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诗经里的植物辨识四十九鹿吃的芩
TUhjnbcbe - 2024/8/26 18:31:00
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818/d1rrikz.html

《小雅·鹿鸣》里面的“食野之苹”之“苹”,“食野之蒿”之蒿,“食野之芩”之“芩”,或为蒿,或为草,但具体是指什么蒿什么草,或有歧义,或无确指。特别是“食野之芩”之“芩”,可谓众说纷纭,但都没有让人信服的说法。

“芩”作为植物,有多种解释:

①黄芩。草药名。古今的文字工具书里都有这条注释。

不知为什么,没看到将“食野之芩”之“芩”解释为“黄芩”的。难道是因为古人说鹿食九草,即葛叶、鹿葱、鹿药、白蒿、水芹、甘草、齐头蒿、山耳、荠苨里面没有黄芩?还是因为鹿们真的不吃黄芩?

②芦苇之类的植物。《现代汉语词典》:古书上之芦苇之类的植物。《辞海》:植物名。或谓即禾本科芦苇属植物。《诗·小雅·食野之芩》。

出处不明。现在植物分类学里的芦苇属植物,中国产三种:芦苇、日本苇和卡开芦。但《诗经》所覆盖的地域只产芦苇。当然,芦苇也有很多类别,只是生境、高矮、皮厚皮薄等方面的差别,植株的形态大致相同。与芦苇相似或相近,《诗经》覆盖地域有产的还有荻、芦竹等,但都是植株高大,叶子粗糙,马牛羊不喜食。再者,这些植物在《诗经》里都有明确的名称。也就是说,《小雅·鹿鸣》之“芩”不可能是芦苇类。

③草芩。杨任之《诗经今译今注》:“一说芩,又名草芩,禾本科,多年生草本。”

不知所指。禾本科里的植物,没有叫什么芩的。黄芩是多年生草本,但它不是禾本科,也无草芩之别称。

④蒿类植物。如,《古诗文网》:“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古诗文网》的这种解释可能是根据《说文解字》和《尔雅翼》。《说文解字》:(芩)“草也”。《尔雅翼》:“《鹿鸣》所食三物,一曰苹,今頼萧,始生香,可食;二曰蒿,蒿甚香;三曰芩,芩亦香草。盖草木之臭味相同,有同类食之之义。”但二者都没说是什么草,什么蒿。

⑤水芹。清阿隆多《毛诗多识》:“陆《疏》云,芩草,茎如钗股,叶如竹,蔓生泽中,下地咸处则是芩,为近水之草,或云即水芹····”

这种解释只是猜测,与陆《疏》原说不符(见下)。

⑥芩草。陆玑《毛诗草木疏》(原话):“芩草茎如钗股叶如竹蔓生泽中下地碱处为草真实牛马皆喜食之。”

这是唯一比较详细的解释。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需有一点植物知识,才能正确断句。《康熙字典》网络版断句为“芩草,茎如钗股,叶如竹,蔓生泽中下地碱处为草,真实,牛马皆喜食之。”其中的“蔓生泽中下地碱处为草”,让人感到不好理解。如果断为:“芩草,茎如钗股,叶如竹,蔓生泽中,下地碱处为草。真实。牛馬皆喜食之”,就容易理解了。意思是说,这种植物在水中时,是蔓状的水生植物;在低下的碱性土地里时,是一种牛马皆喜食之陆草。并且强调了一句:这是真的!也就是说,“芩”是一种水陆两栖植物。

北方常见的水陆两栖植物有两种:

一是两栖蓼。两栖蓼是蓼科多年生草本。生于水中者茎细长漂浮,叶长圆形或椭圆形,浮于水面。生于陆地者,茎直立,高40-60厘米,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两栖蓼的叶形虽然有些像竹,但叶脉成羽状(鱼刺状),不像竹。其茎也不能算是蔓生状。此蓼有小毒,牛羊猪马不喜食。

另一种是眼子菜。眼子菜又称鸭子草,多年生水生草本,生于池塘、水田和水沟等静水中,也生于干涸的湾底库滩,是常见的稻田杂草。沉水茎圆柱形,直径1.5-2毫米,与“茎如钗股”相符。通常不分枝,成蔓生状。沉水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草质。浮水叶和土生叶披针形、宽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很像箬竹叶。

⑦菜名。《康熙字典》:“音吟。菜名。如蒜生水中。”《说文解字注》:“又按《集韵》、《类篇》皆曰“荶”“”“芩”三字同。鱼音切。菜名。似蒜。生水中。《攷字林》、《齐民要术》皆云荶似蒜,生水中。此则別是一物。”

《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注》应该是指眼子菜之陆生者,其它想不出还有什么“如蒜生水中”者。

⑧据清《草木典》:“按:芩草,《尔雅》、《埤雅》俱不载,不知为何物······及考《图经》云:茎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似与陆《疏》不同种。”

《图经》说的“叶从地四面作丛生”不知所指。

综上,如按《毛诗草木疏》之说,“食野之芩”之“芩”应该指眼子菜。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经里的植物辨识四十九鹿吃的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