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让时间开花高菊生坚守36载改良红
TUhjnbcbe - 2024/8/18 0:43:00

5月29日,高菊生向记者展示多年来收集的土壤样本。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刘跃兵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刘跃兵

5月29日,东安县鹿马桥镇水溪村多亩红壤水田,禾苗郁郁葱葱。种粮大户曹富敏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在这片水田因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耕层变浅,水稻减产。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高级农艺师、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试验站站长高菊生,会同东安县土肥站科技人员,指导他种植紫云英改良土壤,去年每亩增收约元。

去年底,曹富敏的儿子曹贵知见种田赚钱,返乡流转亩水田种植紫云英,发展水稻生产。如今,村民们也纷纷种植紫云英,全村今年新增亩紫云英。

现年56岁的高菊生,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研究“南方红壤区旱地肥力演变、调控技术及产品应用”,获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近年,他在这一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探索用绿肥、有机肥等综合培肥措施改良红壤、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为一句承诺坚守36载

红壤是我国主要土壤类型之一,分布在长江以南14个省份,约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2%。因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粘性重,容易板结,如不进行改良,将变成“红色荒漠”。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一批科技工作者来到祁阳县文富市镇官山坪村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开始艰辛探索。

在祁阳红壤实验站试验田,每隔一段有竖起的碑牌。其中两处碑牌特别醒目,上面用中、英文刻着几行大字——水稻阴离子长期定位试验(年开始)、水稻种植制度长期定位试验(年开始)。这是全国最早、从未间断过的农业长期定位试验之一。

高菊生年从农校毕业后,即在站里从事“水稻阴离子长期定位试验”“水稻种植制度长期定位试验”等4项长期定位试验。是什么力量让他坚持下来?高菊生说:“为了一句承诺!”

我国著名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家、土壤肥料长期定位监测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祁阳红壤实验站第一任站长刘更另,从28岁到54岁坚守在祁阳红壤实验站开展科学研究,他给大家树立了榜样。

年底,刘更另调往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临走前的晚上,他把高菊生叫到房间,语重心长地说:“小高,长期定位试验很重要。你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看到曙光!”高菊生点头答应。

转眼到了年,全国科研单位体制改革,祁阳红壤实验站科研经费、工资都无法保障。科研人员纷纷想办法“养活自己”。那一年,高菊生在祁阳县城开了一家农资经营服务部,由于他农业科技过硬,服务周到,不到两个月赚了近万元。

一天下午,高菊生店里的电话铃急促响起,刘更另院士在“小高,听说今年站里的长期定位试验停了,是真的吗?”

高菊生心头一惊:刘院士怎么找到了自己的电话?犹豫片刻,连忙“打圆场”:“今年春旱严重,站里缺水育不了秧,只好把秧育在附近村民的责任田里,正准备插秧。”

放下电话,高菊生羞愧难当,他想,我怎么忘了老站长的嘱咐,把工作耽误了?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把长期定位试验坚持下去。

第二天一大早,高菊生回到实验站,自掏腰包从附近村庄买来中稻秧苗,移栽到试验田里。

不久后,高菊生转让了农资经营服务部,一心一意搞科研。

后来,在有关领导的关心下,中国农业科学院下拨了5万元科研经费,高菊生精打细算,用这笔钱坚持了5年的科研工作。

2“把脉”红壤低产“病因”

高菊生介绍,刘更另院士常说,搞土壤研究是让“时间开花”。因为,红壤肥力变化短时间内不明显,经历长时间才会出差异,科研人员要通过长年观察、分析,才能找到其变贫瘠的原因,因“病”施策。

祁阳红壤实验站有一处试验田,被分隔成多个相同面积的方格,方格内的深坑是不同类型的红壤土。这是刘更另院士年布置的“生土熟化过程研究”长期定位试验。

从年起,高菊生等在这里对三种红壤主要类型:四纪红土、花岗岩红壤、紫色土,进行作物产量变化及不同土壤肥力演变规律等研究。

漫长的26年过去,他们发现,四纪红土、花岗岩红壤连续25年施用化肥氮磷钾后,农作物长势很差甚至绝产。

必须提出相应解决方案!高菊生等通过分析土壤成分,对比大量相关数据,并反复进行田间试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即通过秸秆还土、种植绿肥,提升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通透性,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性,达到改良红壤、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这项题为“南方红壤区旱地肥力演变、调控技术及产品应用”的科研项目,荣获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传统教科书认为,长期施用含硫酸根的肥料,会造成水稻硫化氢中毒、黑根、僵苗,影响产量。而高菊生和同事们通过长期研究发现,施用含硫酸根(硫酸铵、硫酸钾)肥料和氯根(氯化铵、氯化钾)肥料,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不明显。难道教科书有误?于是,他们开始长达30年的长期专项对比研究试验。

通过综合分析多年数据,高菊生等得出了试验结果:这一现象在南方地区的高岸稻田并不常见,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第一手资料。

星光不负追梦人!高菊生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篇论文;主编《红壤双季稻田施肥与可持续利用》等3部专著,参编《农田土壤培肥》等6部专著。获得16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荣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

3用紫云英为红壤“施治”

种植绿肥有利于改良红壤,可是,我国有多种绿肥品种,哪一种绿肥更有利于改良南方地区红壤呢?高菊生等通过多年对比试验,发现紫云英比较适合。

之前,因为把紫云英翻压到泥土中的用量不当等原因,造成土壤碳氮比例不协调,使水稻早期长势过旺,到了后期,却贪青晚熟,空秕率高,从而减产。

为破解这一难题,从年起,高菊生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湘南桂北稻区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项目,开展“绿肥替代化肥(氮肥)效果”研究。

高菊生在田间按照试验要求种下紫云英。白天,他在田间观察、查看长势,记录相关数据;晚上,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归纳数据,仔细分析,认真思考,经常加班到凌晨。同事们都说,半夜醒来,常见他的办公室还灯火通明。

年初春,连日大雨,高菊生在田间观察时,被大雨淋湿,当晚发烧。可是为了掌握紫云英生长的关键数据,第二天一大早,高菊生又出现在田间。接下来的几天里,他抽空到文富市镇卫生院拿了点药,强撑着完成了相关试验。

当年,高菊生等利用长期试验结果向原农业部建议:“减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投入,确保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充分利用南方冬闲稻田,大力发展绿肥生产。”这引起了原农业部领导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菊生通过研究发现,在每亩水田里,把1公斤左右紫云英(鲜重)翻压到泥土中,可以减少20%至40%的氮肥施用量,而水稻产量普遍增产5%至15%,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提高约0.1个等级。并掌握了根据南方双季稻区各地区水稻生产特点,实施“机械播种、机械开沟、春季绿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盛花期机械翻压”绿肥丰产轻简化关键技术,方便群众规范种植。

年,高菊生被原农业部聘为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实验站站长,在湘南稻区继续开展绿肥相关试验,创建示范基地,推广种植绿肥。

4让大地“生金”

推广农业科研成果,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这是高菊生从事农业科研的最终目标。近年,他努力推广绿肥(紫云英)改善土地肥力、提高耕地质量的科研成果,推动新农村建设。

年,高菊生在祁阳县大村甸镇显塘村蹲点,发现村民们施用化肥的量一年比一年多,有些土壤已经开始板结,连忙找到种粮大户罗庚生,建议他们种植紫云英。

罗庚生将信将疑,为此,高菊生反复讲解种植紫云英的好处,承诺全程指导他种植,还表示,要是不能增收,他负责赔偿。

最后,罗庚生决定试一试。为了把这一示范点办好,高菊生吃住在村里,全程参与播种、管理、翻压紫云英。

早稻收割后,罗庚生一算细账,发现不但节省了购买化肥的资金,还因为改善了土壤结构,土壤肥力提升,产出的大米米质好,售价高于同期大米的价格。这种“稻-稻-肥”种植模式,很快在全村推广开来。

高菊生“趁热打铁”向村支两委建议,进一步开发紫云英的综合效益。见村民们不解,高菊生耐心地教授科普知识:紫云英的嫩尖是一种可口的蔬菜;在紫云英盛花期,可发展乡村旅游;紫云英蜂蜜品质优良,还可发展蜜蜂养殖。

村民们茅塞顿开,把村里紫云英“花海”与村庄自然景观,拍成视频、图片,发到网络上,前来旅游休闲的人越来越多,农家乐也一年比一年多起来。大家把紫云英的嫩尖卖到城里,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喜欢。养蜂业迅速发展,紫云英蜂蜜需要提前预订。

近年,高菊生的足迹遍及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多个县区,推广种植紫云英,增效明显。年以来,在永州市祁阳、东安、冷水滩和衡阳市祁东、衡阳等5县(区),累计推广种植紫云英万亩,增加收入1.26亿元。

东安县井头圩镇大义村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负责人、东安县土肥站站长李卉芳对记者说,去年,基地多亩稻田全部种植紫云英,每亩早稻少施用6至7.5公斤尿素和2.5至3公斤复合肥,而稻谷亩产增加50多公斤。

1
查看完整版本: 让时间开花高菊生坚守36载改良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