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甘肃张掖乌江大米,历史上曾作为贡米
TUhjnbcbe - 2024/10/11 18:11:00

在甘肃有句形容城市的常用语:金张掖、银武威、秀天水。“甘肃”其实是古代甘州张掖和肃州酒泉的合称,更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当江南”的美称,在河西走廊腹地,扼守陆上丝绸之路要道,境内有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过,使张掖绿洲的水量相当充沛,加上较长的日照时间,使得大米、芦苇等都可在此地生长。古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遍地”之美景。

张掖风光

张掖的农业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黑河水的灌溉,由于张掖绿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饶,直到现在张掖还是为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之一,还是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这里种植的小麦、玉米、油菜、胡麻等农作物,使张掖成为甘肃少有的粮仓。然而你能想到吗?张掖其实最有名的是这里的“乌江大米”,乌江是张掖市区北面不远的一个小地名,历史上这里层叫做“乌江堡”,因有座多年的“魁星楼”古堡,是两层结构,下方夯土为基,青砖围砌,上层木构四檐高挑,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四周悬挂名人题写的“鱼米之乡”“古阁重光”等匾额。

乌江大米

这里从唐代开始就有水稻种植的记载,尤其是有一种中间细两头粗类似于“鞋拔子”的大米,煮熟后满屋飘香,米粒之间不粘连,即使没有下菜,光是一碗白米饭就唇齿留香,传统种植的品种有白、黑芒稻,而这两种水稻种植还讲究“五老”:老时间、老地块、老品种、老把式、老方法。为了保证乌江大米的口感,当地稻农真的是不惜成本,在头年稻米收割之后,稻农就从甘州南山荒滩上,采集一种叫“黄茅头”的绿肥植物,用车载驴驼运到田里,立冬前深翻埋土发酵沤制,来年即为优质底肥,能培肥地力。至七月入暑水稻拔节期,农民又将一种叫苦豆的植物割来抛洒入稻田,用脚踩入稻根旁,作为绿肥供稻吸收,这种以草养稻、绿色种植的原始的方法,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绿色有机无污染健康食品。由于张掖乌江堡一带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加上黑河冰川雪水的灌溉滋养,乌江大米的硒含量高出其他大米很多,历史上还进贡朝廷,因此乌江大米又有“贡米”之称。

张掖水稻种植

“乌江稻浪”曾是甘州八景之一,从唐时期的“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到宋朝时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说:“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阖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出陇右。”再到明代甘州行太仆寺卿郭绅《观刈稻》诗云:“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始勤东作同千耦,终庆西成满万箱。怪得田家频鼓腹,年丰又遇世平康。”这都说明了“金张掖”的水稻种植的景象。然而到了近代,张掖的水稻种植却出现了面积减少的情况,尤其是乌江贡米的老品种几乎绝迹,这是因为老品种种植费事而且单产量很低,而且乌江镇作为玉米育种基地,将大片的水稻田用作了育种试验田。最近几年,农业科技工作者才将白、黑芒稻种子在老农家找到少许培育,才使其没有绝种。

乌江大米:中华老字号

张掖近年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旅游业,不仅是乌江大米,而且依托黑河水发展起来的金鳟鱼产业,由于是在无污染的低温下养殖的冷水鱼,肉质鲜美,构成了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乌江贡米的抢救性培育,也使“金张掖”这块牌子更加闪亮。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肃张掖乌江大米,历史上曾作为贡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