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又叫油白菜,苦菜,原产我国,栽培历史十分悠久,我国是世界上栽培油菜最古老的国家,油菜分布于中国的西北、华北、内蒙古及长江流域各省,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种子含油量为33%~50%,其幼茎及也叶也可食用,在古代油菜称芸薹,东汉服虔者《通俗文》中芸薹谓之胡菜,最早种植在当时的胡、羌、陇、氐等地,即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一带,其后逐步在黄河流域发展,以后传播到长江流域一带广为种植。
油菜喜冷凉,抗寒力较强,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随之而来的病虫害也接踵而至,严重的威胁着油菜的生长发育,尤其油菜龙头病是油菜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这是一种低温潮湿的病害,常年株发病率为10%~30%,严重的在80%以上,一般年份减产10%~20%,严重发生年份减产达30%~50%,该病症在发病期间会不断增殖萌发,并且会对周围种植的其他蔬菜产生危害,具有较为广泛的传染性,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那么农户应该采取什么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来避免减产损失呢?
一、什么是油菜龙头病
油菜龙头病又叫油菜霜霉病,是油菜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并且具有普遍性、传染性及毁灭性的特点,一旦种植的油菜受到这种病害的侵染,在条件适宜的年份,可以导致大面积的油菜植株发病,发病重的田块油菜病株率甚至达%,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及品质,所以一定要重视油菜龙头病的防治。
油菜龙头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真菌病害,病原主要为寄生叉霉菌,菌丝无色无隔膜,寄生在寄主的细胞间繁衍生息,以球形或棍棒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孢子囊无色单胞,孢子囊梗可有菌丝直接生成,如树枝状、顶部分叉,卵孢子为淡黄色,近圆形,表面有皱纹,一般卵孢子或菌丝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越夏。
病原菌发作与温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月平均气温15~20℃时危害最大,冬季停发,春季流行,9-10月如果有连续4天以上的降雨,龙头病就有迅速蔓延的可能,在冬季如果是适宜的大棚室内空气环境,龙头病还会出现病残体的萌发现象,并在油菜感染的中后期,其病菌因子会产出卵孢子,油菜龙头病不仅仅只是危害油菜,对白菜、花菜、甘蓝等其他十字花类蔬菜,也难逃龙头病的魔爪。
二、油菜龙头病发病条件
1、气候原因:气候对龙头病发病速度和发病程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温度决定病害发生的迟早与发展速度,湿度决定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当外界气候相对高温潮湿时,尤其我国一些季节温差大、雨水多的地区,龙头病病菌就会大量的繁殖传染,冬季气温低油菜发病轻,当气温上升到12℃-25℃时,若遇到连续阴雨,该病快速蔓延,低温、多雨、高湿和日照少的条件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及龙头病的蔓延传染,同时若在油菜园附近栽植甘蓝类或芥菜类的情况下,龙头病就会盛行。
2、栽培管理原因:播种未选用抗病品种、重茬连作、播种过早、地势低洼、种植过密、偏施氮肥、日常管理粗放、防治不及时等,这些因素都给龙头病病菌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油菜龙头病病菌有机可乘。
3、初侵染源:油菜龙头病是一种真菌性病毒,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未腐熟粪肥和种子上越夏和越冬,并成为初侵染源。越夏后的卵孢子在秋季萌发后侵染幼苗,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冬季气温低,不适宜病害发展,以菌丝在病叶中越冬,来年春天气温回升,又产生孢子囊再次侵染叶、茎、荚角,条件适宜时可进行多次再侵染。油菜进入成熟期,在组织中又形成卵孢子,进入休眠阶段。一般寄主生长期间,连续低温多雨,病害发生较重。
三、油菜龙头病发病症状
油菜龙头病发病范围很广,从油菜的幼苗期直到成熟期都有可能发病,只是不同阶段发病的症状有所不同,主要危害油菜叶、茎、花、花梗、角果等地上部分器官。
1、对叶的危害:叶片感病后,初期出现少量淡黄色斑点,后扩大成黄褐色大斑,病斑数量也逐渐增多,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田间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上出现霜状霉层,严重时全叶变褐枯死,一般接近地面的叶子先变黄,逐渐发展蔓延。
2、对茎、花、花梗的危害:茎及花梗感病后,其上出现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变为不规则形,颜色为黄褐色或黑褐色,田间潮湿时,上生霜状霉层,受害部位稍凹陷;花器受害后有时出现肿大畸型,弯曲呈“龙头”状,花器变绿肿大,花变绿呈叶状,不久凋谢,田间潮湿时也会出现霉层,花器干枯不实直至全株死亡,天气干燥时,表面出现类似毒瘤状的物体。
3、对荚角的危害:荚角受害后,停止生长,病斑的颜色与茎枝上的颜色相同,如果病斑发生在荚角的一端,后期可见受害部变细,尖端弯曲不结实,未染病的一端种子干瘪瘦小,田间湿度大时,上生有白色霜状物。
四、油菜龙头病的传播途径
龙头病病原菌主要以休眠菌丝体或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表面进行越冬越夏,在条件适合时萌发,成为来年龙头病病害的初浸染来源。这种病菌重要沾染油菜,就可危害油菜植株,卵孢子或孢子囊借助气流、风雨、灌溉水、鸟类或农具传播,萌发抽出芽管,从油菜株体表皮或者气孔侵入,在寄主细胞内发展成为菌丝,菌丝产生孢子囊梗从气孔伸出,孢子梗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借助媒介进行多次再侵染,侵染后期,菌丝产生卵孢子。若苗期遇到低温高湿的天气,龙头病就会严重,因为低温潮湿条件下有利于病菌龙头病病菌的增殖与显症。
五、油菜龙头病的防治方法
1、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防病丰产的基础,所以在播种之前要精选抗病适宜本地区播种的品种,如甘蓝形油菜抗病最强,芥菜形油菜次之,白菜形油菜抗病最差,同时做好消毒杀菌处理。挑选饱满、无病菌株、形态完整的种子,在播种前用50℃的温汤浸泡10分钟,然后放进冷水冷却,捞出晾干后播种。
2、农业防治:
①土壤:土壤提前进行整地,通过深耕晒田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减少病菌基数,同时避免重茬耕作,选取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种植。
②实行轮作:为了减少田间土壤中的病害含菌量,不但要避免油菜田地连作,还要避免油菜与禾本科作物之间连作,最好与玉米、高粱等作物2年以上轮作,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水旱轮作,避免种植与油菜有相近病害的作物,适期播种,栽植时合理密植,确保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原菌累积。
③施肥:合理施肥,重施有机底肥,氮、磷、钾配合施用,以提高油菜对元素的需求,避免偏施氮肥、迟施氮肥,适时增施磷钾肥,避免植株脱肥早衰,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后期可辅助喷施叶面肥,施肥务必为腐熟的有机肥,以免肥料带菌,加重病害的发生。
④浇水:定植时窄畦深沟,做好畦沟、腰沟、围沟相通,以防田间积水,增加湿度,浇水时不可大水漫灌或喷灌,土壤湿度过大会产生沤根现象,应注意合理灌水,保持水分的均衡供应,尤其开花期及结荚期加大供水量,确保油菜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需要,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同时浇水要避开中午前后的高温天气,特别是在雨后及时排水降湿,降低土壤湿度。
⑤中耕:适时中耕,能够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植株根系生长更为健壮,提高植株抗病害的能力,但是中耕时要小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口。
⑥及时清除病株及病株残体:油菜生长期间,及时清除病叶,摘除底部老黄叶、减少发病菌源传播,带离园外集中处理,病重的株体可拔除出园,同时在病株穴土上撒生石灰消毒,收获之后,将油菜龙头病病株及病株残体一并清除田地,不可将染病油菜随意丢置。
3、化学防治:
在油菜生长期间,要加强田间巡查,一旦发现病情,就要及时使用药物进行防治。同时对发病严重的病株要马上拨除,对病发叶部及周边杂草进行喷洒药物,防治病害蔓延:
可参考使用的药物有:80%乙蒜素乳油倍液、0.3%苦参碱乳油倍液、25%烯酰松酯铜水乳剂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8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0倍液等。以上药剂也可用于种子处理。每隔7-10天喷1次,视病情连续喷2-3次。
综上,油菜龙头病的在种植油菜的园区发生非常普遍,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病,如果防治不及时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农户们要提前做好科学防治措施,才能有效的降低减产损失,以预防为主,医治为主,在实际生产上可采用精选品种、农业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等手段预防,并要在管理上下足功夫,才会取得油菜的优质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