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青蒿素中医
TUhjnbcbe - 2024/9/14 1:25:00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http://www.xuexily.com/

原标题: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青蒿素——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留影。
  新华社发

20世纪50年代,屠呦呦(左二)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做研究。
  资料照片

人物小传

屠呦呦:年12月生,浙江省宁波市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50多年来,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让青蒿举世闻名;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年,荣获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荣获“共和国勋章”。

年12月30日,是屠呦呦90岁生日。她收到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屠呦呦研究员工作室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揭牌。她毕生只致力于一件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发,如今依然潜心于此……

“我学了医,不仅可以远离病痛,还能救治更多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注定她与青蒿一生结缘。

年12月,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诗经,男楚辞”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取名习惯,屠呦呦父亲从《诗经·小雅》中撷取“呦呦”二字。父亲又对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他未曾料到,这株“小草”,改变了她的命运。

屠呦呦的求学之路曾被一次疾病中断。16岁时,她不幸染上肺结核,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才康复。这次经历,让她对医药学产生了兴趣。“我学了医,不仅可以远离病痛,还能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从此,屠呦呦决定向医而行……

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选择了冷门专业——生药学。多年以后,屠呦呦说,这是她最明智的选择。

年大学毕业后,屠呦呦被分配至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参加工作4年后,屠呦呦成为原卫生部组织的“中医研究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第三期”学员,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发现青蒿素的灵感也由此孕育。

培训之余,她常到药材公司去,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和炮制技术。药材真伪、质量鉴别、炮制方法等,她都认真学、跟着做。这些平日的积累,为她日后从事抗疟项目打下了扎实基础。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年7月,医院住进了一批特殊的“病人”,包括屠呦呦在内的科研人员,要当“小白鼠”试药。屠呦呦毫不犹豫地说,“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这段故事,还要从“”项目说起。

年1月,39岁的屠呦呦突然接到紧急任务: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与全国60家科研单位、余名科研人员一起,研发抗疟新药。项目就以年5月23日开会日期命名,遂为“”项目。

最初阶段,研究院安排屠呦呦一个人工作。她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收集整理了多个方药,并以此为基础编撰了包含种药物的《疟疾单秘验方集》,送交“”办公室。经过两年时间,她的团队逐渐壮大,历经数百次失败,屠呦呦的目光锁定中药青蒿:她们发现青蒿对小鼠疟疾的抑制率曾达到68%,但效果不稳定……

说起研究的艰辛,屠呦呦老伴李廷钊记忆犹新:为了寻找效果不稳定的原因,屠呦呦再次重温古代医书。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几句话引起她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其一是青蒿有品种问题。中药有很多品种,青蒿到底是蒿属中的哪一种?其二,青蒿的药用部分,《肘后备急方》提到的绞汁到底绞的是哪部分?其三,青蒿采收季节对药效有什么影响?其四,最有效的提取方法是什么?”屠呦呦说。

屠呦呦反复考虑这些问题,最终选取了低沸点的乙醚提取。经历多次失败后,终于在年10月4日,编号号的乙醚中性提取样品,对鼠疟和猴疟的抑制率都达到了%。

尽管有了乙醚中性提取物,但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却发现疑似的副作用。只有确证安全后才能用于临床。疟疾有季节性,一旦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期,就要再等一年。于是,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也带动同事参与。

“虽然发现青蒿素快半个世纪了,但其深层机制还需要继续研究”

然而,青蒿素的首次临床观察出师不利。

年9月,在海南的第一次青蒿素片剂临床观察中,首批实验的5例恶性疟疾只有1例有效,2例有一些效果,但是疟原虫并没有被完全杀灭,另2例无效。

一连串疑问困扰着屠呦呦:不是青蒿素纯度的问题,也不是动物实验和数据的问题,难道是剂型?海南临床试验人员把片剂寄回北京,大家感觉片剂太硬,用乳钵都难以碾碎,显然崩解度问题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于是,屠呦呦决定将青蒿素药物单体原粉直接装入胶囊,再一次临床试验。这次,患者在用药后平均31个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表明青蒿素胶囊疗效与实验室疗效是一致的。

从化学物质到药物的转变,青蒿素研究永无止境。年,屠呦呦以抗疟新药——青蒿素第一发明单位第一发明人身份,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领取了发明证书及奖章。青蒿素的研制成功,为全世界饱受疟疾困扰的患者带来福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现在全球每年有2亿多疟疾患者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疟疾死亡人数从年的73.6万人稳步下降到年的40.9万人。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获得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奖演讲台上,第一次响起清正柔婉的中国声音;屠呦呦的学术报告的标题是“青蒿素——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面对荣誉,屠呦呦一如既往地淡定。“共和国勋章”颁发人选公示前,评选组曾经联系过屠呦呦。当时,她一遍遍确认着一系列问题:这么重要的荣誉,我够格吗?组织上有没有征求大家的意见?……直到对方一再确认保证,她才同意接受。

居住在北京市朝阳区一栋普通居民楼里,屠呦呦依然没有习惯成为一位“明星”科学家,她的精力依然在科研。在屠呦呦的不断努力下,年8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北京大兴举行了青蒿素研究中心奠基仪式;愿景中的研究中心白色的主楼就像一棵生机勃勃的青蒿。

“虽然发现青蒿素快半个世纪了,但其深层机制还需要继续研究。”屠呦呦盼望后辈有所突破。

年4月25日是第十二个世界疟疾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药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提出了“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应对方案。由特聘专家王继刚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屠呦呦指导团队完成。未来青蒿素的抗疟机理将是她和科研团队的攻关重点。

一株济世草,一颗报国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屠呦呦呼吁:全球科研和医务工作者,要以开放态度和合作精神,投入到重大传染病防治中去……

■记者手记

源于内心平静的力量

屠呦呦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为研究青蒿素做准备;一是研究青蒿素。分界点就在年1月她被任命为“”项目“抗疟中草药研究”课题组组长。之后,她从未停步,直至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的“成功秘方”,源于科学大家的“品格配方”:内心平静的力量、淡泊名利的境界、追求真理的执着、孜孜不倦的坚持。

耄耋之年,屠呦呦依然矢志研究青蒿素的深层机制。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价值。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古老的中医药方能历久弥新。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我国疫情防控的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从抗疟到抗疫,应对传染病,中医药彰显出独特优势。有识之士希望继屠呦呦之后,中医药人才能薪火相传,群峰竞起,发掘出更多的“青蒿素”,挽救更多人的生命。(王君平)

1
查看完整版本: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青蒿素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