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首诗,大家应该很熟悉: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首诗就是宋江在浔阳楼上醉酒之后,在墙壁上一挥而就的“反诗”。
宋江“醉书反诗”,愤懑不已,是痛快了,更要命的是,在此之前,老婆阎婆惜还发现他私通梁山的文书,如获至宝、趁机要胁;宋江怒杀阎婆惜,远走高飞。严格地说,宋江是官府的通缉犯。
影视剧中宋江的形象其实宋江的“反诗”,是一个在逃的基层官吏对仕途绝望的愤懑,也包藏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
说起题壁诗,还有更厉害的角色呢,大名鼎鼎的朱元璋曾夜宿紫金山禅寺,留下了“千古名篇”;江湖豪杰“穷途客”也写就了愤世嫉俗之作。
盛行于唐宋的题壁诗,并非是文人墨客所独有的情结,草莽英雄也有这样的情怀,上至帝王将相,下到普通官吏,甚至江洋大盗都对题壁诗“情有独钟”,留下了炫然夺目的佳作。
我们就从这几首诗谈起,说说古代的题壁诗。
01一块粉板:成就古人的“自媒体”
人生不易,从古到今,人们为了生活、仕途、经济,奔走于途中,坎坷颠沛如行荒漠,更需要感情的宣泄和友情甘露的滋润。
假如你一个人出门在外,还是孤身一人,黄昏时候,在陌生的城市投宿客店,看着窗外暮色四合,他乡的万家灯火逐渐亮起,寂寞爬上心头。
这个时候,你会默默地拿出手机,在社交平台上,抒羁旅之惆怅,发异乡之感慨,朋友圈里留下你的身影和杰作。
漫漫长夜,你需要消磨时光、排遣寂寞,古人更是如此。
题壁诗,也是古人“万能的朋友圈”遥想一千多年前的孤独旅人,他们或是云游天下的文人墨客,滞留于路途的赶考人,奔走于仕途的“宦游人”,一个人在客栈驿站,没有手机,更没有互联网,没有朋友圈,又当如何排遣愁绪?
唐宋时代流行的方式,是在旅舍驿馆的墙壁上留言寄情——通常都是以诗歌的形式,就像现在流行的自媒体创作。
你看,如今多少文人墨客、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在各自的互联网账号上,呼风唤雨、圈粉无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你在手机上轻轻一点,作品就瞬间推送到屏前,收割流量、成为大咖,就这么简单。你就是贩夫走卒,只要身怀绝技、站在风口上,也能一夜成名、身价暴涨。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就是唐代诗人崔护写在左门扇即“左扉”上的。
可是在遥远的古代,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阅读,所有的载体和渠道都是纸张,可是在过去,纸张也是奢侈品,不是谁想用就用的。没有了载体,没有了渠道,你就是再有才华,也可能默默无名。
不过科举考试,给莘莘学子提供了一条逆袭的途径,多少寒门学子,苦读经书,最终杀出重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也不是梦。可是,最终登堂入室,只是少数人,他们的文集和诗作才能流传下来。
古人的题壁诗那么大多数的读书人,只能平凡一生,但是,情感要宣泄,吟诗赋词需要载体,那么,载体出现了,可能是山岩壁、洞壁、崖壁,也可能在寺庙、屋宇、楼馆、驿站,可能是泥壁、门窗,也可能是桥柱、诗板。
总之,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文人墨客或把酒临风,或酒酣耳热,或诗兴大发,站在壁前,瞬时构思,援笔立就,这样的题壁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佳作。
02浔阳酒楼:宋押司题“反诗”搅动大宋风云
宋江,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仗义疏财的“及时雨”,也是快意恩仇的“宋公明”。
在《水浒传》中,宋江出场后是这样的形象:
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
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
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宋公明,注定是不甘寂寞的,身为山东郓城县的押司,胸中装的是“兼济天下”雄心。
在晁盖智劫“生辰纲”事发后,宋江私传讯息,使晁盖等人脱险。晁盖上梁山后,为报宋江之恩,派刘唐携礼物到山东郓城县答谢,宋江推辞不成,只好留下书信和一条黄金。
不料被早已出轨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并以此要挟,宋江无奈之下,怒杀阎婆惜,后被刺配江州。
一次,宋江闷闷不乐地来到浔阳酒楼喝闷酒,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知不觉就醉了,想道:
“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
触景伤情,他不禁潸然泪下,见白粉壁上多有留下的题咏,便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挥毫写了一首《西江月》: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醉书《西江月》(剧照)宋江写罢,自看了哈哈大笑,又痛饮起来,说道:好词,好词!意犹未尽,又拿起笔来,在词后再写下四句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写罢诗,更要命的是,在后面大书五个字:郓城宋江作。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反诗”就是我写的。
在酒楼的白壁上,宋江挥毫泼墨,抒写着胸中的块垒和郁闷,可他只顾写得痛快,却没有想到被通判黄文炳告发,在行刑的时候,梁山好汉劫走了宋江。
这真是,写反诗搅动大宋风云,蓼儿洼再聚英雄好汉。
03深山禅寺:朱元璋俾睨天下,杀尽江南百万兵
大家应该看到过这首诗:“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恁哓哓问姓名”,这首诗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夜宿紫金山禅寺所作,也是一首著名的题壁诗。
与这首诗相对应的还有一首诗,是寺院的住持所作,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
公元年,在江苏应天府(南京)的龙湾镇一带,朱元璋和陈友谅展开了一场重要的战役,此役是陈、朱两大政权对抗的转折点,朱元璋战胜了陈友谅,并在此战之后一举收复了许多城池,
此役之后,朱元璋的势力逐渐赶上乃至超过陈友谅,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之后在鄱阳湖大战打败陈友谅,消灭陈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影视剧中朱元璋的形象在大战结束之后的一个黄昏,朱元璋卸下盔甲,带着一身的征尘,微服私访紫金山禅寺,寺院的住持跟在后面,似乎感觉到朱元璋一身的杀气,喋喋不休地问他姓名与来历,意欲以禅道替其化解。
踌躇满志的朱元璋根本不理会住持的追问,当晚,就留宿在寺院。夜晚,朱元璋在寺院墙壁上写下了这首《愤题和尚诘问》,作为对住持的回答。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恁哓哓问姓名。
这首题壁诗,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俾睨天下的雄心和人生巅峰的豪气,第二天早上,朱元璋留下了这首诗,带着雄心壮志踏上了征程。
朱元璋离开了紫金山禅寺后,当然,寺院主持根本不会想到,这位来客将来会是大明王朝的缔造者,况且还被称为“山僧”,一怒之下,命人把这首题壁诗擦去。
八年之后,朱元璋坐上了皇位,想起往昔的峥嵘岁月,命人去寺院察看,没想到,题壁诗已经踪迹皆无。朱元璋大怒,欲将寺院住持斩首,生死关头,寺院住持赶快赶制了一首诗,为自己解释:
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来惟恐鬼神愁。
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豪光射斗牛!
寺院住持的猛拍马屁,巧妙地掩饰了“擦诗之过”,讨得了欢心,朱元璋哈哈一笑,这事就过去了。
04驿站逆旅:“穷途客”愤世嫉俗写名篇
明代的《戒庵老人漫笔》曾经有这样的记载,一个名为赵风子的绿林好汉,被官府擒拿后,途经河南,在驿站墙壁上留下了一首七律:
魏国英雄今已休,一场心事付东流。
秦廷无剑诛高鹿,汉室何人问丙牛。
野鸟空啼千古恨,长江难洗百年羞。
西风吹散穷途客,一夜游魂返故丘。
此诗从颔联巧用了两个典故:“指鹿为马”和“丙吉问牛”。
“指鹿为马”说的是,秦二世时,赵高做了丞相,在朝廷上“指鹿为马”、颠倒黑白。
“丙吉问牛”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西汉宣帝时期,丞相丙吉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他经常外出考察民情,看到牛在吃力地拉车。他却停下叫人去询问,下属说他只重畜不重人,他解释说牛影响农事,直接影响到了国计民生。
推测起来,“穷途客”赵风子应该也是一位熟读诗书的文人,可能因为世道险恶被逼得走投无路,才落草成了“梁山好汉”、拦路抢劫。无奈被官府缉拿,送上了断头台。
此诗暗含了“穷途客”赵风子的愤懑与无奈,表达了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愤慨。
西风吹散穷途客,一夜游魂返故丘。草根诗人“穷途客”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题壁名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