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作为高海拔区域的特色作物,是酿酒的重要原料,同时也是传统的食粮,其耐寒能力强,深受广大老百姓的青睐。目前大家对青稞的需求日益俱增,所以它的市场前景被看好,但为了保证青稞丰产,种植青稞必须要掌握其种植技巧,而合理轮作与间套种,实行良好的土壤耕作才是重点。
合理轮作和间套种
优良的轮作,是提高轮作中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种植技术措施。运用合理轮作和间套种来提高复种指数,是夺取粮食大幅度增产的一个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农民兄弟对青稞的轮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合理轮作在以青稞为主的一年一熟地区,已形成了青稞与豆类、薯类等轮换的初期轮作制。正确选择前茬,合理搭配作物品种,对于建立良好的轮作体系是很重要的。青稞的生育期短,根系弱,特别是前期发育阶段,具有快速吸取营养和严格要求有肥沃土壤的这些生物学特性,所以必须将青稞的播种安排在前茬收获后、土壤里还含有充足的营养以及松软细密的团粒结构和无严重杂草的轮作方式中去。这不仅取决于前茬作物的种类,而且取决于前茬作物的施肥程度和中耕除草等情况。
根据试验和调查,在一年一熟地区,青稞的前茬作物排名顺序:第一是蔬菜,第二是薯类;第三是豆类;第四是休闲。甘孜州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地区,青稞的前作为玉米、春荞、豆类、薯类或其他冬作物。
肥料的重要性如果要用青稞本身或小麦、黑麦、燕麦等作青稞的前茬作物,就必须对前作物施用大量肥料。而从不同前作的土壤养分含量与青稞产量的关系中可以看出,蔬菜和马铃薯在土壤里留下的氮肥较多,磷钾肥较少。其原因在于蔬菜地一般都是氮肥集中施用地;马铃薯地虽不像蔬菜地那样大量施用氮肥,但由于马铃薯吸取磷钾肥较多,而吸取氮肥量较少,所以马铃薯地形成氨肥较多。
种过蔬菜特别是种过马铃薯的地,土壤比较松软,这对青稞的生长有好处。以青稞本身为前茬作物(即青稞连作)的,土壤中留下的氮肥特别少;以小麦为前茬作物的,土壤中留下的氮、磷、钾都少。青稞种在前茬作物为施用过磷肥的豌豆之后,能获得显著增产。据试验,每亩豌豆如施用7斤过磷酸钙颗粒肥作种肥,不但当年豌豆增产19.5%,而且由于以磷增氮的效果,使土壤含氮量增加一倍,因此给后作青稞增产打下了基础。
杂草的危害性不同前作在杂草野燕麦的危害程度上也有很大差异。根据调查,作为马铃薯的,每亩有野燕麦0.2-4.4万株;前作为豌豆的,每亩有野燕麦1.6-4.0万株,前作为休闲的,每亩有野燕麦0.13万株;前作为青稞的,每亩有野燕麦13.6万株。所以从消灭杂草的角度来看,青稞的前作仍以马铃薯、豌豆或休闲地较好。
前作选择的重要性青稞以小麦或青稞本身为前作,不但土壤中养分枯竭,而且还容易得根腐病,即使增施肥科,增产效果也不显著。据了解,前作选择主要是马铃薯和豌豆的土地上进行播种青稞,获得了平均亩产.6斤的产量,其中前作马铃薯的亩产.4斤,前作豌豆的亩产斤,前作麦类的亩产斤。
在小麦和青稞二者相互轮作关系上,一般以青稞作小麦的前作较好,以小麦作青稞的前作最差。目前在大面积推广肥麦的情况下,尤将青稞安排在豆、薯类或油菜之后,肥麦又宜安排在青稞之后。青稞平均亩产都在斤以上。在前作施用过大量有机肥料而且根腐病不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安排青稞与青稞连作或在小麦之后种青稞。
间套种重要性由于青稞是一种早熟作物,它在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实行间套种以增加粮食产量是很有前途的。在一年一熟地区,为了增加复种面积,防除杂草,防止春、伏旱,试行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耕作制度,即早春种早熟豌豆,豌豆收后再复播青稞;或种冬青稞或早播青稞,青稞收后再种一季豌豆、元根、饲料或绿肥作物;或带状播种春青稞,套种胡豆、豌豆或洋芋。
在部分地区试行以春青稞或冬青稞套种春玉米、马铃薯或蚕豆,在青稞收后再种一季晚秋作物,如秋荞等,以夺取一年三熟,也初步成功。
良好的土壤耕作
土壤耕作的作用,在于疏松土壤,促进土层熟化,保墒防旱,消灭杂草。由于青稞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对土壤的严格要求,种植青稞的土地,必须深耕、整细,保持一定的湿润和良好的团粒结构。一般应实行秋早耕,深耕或浅、深耕交替进行,春浅耕、浅耙。
深耕深耕是增产的基础。深耕可以促进深层土壤熟化,增加土温,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土壤养分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据试验,深耕25-30厘米深度的,比只耕15-20厘米深度的土壤所种植的青稞根系分布深度的幅度、植株、分蘖、穗粒数等都有增加,亩产增加48.9%。
高原地区气温较低。据青海调查,六、七月份地表与20厘米深处温度相差1.7-2.8℃,20厘米以下更低,微生物的活动能力弱,活动时间短,土壤养分分解困难。
加深耕作层以增加土温,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养分分解,有利于青稞的生长。深耕宜在秋季进行,不宜一次耕得太深,采取逐年加深耕作层的办法,这样可使耕翻的深层土壤容易熟化。秋季深翻的心土,经过冬季后比未深翻的心土,每亩增加硝酸态氮15斤、可溶性钾7.5斤、钙60斤。
秋耕秋耕是青稞种植整地的一个重要环节。据调查,进行过秋耕的地块比未秋耕(只春耕一次播种)的青稞增产30%。秋耕除能起到疏松土壤、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促进土层熟化的作用外,更主要的作用是保墒防旱和消灭杂草。秋耕应及时早耕(一般要求在收割后15日以前完成第一次秋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土壤中在秋季积存下来的水分。
曾做过秋耕不同时期和深度的试验,在次年春播前测定土壤含水量结果:在收后15日和收后即日秋耕的土壤,无论深耕浅耕,其含水量都比较收后30日以后秋耕的高。秋季深耕和耕后耙地,可以抑制野燕麦种子的发芽和出苗。
据调查,用三铧犁秋深耕25厘米,能将大部分野燕麦种子翻入较深的土层,种子在土层中的垂直分布是10厘米以内的占47.8%,10-20厘米的占47.3%,20厘米以下的占4.9%。步犁秋深耕17厘米的,种子的垂直分布是10厘米以内的占78.2%,10-20厘米的占21.8%,20厘米以下的没有。由此可以看出,拖拉机牵引三铧犁秋深耕,能抑制半数以上的野燕麦种子出苗。结合深耕改土,有计划地早秋耕,耕后耙地,将更有利于抑制野燕麦种子的发芽、出苗。
早秋耕能诱使地里大量野燕麦种子发芽出苗,在冬季冻枯而死。在八月下旬秋耕的野燕麦种子发芽率为50.1%,比九月中旬秋耕的高52.5%。秋耕后继之以耙地,能进一步诱发更多的野燕麦种子发芽。
秋耕后耙地,除起到抑制野燕麦生长的作用外,也可以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从而使青稞增产。据调查,秋耕后耙地在次年春播时的土壤含水量,除台地的深层土壤有损失外,其余各种地势和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均较未耙地有所增加,青稞的出苗数、经济性状和产量均有显著提高。
秋耕二次,第一次浅耕灭茬,第二次深翻,仍可以收到消灭杂草和防旱保墒的效果。据大面积青稞高产经验证明,秋耕二次:第一次浅耕4-5寸,第二次深耕7-8寸,对于消灭杂草,保墒防旱,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提高青稞产量有重要意义。秋浅耕后20天再深耕一次,可以消灭杂草一半以上,消灭野燕麦90%,消灭藜灰菜70%。但对根蘖性杂草(如丝茅草及艾蒿草等)效果不大。在秋耕20厘米的基础上,春季浅耙对消灭杂草,特别是消灭藜灰菜的效果要比浅耕好些。
春耕春耕应在土壤解冻开始(即夜冻日消)时进行,这叫做“顶凌耕地”。秋季已进行过良好耕作的土地,春耕时只浅耕,深度根据土壤种类及水分状况而定,一般4-5寸在春旱频繁又无灌溉条件地区,秋季已进行良好耕作又施下了底肥的就不翻耕,只用圆盘耙浅耙,深3寸左右即可,以利保墒。
据试验,春季浅耙未翻耕地种的青稞,出苗早而整齐,亩产.1斤;春季翻耕种的青稞,出苗迟,且不整齐,亩产.8斤。经测定,春季不翻耕,只浅耙的土壤,含水量为9%,翻耕后又浅耙的土壤,含水量为8%。浅耙的比翻耕的含水量多1%,浅耙的含水量增加数为翻耕含水量的11%。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如秋季未进行良好耕作,到春耕时,可以适当深耕。对粘重土壤和板结土壤应进行早耕,在未完全解冻时即进行春耕,使冻结的土块受融化作用影响,易于粉碎,减轻碎土的困难。
春耕和春耙,都是播种前的整地技术,必须将土块整细耙平,否则严重影响出苗率和整齐度。一般除用圆盘耙、钉齿耙、旋耕器等碎土外,还必须用柳条耱将土表磨平。如仍有大土块未整细,必须用人工打碎。在犁地时造成的凹凸不平的犁沟或土埂,靠耙耱还不易整平的,也必须用人工挖松、整细、填平,作到地平土细才能播种。根据试验,在干旱的年份或地区,实行播种前或播种后镇压,对青稞出苗整齐和保墒防旱都有良好的作用。
总结:想要提高青稞的整体产量,掌握合理轮作与间套种技巧与实行良好的土壤耕作很重要。由于青稞生长的特殊性,要根据它的要求来决定何种方式进行。另外,合理轮作与间套种,在选择前茬作物也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产量。当然在此过程中土壤耕作方式也同样需要技巧,只有在种植前掌握其种植技巧,才能有助于提高青稞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