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何丽娜通讯员辛宣
11月29日晚,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就是说,与中国人息息相关的“茶文化”,申遗成功。
中国是世界茶饮的发源地,历史悠久。
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认识到茶饮的保健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茶叶含有约种物质(其中有机物种以上),有减肥、降血脂、抗动脉硬化、降血压、降血糖及抗辐射等良好功效。
喝茶养生,怎么喝才最健康?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蔡宛如教授这次特意和大家聊聊关于茶的那些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茶饮的源流及药茶两用
据史料记载,茶起源于神农时期,相传神农氏为寻找治病的药物,亲自试尝多种天然植物,而中毒后都得茶解,因此历代都认为茶有解毒作用。
《神农本草经》提到:“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用茶治疗脓血便,这是目前已知将茶用于治病的最早案例。
人们在发现茶饮具有医疗保健的作用后,就一直将之视为珍品,后来人们将野生的茶进行移植、人工栽培,茶才从皇宫走向民间。
从唐代开始,人们将单纯的茶与其他药用原料结合应用,增强了茶饮的医疗保健功能,之后的宋、元、明各代,茶文化均有较大发展,
尤其是茶药配合应用更加普遍,清代更是出现以中药为主的代茶饮,使其在医疗保健中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代茶饮的概念及其食疗作用
随着养生潮成为大势所趋,“药食同源”养生的概念深入人心。
所谓代茶饮,即以药代茶,一般采用1~2味或数味中草药煎汤或以沸水冲泡数分钟后,代茶饮之,我们所熟悉的“菊花茶”、“枸杞茶”、“玫瑰花茶”等饮品,就是一种代茶饮。
中药代茶饮是中医治病调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特殊中药剂型,具有饮服方便、调理性强、甘淡平和等优势,其组方注重辨证,并选药精当、用药量轻,更加环保。
代茶饮所用之药,一般具有解表、清热、止咳、除湿、和胃、安神等作用,属于药食同源之物,可起到“有病治病、无病调理”的功效,有助于病后的康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年冬天,浙江中医院(医院)推出“新华正气茶”,这就是代茶饮的一种,由黄芪、白术、防风、薄荷、芦根、藿香等中药熬制而成,口感微苦回甘,具有扶正御邪的功效,对预防感冒,提升免疫力有一定效果。
“此外,医院还根据不同节气和人群,推出特色代茶饮。”浙江中医院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陈滨海介绍,如清除化湿的“新华清暑茶”,适合血脂异常、脂肪肝、肥胖人群服用的“新华降脂茶”等。
保健茶饮的选择
中医认为,茶饮选择应符合“天人合一”的原则,必须顺应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才能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目的,同时也应注意根据不同年龄、体质特点辨证施饮。
一、四季茶饮原则
春季茶饮宜首选能兴奋器官、芳香浓郁类的花瓣茶材,可帮助散发冬季积存在体内的寒邪,生发人体的阳气,养肝利胆,疏通经脉,如玫瑰花茶、茉莉花茶、菊花茶等轻扬散发的茶品。
夏季天气炎热,阳气旺盛,宜选用茶性沉降、茶气清苦,能清凉祛暑、理气利湿的花草类茶材,以除烦解渴、清热解暑、补益肠胃,如绿茶、薄荷茶、竹叶茶等。
秋季气候干燥,余热未净,阴气渐升,宜选性质收敛、生津润燥的果类入茶,利于消除体内余热、化痰止咳、养阴润肺,如乌龙茶及鲜铁皮石斛、沙参、麦冬之类的代茶饮。
冬季气候寒冷,阳气不足,阴气较盛,宜选茶质温热、茶气辛散的根茎类茶材,重在驱寒保暖、温肾补阳,如红茶、铁观音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二、因人施饮原则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脏腑娇嫩,一般可选具有消暑解渴、养胃益智作用的茶饮,不宜选用具有滋补作用的茶饮;
青壮年血气方刚,精力充沛,一般不提倡过度滋补,如因工作劳累或受病所伤,可适当选用滋补类茶饮,但宜辨证而施;
人至老年,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肾气亏虚,气血不足,可选择一些较有针对性的滋补类茶饮,但宜少量多次饮用。
男女生理功能有别,故选择茶饮亦有所不同:
因肾精易损,男性往往易出现肾阳偏虚或肝肾不足的现象,宜选用菟丝子、杜仲、枸杞子等具有滋补肝肾、强筋壮骨功能的茶材;女性易冲任失调、气血不足,宜选用当归茶、益母草茶等具有养血调经功能的茶品。
三、茶饮配料的选择原则
茶饮品名目繁多,但常用茶材主要分为四大类。
绿茶是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茶品,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茶类,一般可加入具有清热、消暑、利尿、止渴作用的药茶中,适合夏季饮用。
红茶是最著名的工夫茶,一般可加入具有温热、散寒、补益作用的药茶中,适合冬季饮用。
花茶是以精制茶为原料,利用各种天然花香窨制而成的再加工茶,一般可加入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活血作用的药茶中,适合春季饮用。
乌龙茶又叫青茶,是一种经过摇青工艺制成的半发酵茶,一般加入具有调理脾胃、理气和中等功效的性味较为平和的药茶中,适合秋季饮用。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