起来。珍稀兔子历朝历代都被人们视为祥瑞,作为贡品进献朝廷,直至明朝。明清时期,对月亮的祭祀和玉兔下凡治病救人的民间传说让兔儿爷风靡京城。
猎兔传统和狡兔三窟
早在新石器时代,野兔就是原始部落的食物之一,在许多遗址中都发现了兔子的骨骸。从古至今,野兔向来都是一道美味,先秦时期,《小雅·瓠叶》中便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的记载。除了作为食材,兔子还出现在祭祀仪式中:商代晚期殷墟出土有玉雕兔,西周晋侯墓出土有兔尊;周礼中记载了兔子是作为祭品的“六兽”(即麋、鹿、狼、獐、野猪、兔)之一,相比于驯化的“六畜”(即牛、羊、家猪、犬、鹅、鱼),“六兽”都是需要从野外捕获的。《风俗通》中记载了在汉代,人们在腊月里依然会用兔肉祭祀祖先,祭祀完后会把兔肉吃掉,而能吃到兔髌骨的幸运儿就会被赏酒,而且会在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图1: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兔佩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藏兔子狡猾且行动敏捷,《孙子兵法·九地篇》中便有“静若处子,动如脱兔”这样用来迷惑敌人的策略,而汉末吕布的坐骑也以赤兔为名,彰显其灵活机敏。先秦贵族喜好猎兔,然而狡猾的兔子和聪明的猎人却还拥有另外一层含义。《周南·兔罝》中写道: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在这首诗歌中,除了有关捕兔的描写,最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