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河子西遍地药香。有一种药草玉立在草桥沟东岸,细叶翩飞,香气撩人,是娘和乡亲们眼中不折不扣的“菩萨草”。
她就是艾草。菊科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艾蓬、香艾、灸草、医草、黄草、艾蒿等。艾草可不是一般的草,从几千年前开始,艾草就用她独有的神性护佑着我们这个民族。诗经时代她的身影就出现在一首爱情诗里: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相思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地步,得有多么痴情呵!诗经《小雅·鹿鸣》中还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之句,有人说这里的“苹”就是艾草。
艾草是草中的淑女,心思缜密,不慕浮华,长足了个一米半左右。她密长的叶子正面绿色,背面是细细的绒毛,呈温润的白绿色。叶片似菊,一个茎节会轮生一层叶子,层层攀升。一片叶子长出主尖,其余整齐的两两相对,饱含着神灵般的叶绿素。据考证,地球上的植物,叶片最为均匀的是艾草。艾草喜欢群居,在河子西沟堐上,在黄河滩区里,甚至在我房前的绿化带里,都能见到或三五成群或葱郁连片的艾草,令人心生暖意。
进入五月,成熟的艾草就像十八岁的少女曼立在河子西,每片叶子都透着纯净舒朗。她要挑一个一生中最隆重、最辉煌的日子,好好展示一下。这个日子定在了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这天她又听到娘在唱那首传唱了几千年的歌谣: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草,挂香囊。
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蘸白糖。
此时的艾草,经过春风拂面,经过细雨淋枝,鲜香无比。割下来的新鲜艾草,一股特殊的香味源源不断地挥发出来。这种菩萨心肠的植物即将带给民间连绵不断的善意。
中医之道,艾草占了半边天。艾叶被誉为“长寿草”、“医家之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附方中收载的用艾叶治病的单、验方就有五十多个。艾叶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平喘、安胎、抗过敏等功效。《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典中都有用艾的处方,我国民间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
艾,爱也;艾草,爱草也。世上的植物林林总总,唯独她用这个艾字,想必当初命名时,祖先已充分体悟到了这是一种仁爱惠民之草。
“艾”字,上草下乂,“乂”是收割、去除之意,指这种草是一种祛除灾病的草。没有哪种草像艾草一样,与老百姓有着这么多奇妙的纠缠。我们对他的感情之深、认识之久、使用之广,没有哪个国家可比。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药用植物都像艾草这样独步群芳,是天生善挡民间五毒、常祈苍生六福的神性,是农人和医家在千百年实践中的共同追奉,使艾草一步步走上了神坛。
艾的香气来自于艾草所含的芳香油,而又以农历的五月间长势最旺,含油最多,杀毒驱虫能力也最强,老百姓青睐艾草,古诗里说:“端阳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艳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
爱的枝叶编成的艾条,升腾起一缕缕幽香而神秘的白烟,已经缭绕熏腾了几千年。——最古老的发明之一是针灸,针灸之前的时代叫针砭,即用石针扎皮肉治病。后来人们发现,针刺加灸烤,更能穷究病理,对症下药。灸用啥好呢?万里挑一,就发现了艾,因为香气持久,而且燃烧缓慢。编制艾条时,要选用枝叶茂盛而花未开时收割下的品相好的艾草,阴干,研捣柔软,揉成棉花样的艾绒。当然是陈艾最好。采摘后储存三年的艾叶,即孟子论述仁政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时说的“今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这样的艾,火力温和,熏烫穴位,热气随经脉游走,走进血液,走进骨髓,抵达病灶。就像《本草纲目》中说的“以之炙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让芳香的药力慢慢渗透肌体,针灸合一,除陈疾祛病根,充分显示出了中医特有的功效。
在我们民族的传承中,艾草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当她与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维系起来,已蕴含着祛除邪恶、健康吉祥的精神祈祷。
端午又称端阳,但我从小老是听娘和乡亲们说成“五月丹阳”,好长时间也没人纠正我。我感觉丹阳这名字更有神韵。孩童时代,我深深能感觉到繁苦的日子里,娘对这个节日异乎寻常的重视,有种精神的东西隐藏在里面。这天除了能吃到用艾叶煮的一个鸡蛋,娘还要给我们手腕上戴上一根五彩的丝线,就叫“五丝”。汉代《风俗通义》记载:“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这根五丝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为了套住我们,祈求长命,驱病消灾吧。五丝一旦栓上,大人就不允许随意地扯下来,要戴到自然脱落为止。
对于调皮顽劣的男孩子来说,这根五色的丝线,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原始的审美教育,盯住她看时,得到片刻的安宁和遐想。
看似柔弱清香的“艾”,是乡村的医女。老百姓盼着艾草的苦香味驱除各种灾疾,而艾草神一般的疗效又正配合了这种企盼。
天越来越暖和,我的身上起了一层小疙瘩。娘用晒干的艾蒿熬水,给我全身擦过,边洗边念叨:
艾叶香,艾叶苦
驱痛驱寒在端午
蒲子青,蒲子尖
防灾防邪在今天……
我感觉一双神的手拂过我的全身,慢慢睡着了。一觉醒来,痒痛全消了。
过了这一天,天越来越热。夏天来了。
我们的基因里,就有许多“艾”的因子。传说“插艾”的习俗与黄巢有关。唐末黄巢起义,到了一地,见躲避兵乱的人群中一妇人,怀里抱着一个大孩子,手里拉着一个哇哇大哭的小孩子踉踉跄跄地跑,黄巢很纳闷,拦住老妇人问:你这人咋这么狠心,小的哭成这样,你咋不心疼呢?为何不抱着小的拉着大的呢?再说,那样还跑得快一些。老妇人说,小的孩子是我自己的,大的是我邻居的,他的爹娘都已死于兵乱,我说啥也不能再让这没爹没娘的孩子遭受祸殃了。黄巢听了深受感动,说你爱邻居的孩子,我也爱天下百姓。你回家去吧。然后指了指路边的艾草说,你告诉乡亲们,凡门上插着艾草的,都不杀。于是众人门上皆插艾,以躲兵灾。从此五月端阳门上插艾的习俗就传了下来。
其实“端阳挂艾旗,驱灾纳福气”的习俗,唐前就有了。吴越一带春秋时期就有端午插艾以纪念伍子胥的传说了。
端午不光插艾,也有的地方插挂菖蒲来避邪。还有的地方,蒲与艾被用作了男女恋爱信物,蒲男艾女,风味相投,一同散香,一同风干。此时的艾草,已成为一捆散着香气的真爱之草啊。
嫩绿的艾叶自然还是可以吃的。泡茶,煲粥,做汤,蒸糕,煮鸡蛋,做菜食,包馄饨等,都有一股浓浓的五月香。
我常常庆幸,世间竟然有这样的医草。而且我的河子西就曾经艾香遍地,娘年年端午都要用艾水给我洗澡,把我苦难的童年濯洗得青枝绿叶。“游魂无迹任西东,装点柴门沐艾风。”艾风,艾旗,这些诗意飘荡的名字,让一位少年每到五月便心旌摇动。
可食,可药,可效。这样的善草,叫人如何不“艾”她?细叶碎花,不蔓不枝,无娇媚逢迎之色;不分贵贱,万草同心,立阳光伟俊之群;香气缭绕,直达精髓,存守正专一之气。这样举世无双的“三德之草”,叫人如何不想她?
早些年,娘从坡里回家轻易不空手。今天一把草,明天一把菜。一把把的艾草晾干,上墙,来年驱蚊治病。那些蕴含着大爱的野草,散着幽幽的香气,散满了我的小手,散满了院子,散满了黄河口这个小村庄,把个端午浸染得艾香四溢。
而现在,娘已离开这个尘世十多年,我的小村也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荡然无存,一间不剩。唯有河边苦艾草,端午还发旧时香。
如今的端午,我们还在久等的门楣上熏插香蒲艾草吗?还给小姑娘戴上香袋给小小子系上“五丝”吗?还去翻诵一下《离骚》,说叨一下屈原吗?我们还一边笨笨地剥着粽子一边回忆起娘亲吗?我还能见到那艾草缭绕的小村庄吗?
这个端午,我又回到了河子西,望着业已沉沦的故乡,看着艾草那片日渐萎缩的栖息地,我又想起了钟爱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那些艾草般的诗句。愿我娘和我的小村在天国也能纵享世间没有的景色,香烟缭绕,艾味悠长。我想尽快把那些苦味浓郁的诗句也种在河子西,好让她们在下一个端午节,长得葳蕤生姿,艾风阵阵。
年端午节
作者简介:郭立泉,性别男。属相马,民族汉。桑梓地,利津县。到垦利,找碗饭。信马列,热宣传。遇友喜,沾酒欢。棋胡下,书乱翻。好涂鸦,不正干。种点字,享天年。
作者/来源:东营微文化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