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知否,应是绿肥再红时
TUhjnbcbe - 2024/8/17 0:45:00

曾几何时,化肥以其肥效快、施用方便、作用明显等优势,让农民逐渐忘记了绿肥的好处,但简便、高产、高效的背后是巨大的环境代价。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带动下,人们试图从传统农耕文化中寻求解决方案,沉寂已久的绿肥被重新提及。紫云英不仅是极具观赏性的花卉,更是常见的绿肥作物,将其翻压入田,不仅能够培肥地力,还能大量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在光泽,紫云英在稻田、柑橘果园等场景中,已重新获得了恢复性生产与应用的机会。来自传统农耕文化的土壤改良方案

“花草种三年,瘦田变肥田。”光泽县李坊乡后杉村老农们念兹在兹的农谚,让刘家旺找到突破烟草连作障碍的新出路。

刘家旺是烟草专卖局局长。作为烤烟生产大县,高峰时光泽全县种烟4万亩,年收购量10万担。

烟叶连年重茬,单一化肥的长期大量使用,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养分失调、微生态环境恶化。至年间,原光泽县农业局在全县自然村取土检测,结果显示,当地耕地总体地力水平不高,保肥性差,土壤酸化,严重缺镁、硼等元素。

烟叶产量与品质深受影响。“烟草黑胫病、青枯病、黑腐病等土传病害频发。”刘家旺还记得,年全县烟叶因气候异常与病害减产超10%,“我们推行烟—稻轮作,试行客土改良、稻草溶田、白云石粉调酸,但成本高企,收效甚微”。

年,光泽县烟草农业协会开展了一场关于土壤改良的田野调查。在后杉村,村民们反复提及早年光泽家家户户种植的冬季绿肥——紫云英。

“紫云英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素。据测算,每百公斤鲜草可供0.5公斤氮素,并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光泽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红玉说,紫云英在光泽有多年的种植历史。年,全县60%的耕地种有紫云英,规模近12万亩。

福建的绿肥应用历史可追溯至更久远。早在魏晋时期,闽地便有采用野生草肥提升地力的实践。紫云英则是福建当家绿肥,全省规模曾突破万亩。上世纪80年代,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选育出日后引领市场的“闽紫”系列新品种。其中,“闽紫4号”包含光泽种基因。而后伴随化肥工业崛起,加之绿肥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绿肥生产走向低谷。

对传统的借鉴,对当下的反思,为绿肥带来机遇。后杉村调研后,光泽便在当年启动了紫云英复种计划,并与省农科院等多方技术力量共同探索土壤改良新途径。

次年,福建开始实施“地力提升工程”,其中便包括每年种植紫云英万亩。今年,福建“”地力提升工程,则提出推广绿肥种植万亩的目标。

植烟稻田里重现紫云英的生态效应

光泽的紫云英复种计划,以植烟稻田为起点,在烟稻轮作的基础上,利用冬闲田,构建“烟叶—水稻—紫云英—水稻—烟叶”两年五作模式。

当地总结了一套紫云英栽培关键技术,并利用多名烟技员常年驻守全县75个建制村的优势,进行田间推广。

“水稻收割前播种,每亩播种量约1.5至2公斤,田间湿润而不烂,种子落地而不入泥。”光泽县止马烟草站站长叶礼霆说,紫云英与水稻共生约15天,“而后采用高留茬覆盖还田技术,既能有效避免紫云英因不透光、不透气而无法出苗,又能保持田间湿润,还能实现秸秆与紫云英协同还田,充分利用绿色肥源”。

开沟排水至关重要。“紫云英喜湿怕渍,不可让田间晒白。”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员何春梅说,水稻收割后约10天,便要开好排灌沟,小田块开“十”字沟,大田块开“井”字沟,沟沟相通。

“到了来年4月中旬,紫云英盛花期过后,便可压青还田。”叶礼霆说,一亩紫云英配肥两亩农田,每亩压青量一般控制在公斤左右,同时拌入30公斤石灰,以加速紫云英腐解,充分发挥肥效。

至年产季,光泽紫云英复种面积约0亩。最新产季,这个数字近亩。紫云英的生态效应得以重现。

“我们通过连续两年跟踪记录发现,植烟稻田轮作紫云英后,土壤pH值升高,酸化得到控制,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氮磷钾元素相应增加。”刘家旺说,土壤连作障碍因而得到缓解,绿肥赋能后的烟叶有了更好的评吸表现,花叶病发病率减少7.2%,青枯病发病率减少12.4%,其他病害也相应大幅度减少;香气质、香气量表现更好,烟气更加细腻、顺畅、柔和,余味舒适。

水稻同样增益明显。多年测产数据显示,种植紫云英后,水稻单亩普遍增产50公斤左右。何春梅表示,在水田中应用紫云英,可替代近30%的化肥。同时由于田块杂草与病害普遍减少,光泽植烟稻田每亩可减少约65元的用药成本。

刘家旺相信,紫云英释放的生态效应,将为当地烟叶种植业带来更多发展空间。

“年以来,烟草行业开始进行控产量、减计划、降库存。”他说,几年间,光泽烟叶种植规模从4万多亩压减至不足3万亩,产量从10万担减少至不足7万担。行业生存空间不断压缩,区域竞争日益加剧。但更好的生态孕育出的更优的品质,让光泽烟叶有了更大赢面。

发展壮大绿肥产业要摆脱路径依赖

在总结光泽绿肥推广经验时,作为最大干货的补贴政策被反复提及。

4年间,光泽县财政支持的当地紫云英种植补贴标准基本保持在每亩约元。扣除种植成本,农户每亩可实现约元盈余。反观补贴力度不够的县域,推广效果则不如预期。

“一方面,农民生态意识觉醒尚需时日;另一方面,种子、开沟、用肥等投入不容小觑,但目前省级绿肥补推广项目,主要涉及种子补贴,标准为每亩20元,力度有限。”何春梅说,冬种绿肥在福建稻田与葡萄园、柑橘果园等均有推广,但稻田推广难度要大得多。原因无他,稻业收益低,对成本高度敏感;果业效益高,每亩多元的绿肥成本不在话下。

绿肥产业该如何摆脱路径依赖,由补贴驱动走向市场自发选择?

曹卫东提出了“绿肥+”的概念。其指向的正是通过绿肥与本土产业结合,主打生态牌,促农增收。

光泽正开展了“绿肥+清洁稻米”“绿肥+中药材”实践。

今年,光泽县通仙烟叶专业合作社与福建武夷纯然发展有展公司合作开发紫云英烟后稻0亩,预计每亩可增收元以上;光泽承天药业与崇仁乡签订“紫云英+烟后建泽泻”项目亩,预计每亩可增收元。

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黄毅斌同样认为,产业链延伸、多元产品开发、可观的经济效益,是突破紫云英推广梗阻的不二法门。

在他看来,紫云英是个“宝藏植物”——可作为优质的青贮饲料,减少精饲料使用;光泽民间早有将紫云英作菜用传统,每公斤市场价近6元,省农科院土肥所团队有意进行紫云英芽苗菜开发;紫云英花期长达两个月,既能作为优秀的蜜源植物,又能创新花海旅游品类,且成本远低于同质化的油菜花海;紫云英是典型的富硒植物,开发健康食疗产品前景可期……

“有了产品,还要有市场。现状是,大众对绿肥及其延伸产品,既缺乏认知又缺乏认同。”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王飞担心,好产品未必有相匹配的价格。市场教育与市场通路打造势在必行。

从事绿肥经营推广,倡议构建全国绿肥产业联盟,汇聚种植、经销、金融、加工等产业链上的不同节点,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以解决销路问题。省农科院土肥所副研究员李清华则认为,绿肥产业发展,还需突破技术掣肘。

“在水田上种植紫云英技术相对成熟,但旱地、山地等水热条件不太好区域,则局限性明显。”李清华表示,紫云英属于喜湿作物,若缺乏灌溉条件或气候干旱,将影响其长势,选育耐旱品种方能破题。此外,目前大部分绿肥作物在夏季缺乏竞争优势,只适合冬季种植。未来育种方向也应考虑打破季节限制。

1
查看完整版本: 知否,应是绿肥再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