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经过近1个月台风海啸般的舆情风潮,棉花产业在新疆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广为人知,但地力衰退、土壤板结等问题正在威胁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由于轮种其它作物等方法不符合棉花业者利益而难以大面积实施,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可取途径是猪棉并举,猪粪发酵处理后还田,改良土壤。同时,中国国内养猪业产能转移正蓄势待发,如能抓住这个机遇,粗略计算结果显示,单凭新疆本地生产的主要饲料原料,新疆猪肉产量就可以比年提高6.2倍,养猪业直接产值就可以超越棉花产业,相当于年新疆GDP的近7%,为新疆创建一个新兴支柱产业。目前,新疆各地正在积极招揽现代集约化养猪项目,多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今明两年新疆养猪业产量就有望出现显著增长。应当将“猪棉并举”提升到新疆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为养猪业发展创建良好营商环境,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一、地力衰退、土壤板结威胁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前景
棉花产业在新疆农业和整个地方经济中地位显赫。年,新疆农作物播种面积.00万公顷,其中棉花播种面积.05万公顷,占41%强,高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万公顷),大大高于果园(93.54万公顷)、蔬菜(27.48万公顷)、油料(21.86万公顷)播种面积。根据新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19万公顷,仍然明显高于粮食(.02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7.72万公顷)。但由于连续多年种植棉花、大量使用化肥,地力衰退、土壤板结等问题正在威胁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由于气候干燥缺水等原因,新疆大面积机械化作业生产的主力耕地缺少蚯蚓翻松土壤,进一步恶化了这一问题。
蚯蚓只能在湿度较高的土壤中才能生存繁衍,新疆自然形成的绿洲、草场土地湿度天然较高,蚯蚓能够自然生存繁衍,少数民族农牧民多数聚居于这些地方。由于沿袭小农生产方式等原因,这些耕地单产较低,不是新疆棉花、粮食生产的主力耕地。数十年来,兵团和内地农牧业投资者从一开始就秉承不与当地少数民族农牧民争地的原则,通过改造戈壁荒漠,形成了现在新疆大面积机械化作业生产的主力耕地,棉花、粮食、果品、西红柿、油料等商品化农产品主要产自这些开荒改造而来的耕地。
但这些开荒改造而来的主力耕地原本相当干旱,在戈壁滩、砂砾地平整土地造田时,通常要用推土机将表层石块砂砾推掉1米方能见到砂土。造田耕作后,现在通行的节水滴灌方式固然大大节省了水资源,但导致只有用水量大的菜地之类才有蚯蚓,基本依靠滴灌的粮食、棉花大田土壤水分难以保证,不利于蚯蚓繁衍。结果,同样程度的土壤板结对新疆主力棉田生产损害比对内地耕地的损害更为严重,不少种粮大田也是如此,支柱农产品主力耕地单产下降的潜在风险日益积累。
在微观层次,根据从基层了解的情况来看,兵团不少连续种植的棉田单产已比10余年前明显下降,新疆棉田平均单产上升相当部分来自新开辟棉田。
在宏观层次,从总体统计数据来看,70年来新疆棉田平均单产一直在上升,年以来,新疆棉田平均单产连续3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年间就从公斤/公顷提升至公斤/公顷。但年新疆棉花单产从上年的公斤/公顷下降至公斤/公顷,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尽管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比上年下降1.5%而增产3.2%,单产上升至公斤,但这样的反弹是通过种种措施和抗疫期间的超强动员而实现的,未必能够长期延续。
二、“猪棉并举”是改良新疆棉田土壤的最可取途径
新疆棉田大面积地力衰退,土壤板结,计将安出?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可取途径是猪棉并举,养猪场粪肥经发酵处理后大量还田,增强地力,改良土壤,增加收益。只要增加有机质,减少使用化肥,连续数年,即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解决土壤板结问题。
与牛羊马禽粪便相比,猪粪有机质和含氮量等指标略低于禽粪、羊粪,但含腐植质最高,保肥力最强,且质地较细,成分较复杂,容易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可为作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如能混合少量马粪施用,以接种纤维素分解菌,补充猪粪纤维素分解菌较少的缺点,还能进一步大大提升肥效。综合考虑,猪粪是最佳有机粪肥。
同时,作为有机粪肥,猪粪的两大特点优于牛羊粪:猪粪产量比牛羊粪更稳定、量大,猪的生长周期/产粪量变动周期与粮食、棉花生产周期同步性较好。
单就肉类生产而言,猪肉生产料肉比低于牛羊,亦即用生产同样多的肉类,养猪耗费饲料低于牛羊。整理近年农业、饲料等专业部分学术论文提供的实验数据,畜牧养殖业料肉比可达以下水平:
肉猪,2.18—2.63︰1;
肉牛,3.6—4.8︰1;
肉羊,6.18—6.96︰1。
这样,肉食生产和提供有机肥改善地力两项相加,养猪业综合效益优于养殖牛羊,其集约化养殖模式也最为成熟。
在理论上,要缓解、消除棉田地力衰退、土壤板结问题,还有一条途径是轮种其它作物;但在新疆,种植其它作物收益比棉花低很多,因此,无论是兵团职工,还是地方农民,或棉田投资者,均无兴趣采取两圃制轮种其它作物。在新疆气候下,棉田3月底、4月初种植,10月底11月初结束采摘,棉田种收之外的时间基本上全部是冬季,来不及再种一季饲草或青贮玉米之类饲料粮。
从全国耕地土壤改良总体布局的角度来看,将一部分养猪业产能转移到新疆等西北边疆地区也是合理的。因为与西北边疆地区相比,东部、中部、西南等养猪大省气候温暖湿润许多,养猪业产能部分转移虽然带走了部分还田有机肥,但可通过种植绿肥等途径补齐。而且,这些地区的蚯蚓也能发挥翻松土壤的功用,这是新疆等西北干旱地区所不具备的。
三、国内养猪业产能转移蕴藏重大发展机遇
从全国养猪业优化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国内养猪业产能转移正蓄势待发,东北、新疆、四川藏区等拥有较多饲料原料、地广人稀的边缘地区如能积极主动抓住这一波产业转移的机遇,可望为本地区创建新兴增长极。
目前,我国猪肉生产高度集中于内地省份。我整理计算了年各省市自治区猪肉产量数据(如表1所示),发现,四川、湖南、河南3个年产量万吨以上的大省合计产量就达到了.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1/4(24.59%);产量百万吨以上省份中不乏江苏、山东这样全国名列前茅的经济大省,头号经济大省广东猪肉产量也达到了.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21%,排名全国第八。相比之下,地广人稀的西北省区猪肉产量不高,即使西北头号猪肉生产大省陕西,产量也不过80.9万吨,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90%。就连土地面积72万多平方公里的青海省,其猪肉产量也显著少于上海、天津这样的直辖市。
而且,在近年猪肉价格暴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力求保障猪肉供给的背景下,我国养猪业生产有进一步向经济相对发达省份、乃至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
养猪业高度集中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内地省份,乃至经济中心城市,这样的猪肉生产布局,固然有其历史与现实原因,但与我国经济产业、环保发展趋势存在内在冲突。
昔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养猪业高度集中于人口稠密的内地省份,自有其经济合理性。因为当时养猪是内地农户的重要收入项目,产品可就近供应消费者主体,猪粪可成为农田优良肥料。时至今日,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已经10年以上,城镇人口占比已经超越50%,且东部、中部、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比例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分散养猪收入对内地人口稠密地区农户吸引力已经明显降低,并将继续下降。即使开展现代化集约化养猪,其用地成本、环保成本也越来越高,与其它产业竞争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劣势趋向凸显。因此,经济社会发展将推动养猪业向人口密度低、地域广阔的地区转移,与当地低廉得多的土地、环保等项成本结合,以取得较强竞争力,并向当地劳动者提供在当地较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
在历史上,中国国内粮食净输出地转移、棉花产业向新疆集中,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样的内在机制驱动的。唐宋时期,江南长三角地区逐步成为向北方京城供应漕粮的主产地,俗称“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朝,随着江南棉花、桑蚕等经济作物和手工制造业、城镇化发展,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广成为向江南供应粮米和转口漕运的骨干粮食净输出地,俗语转为“湖广熟,天下足”。年代中期起,随着工业化和北方农田水利建设进展,延续近千年的“南粮北运”格局逐步转化为“北粮南运”。进入21世纪以来,进一步发展成为“东北养活中国”。原本高度集中于内地省份的棉花生产大规模向新疆转移,主要动力也是如此。
基于同样的原理,有理由相信,客观经济规律将推动中国养猪业相当一部分产能从内地省份向东北、新疆、四川藏区等拥有较多饲料原料、地广人稀的边缘地区转移,这些地区养猪业有较大发展前景。中央及当地政府如能因势利导,养猪业可望成为这些地区的新兴增长极。
四、养猪业有潜力成为新疆新兴支柱产业
如前文所述,年新疆猪肉产量37.6万吨,仅占全国产量的0.88%,与建国初棉产量占全国比重相当,“猪棉并举”的基本目的也是实现作为新疆支柱产业的棉花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然而,与内地相比,新疆发展规模化养猪业具有疾病风险相对较小、饲料丰富、饲料和土地等项养殖成本较低等多项优势,还可以利用中亚邻国丰富的饲料粮、油籽粕、牧草等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在内地养猪业环保等项成本日益上涨、国内养猪业产能转移蓄势待发、内地与新疆之间交通运输通道大大改善的环境下,新疆养猪业的巨大潜在比较优势正日益凸显,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复制吸引全国棉花种植业向新疆转移的成功。我粗略计算,仅用新疆本地生产的饲料原料,新疆养猪业直接产值就可以超越棉花产业,相当于年新疆GDP的近7%。相比之下,多年以来的事实证明,新疆牛羊肉相对疆外产品欠缺比较优势。
在实践中,毗邻新疆的哈萨克斯坦年对亚美尼亚猪肉产品出口量就有39.2万吨,超过同年新疆猪肉总产量;年末又与中国就进口其猪肉、猪饲料正式签署协议,哈方期望的对华猪肉出口量第一阶段目标是每年10万吨以上。
尽管目前产量在全国占比甚低,但新疆养猪业已经打下了相当的基础。建国以来,新疆当地先后培育出了新疆白猪、新疆黑猪、伊犁白猪、新疆瘦肉型白猪、新疆瘦肉型黑猪等良种。—年间,依靠养殖成本和品质优势,新疆实现了从生猪调入省转为生猪调出省的转变,年调出生猪20万头、猪肉多吨。—年间,新疆养猪业优势产区基本上消灭了散养,全面实现了现代集约化养殖。天康原种猪场建设,结束了新疆养猪业必须依靠北京育种中心引进种猪的历史。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新疆初步形成了以昌吉东部至哈密北部、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塔额盆地、焉耆盆地、库尔勒、阿克苏、喀什为主的生猪产业带。
按收成与单产水平一般的年产量计算,不考虑同样可用作饲料的小麦、薯类、豆类、稻谷等粮食作物和主要用作牛羊饲料的棉壳,单就玉米、甜菜粕、油籽粕、棉籽粕4项而言,新疆饲料原料年产量合计为.81万吨,从严将新疆养猪业料肉比按5︰1计算(参见前文),可产出猪肉.16万吨,相当于年新疆猪肉产量的7.2倍。如能充分利用中亚邻国廉价饲料粮、油籽粕等资源,产量还可大大增多。
年新疆棉花产量.2万吨,按当年元/吨的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计算,直接产值亿元(四舍五入)。年10月、11月,全国农产品集贸市场猪肉价格分别为47.9元/公斤、45.7元/公斤,年1月为52.7元/公斤;按猪肉价格40元/公斤计算,如上文所述,新疆本地饲料原料可年产猪肉.16万吨,年产值可达亿元(四舍五入),比年新疆棉花产业直接产值高17%,,相当于年新疆GDP(.1亿元)的8.0%。
扣除年新疆猪肉产量37.6万吨,由此增产的猪肉为.56万吨,如上计算,增加的年产值为亿元(四舍五入),也超过了年新疆棉花产业直接产值,相当于年新疆GDP(.1亿元)的6.9%。
目前,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85%。年全国猪肉产量.3万吨,新疆猪肉产量如能从37.6万吨提升至.53万吨、占全国10%,如上计算,其直接产值就可达亿元,比年新疆棉花直接产值高83%,相当于年新疆GDP(.1亿元)的1/8。扣除年新疆猪肉产量37.6万吨后,由此直接扩大的产业规模为亿元,相当于年新疆GDP(.1亿元)的11.4%。
同时,养猪业发展、猪肉消费增长有助于切实提高新疆居民生活水平。猪料肉比低,将饲料转化为肉的效率大大高于牛羊,猪肉相对于牛羊肉拥有先天的成本优势;在当地市场猪肉供给不够充裕、消费者只能被动选择价格高得多的牛羊肉的情况下,要保证营养水平,居民必须支付更高成本,可用于其它消费的购买力相应下降,损害生活水平。因此,发展养猪业对提高新疆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如果新疆本地猪肉生产达到足够增幅且质量有保障,新疆本地市场猪肉价格相对于牛羊肉的优势会显著扩大,消费者消费选择空间扩大、家庭收支安排改善的效果还会进一步增强。
五、为新疆养猪业发展创建良好营商环境
受疫情干扰,年全年新疆猪牛羊禽肉产量.66万吨,比上年下降1.8%。其中,猪肉产量37.51万吨,下降0.3%;羊肉产量56.98万吨,下降5.5%;牛肉产量43.99万吨,下降1.2%(新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猪肉生产表现出了相对较好的抗跌性。在近年的“养猪热”吸引下,从兵团到地方,新疆不少地方看到了养猪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都开始努力招揽养猪业项目,寻求将自身发展养猪业的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产业,一批养猪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也相继赴疆考察和投资。
如兵团一师四团目前有天康生物、中欧农业、中矿公司三家投资养猪场意向,三家意向投资规模合计万头;兵团五师双河市计划养猪万头;尉犁县委县政府计划建成万头养猪产业,数十万头的养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年内可全面建成投入运营……
为推动新疆各地提出的上述意向、计划落地成为现实,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全国市场的客观需求出发,应当将“猪棉并举”提升到新疆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各方面努力为新疆养猪业发展创建良好营商环境,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编辑陈莉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