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佛王维的一首唐诗,包含了寒食、清明、上巳三个节日
枯木
《寒食城东即事》
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鞦韆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诗佛”王维(年-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王维是历史上状元中文化成就最高的,于唐代开元十九年(年)状元及第,精通诗、书、画、音乐等,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其诗、画被公认为“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我国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首《寒食城东即事》描写的盛唐时期春天男女出游的习俗盛况,包含寒食、清明、上巳三个节日。全诗清新灵动,一派欢乐景象,充分体现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在盛唐时期,人民生活安定,国力鼎盛,物产丰盈,边疆稳固,万国来朝,物华天宝,一派盛世景象,在此背景下,人们安居乐业,纵情欢乐,继承传统习俗,尽情享受春天的景色,这首诗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
寒食、清明、上巳是仲春时节的三个相近的传统习俗节日。寒食节是祭祖扫墓的最隆重忌日,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贤士介子推而设立的,到了唐代已经是全国性的祭扫习俗,在寒食期间禁火寒食,祭祖扫墓。日期为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
清明原本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源自“清明风”,《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春分昼夜时间相等,春分后第十五日为清明,因此清明节一般在寒食节后一二日。清明为郊外踏青最佳时节,又因为和寒食相近,因此古代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休假,《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记载盛唐时期开元二十四年(年)皇帝诏令“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源自上古人们在春天河边祭祀沐浴,祛除邪晦的习俗,称为“祓禊”,日期为三月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魏晋时期定为“三月三”。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就是记载魏晋时期文人雅士上巳修禊的活动,“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上巳节这一天,人们郊外游玩,在水边用兰草沐浴,祭祀宴饮等活动习俗。
这首诗题目《寒食城东即事》,“即事”即以眼前景物为题材所做的诗,常用作诗词题目。寒食城东即事,就是指在寒食节在长安城东郊所看到的景物而作的诗。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演漾”指水波荡漾的样子;“绿蒲”指绿色的水滨;“白芷”水边生长开白色花的香草,古代以其叶为香料。首联写景,在东郊野外,一到清澈的溪流穿林而过,两旁桃花李花盛开,分外娇艳,溪水荡漾,碧绿透澈,滋润着水边的白芷香草。“穿”和“涵”对应,一出一含,画面深邃静谧,优美景象跃然纸上。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颔联同样写景,在溪流边坐落着稀疏的几户人家,桃李花飘落,部分洒落在向东流去的溪水中。这句动静结合,桃李掩映着几户人家,静美,落英缤纷,部分洒落在溪流里,随波荡漾,动态十足,“半落”描写细腻,动静结合,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蹴鞠屡过飞鸟上,鞦韆竞出垂杨里。”,“蹴鞠”是源自战国时期的娱乐性踢球游戏,唐宋时期达到鼎盛。“鞦韆”即秋千,也是古代传统民间娱乐活动。蹴鞠和秋千是唐代郊游踏青游玩最常见的娱乐活动,多有诗词描写,比如杜甫《清明》:“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颈联描写动景,青年男女相互玩乐,蹴鞠把球踢得很高,竟然超过飞鸟,秋千挂在杨柳之间,在垂柳枝叶之中,不时荡悠出来。颔联主要描写动态,给人丰富的想象,青年男女欢乐游玩,荡秋千、踢皮球,莺歌燕语,笑语盈盈,气氛热烈。一个“过”和“出”紧抓把两种游戏的特点,观察细腻,描绘生动。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分日”指逐日。此句大意为:少男少女在春天整天游玩,完全不用在乎什么清明、上巳或者寒食节气。尾联为抒情,表达了对年轻人的羡慕,完全不用考虑什么节日,只是尽情游玩,尽情欢乐,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一年之中的春天,人生中的少年,都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呀。
《寒食城东即事》用欢快的笔调,描述春天的优美景象,桃红柳绿,溪水荡漾,静谧闲适;青年男女无忧无虑,朝气蓬勃,尽情享乐,令人钦羡。诗作动静结合,趣味十足,展现了一幅春天的郊外田园风光,气氛热烈,画面韵动,体现了诗人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力,也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确实是值得品味的一首讴歌春天的优美诗词。
/4/6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