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绿色办冬奥,中国做到了
TUhjnbcbe - 2024/9/13 19:51: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www.xftobacco.com/m/

鸟巢的灯光,让北京的星空黯然失色。

年10月28日,作为北京市冬奥工程建设的收官之作,承担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任务的国家体育场“鸟巢”改造工程完工,融入众多科技、绿色、智慧元素。以景观照明系统为例,在充分利用原有设备管线的基础上,用高标准LED灯具替换原有传统已衰减光源,对屋顶PTFE膜、立面钢架和看台红墙部位的亮度、均匀度、眩光点及曝光点进行提升,改造后可通过运行模式控制,达到30%的节能效果。

这是年10月28日拍摄的国家体育场夜景。作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场地的国家体育场“鸟巢”改造工程于当日完工。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鸟巢的改造,是冬奥会实现低碳化的关键举措之一。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将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所有场馆都使用可再生能源。

从申办到筹办,北京冬奥会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原则。“绿色办奥”的理念贯穿方方面面。

(小标1)为什么要办“绿色奥运”?

你知道,修建一个奥运场馆需要付出多少成本吗?

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主场馆,修建耗资十多亿美元,也直接导致预算翻了9倍之多,直到年政府才还清“奥运债”;年伦敦奥运会前新落成的主场馆“伦敦碗”,总造价约合7.75亿美元,是当时历史上最贵的奥运会主办场地;而去年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造价已刷新了最贵记录,总价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3亿元,预计今后的年均运营维护费用折合人民币将达到1.4亿元。

遗憾的是,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建设、造价不菲的奥运场馆,却多少存在“一次性使用”的问题。无论是年的温哥华冬奥会,还是年的索契冬奥会,都出现了场馆赛后荒废的情况。如何更好利用起奥运场馆,既减少浪费,又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北京冬奥会郑重地考虑了这个问题。

此次冬奥会北京赛区使用了6个年北京奥运会遗产:鸟巢再次承担开闭幕式重任;水立方变身“冰立方”承办冰壶赛事;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改造后举办冰球赛事;首都体育馆承担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花样滑冰比赛……

这是年10月28日拍摄的国家速滑馆夜景。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这种转变,部分源于“绿色奥运”理念的日益普及。

20世纪60年代之后各届奥运会的筹办中,各国都朝着建设的大型化和现代化大步迈进,却较少考虑这些建设对城市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这给主办城市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上述场馆浪费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伴随时间推移,各奥运会主办国开始重视奥运会的绿色发展问题。年北京奥运会之际,“绿色奥运”成为其三大主题之一;年我国成功申办冬奥会后,“绿色办奥”更是作为北京冬奥会四大办奥理念之首,贯穿冬奥会筹办始终。

这种转变,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同频共振。

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力争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也对“绿色办奥”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实,北京冬奥组委在年发布的《北京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中就为此次冬奥会设定了实现碳中和的总目标。而在“双碳”目标愿景下,年10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实现碳排放全部中和。

这种转变,归根结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就“绿色办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冬奥会打下“美丽中国”底色。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冬奥会筹办从能源、建筑、交通、碳汇4个方面入手,采取了18项减碳管理措施和4项碳中和措施,以实现低碳冬奥的目标。目前,这套低碳管理组合拳不仅已见成效,而且为打造大型活动碳中和样板、探索低碳扶贫新模式、刺激供应链低碳转型等方面均提供了实践经验。

(小标2)哪些方面体现绿色奥运?

“绿色办奥”,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肉眼可见的绿色,是冬奥赛区的绿。在建设冬奥会相关设施的同时,如何保护赛区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一直都是冬奥会筹备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北京、河北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工作,北京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4%,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9%,河北张家口市的森林面积超过1.8万平方千米,均较以往有较大幅度提升。延庆冬奥村在建设过程中,整个赛区移植了2.4万棵树木至专门的奥林匹克林。

张家口崇礼区云顶滑雪公园的景色(年6月1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更隐秘的,则在于肉眼不可见的“绿色”,它们体现在建筑、能源、交通等方面。

绿色建筑方面,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坚持以“建筑节能、建筑节地、建筑节水、建筑节材、保护环境”为建设理念,采用高标准的绿色设计和施工工艺,目前所有新建场馆均取得三星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沿用的年北京奥运会既有场馆,则通过节能改造达到了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

在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等四个冰上场馆,采用了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为1的二氧化碳制冷剂,与传统制冷方式相比,实现节能30%以上,能效可以提升20%以上。这不仅使场馆碳排放趋近于零,还将场地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并且制冷过程中产生的高品质余热可以回收利用,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冰面维护浇冰等。这在奥运历史尚属首次,获得国际奥委会的肯定。

北京冬奥还采用超低能耗技术,建设“被动房”,提高了建筑物能效水平。如五棵松冰球训练馆建成面积平方米,是全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并首次在冰场区域采用溶液除湿机组,节能率达77.1%。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建成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平方米,通过保温或无热桥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气密性,建筑物综合节能率达到51%。

绿色能源方面,通过建设世界首创的千伏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北京冬奥会成为历史上第一届%使用光伏、风电等绿色电能的奥运会。

据了解,场馆使用的“绿电”来源于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是目前国内唯一全部接入超大规模并输送绿色电力的电网。“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来自张北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绿电,通过该工程输入北京电网,借由适用于北京冬奥会的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照亮北京赛区场馆,为冬奥场馆的“绿色运行”提供保障。

年9月25日,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延庆换流站全面体检。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据悉,这项工程每年可向北京输送约亿千瓦时绿色电力。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介绍说,从年6月第一笔绿电交易开始,到年冬残奥会结束,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的场馆绿电预计使用4亿千瓦时,可以减少燃烧12.8万吨的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

此外,北京冬奥会建设项目的玻璃大量采用被称为“第二代太阳能电池”的碲化镉发电玻璃,这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将投入到国家速滑馆、张家口冬奥会场馆BIPV建筑一体化项目和赤城奥运走廊项目。

绿色交通方面,据北京冬奥组委交通部副部长赵同安介绍,北京冬奥会赛事期间交通服务车基本为清洁能源,占比为历届冬奥会之最。

年1月6日,在张家口市崇礼云顶滑雪公园,一名工作人员准备乘坐氢燃料大巴出行。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北京冬奥会使用的赛事交通服务用车的能源类型有氢燃料车、纯电动车、天然气车、混合动力车及传统能源车。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在全部车辆中占比85.84%,为历届冬奥会最高。预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使用以上车辆将实现减排约1.1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5万余亩森林一年的碳汇蓄积量。

赵同安介绍,在综合考虑北京冬奥会存在的山高路滑、温低坡陡、超长续航等车辆使用环境,制定了“北京赛区内,主要使用纯电动、天然气车辆;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内,主要使用氢燃料车辆”的配置原则。

此外,已经在年12月30日正式通车的京张高铁也是电能驱动,将为北京冬奥会三个赛区间转运提供交通运营服务保障。

绿色冬奥将给未来留下什么?

北京冬奥会是我国承诺“力争年前实现碳达峰、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后的首次国际体育盛会。能否创造和有效利用赛后遗产,既彰显责任担当,也考验着大国智慧。

冬奥的赛后遗产有哪些?先来看看实体赛后遗产。

1、场馆

场馆的赛后利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此次北京冬奥会,从申办到筹办、举办的过程中,我国努力破解这个难题。

1月13日,刘玉民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对原有体育场馆的改造,并不是简单的功能转换,实际上在建设过程中仍然保留了原有的使用功能,同时注入了新的冬季运动使用功能。比如,“水立方”仍然可以在赛后作为游泳中心来使用,冰壶场地可以实现从“冰”到“水”的转换。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直言,新建的全部场馆都制定了赛后利用计划,并且在规划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赛后利用问题,统筹规划、同步设计,有效降低成本。据其介绍,这些冬奥场馆将主要用于四方面:一是赛后积极申办、举办高水平赛事;二是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三是四季运营,冬有冰雪运动,春夏秋则开辟户外运动和休闲度假功能;四是实现场馆和地区的联动发展,融入地区整体发展进程。

这是年12月28日拍摄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其所在的首钢园,平日里已成为游客打卡胜地。新华社记者陶希夷摄

2、环境

在筹办冬奥过程中,张家口市持续开展了“蓝天、碧水、绿地、净土”行动,申办冬奥成功以来,共完成造林绿化万亩,目前PM2.5平均浓度是29微克/立方米,崇礼区已经降到了16微克/立方米。坝上地区在河北省率先实现了地下水采补平衡,受污染土壤安全使用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值得一提的是林业固碳工程,由于直接涉及植树造林,直接提升了京冀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数据显示,崇礼区森林覆盖率在年筹备之初为52.38%,如今已增长到71.53%,特别是赛事核心区,达到了81.02%。

除了这些实体遗产,还有一些赛后遗产,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善我们的生活。

1、绿色技术

为冬奥会场馆用电需求提供坚强保障的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是世界上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也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柔性直流工程,创造了12项世界第一,实现了三大突破。这项技术在冬奥会结束后,仍将源源不断把张北地区可再生电力资源输送到北京、延庆,提高北京市可再生电力资源的使用比例,助力我国实现碳减排、碳中和碳达峰目标。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使用的二氧化碳跨零界直冷制冰技术,制作出了近1.2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全冰面。而在全冰面运行的情况下,“冰丝带”仅在制冷环节每年就能节电余万度,相当于北京余个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李森表示,这项技术在今后的冰上场馆以及一些大型制冷设施设备中都可以应用,而且安全、稳定、可靠、节能。

(+杨禹对该项技术的视频点评)

实际上,如前所述,此次冬奥筹办过程中,在场馆改造、交通、电力供应、水资源和废弃物处置等方面采用了多项绿色环保技术,这些技术未来将对城市发展、产业发展、人民生活均起到积极作用。

2、低碳标准

年北京冬奥组委发布《北京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低碳标准是方案提出的四大目标之一,围绕此,将建立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核算标准,创造冬奥遗产。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冬奥组委秘书行政部部长郭怀刚去年在接受北京日报采访时透露,北京冬奥组委在赛事筹办过程中形成了《北京冬奥会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方法学》,在低碳场馆、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等多方面努力减少赛事筹办和举办过程中的碳排放,控制排放总量。

更为重磅的是,北京市和河北省联合研究制定了《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作为评价冬奥会雪上场馆的绿色建筑标准,填补了国内外相关标准的空白。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融合了ISO1、ISO、ISO2三个国际标准,形成了北京冬奥会特色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也创造了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个覆盖奥运会筹办全领域、全范围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

“从中国建筑行业的角度看,建筑界在冬奥场馆建设服务碳中和战略的过程中,也已经在同时享受冬奥带来的遗产。”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首钢滑雪大跳台总设计师张利说。

3、生活方式

为在全社会推广奥林匹克及北京冬奥会可持续理念,北京冬奥组委于年7月2日全国低碳日,正式发布并上线“低碳冬奥”

1
查看完整版本: 绿色办冬奥,中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