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般的红豆,而是王维诗里的红豆。”
在一些短视频平台的评论中,一种“这是王维诗里的XX”的语句悄然走红。该用法最初来源于动画《中国唱诗班》的台词“这是王维诗里的红豆”。受此影响,“这不是一般的,而是王维诗里的”,成了一个网络热梗,万物皆可套用,喻指某样东西、某件事不普通。
图源网络,下同
那么,王维的诗里,到底有什么?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而论世,我们不妨以王维的生平活动和他的主要诗作为指引,探寻他的诗意世界。
半官半隐的诗人与三重境界
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他自幼聪颖,诗、书、画、乐均可,尤以作诗见长。他的一生经历了唐玄宗时期、唐肃宗时期,见证了大唐政权由盛转衰的变化。晚年的他,醉心于参禅悟道,被称为“诗佛”,在终南山的辋川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唐王维辋川图
这样独特的人生历程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风格。从他的诗作来看,呈现出的是三重精神世界:
一是人际交往世界,与他的现实活动紧密相连;二是山水田园世界,表面上看是在描写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但山川气象与诗人的生命体验可以相融,是诗人心境的反映;三是灵思世界,这种“灵思”并非单纯的佛理禅趣,而是包含了诗人的生命体验,诗人得以自洽,获得精神世界的平衡。
人际交往世界:人得交游是风月
在唐代,围绕科举制度而进行的各类交游活动非常繁多,如干谒、宴会等等,能够帮助诗人们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挚友、增加自己的人际关系,并丰富自己的创作内容。从王维的诗作来看,交游活动也是他的重要社会活动之一。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程参提到干谒诗文
而他的交游对象,除了诗人群体之外,还有佛道人士。他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正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是在15岁(年前后)时进京(长安)的。在京期间,他与张九龄、裴迪、崔兴宗、綦毋潜等诗人结成了交游关系,贡献了一些诗作。如:
送崔兴宗
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
君王未西顾,游宦尽东归。
塞迥山河净,天长云树微。
方同菊花节,相待洛阳扉。
唐开元二十二年,崔兴宗要从长安动身前往洛阳,王维作此诗送别。极目远眺,边塞辽阔、山河壮丽;天高水长,云树低微。这样的景色不由让诗人无限遐想,又不得不面对友人离去的伤感。所幸,在未来的菊花节,又可以与友人“相待洛阳扉”。
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秋雨潺潺,天空晦暗。远在白云之上的终南山与被秋雨笼罩的人间形成了鲜明对比,流露出诗人对隐世生活的向往。
在王维交游的诗人中,多数人都受到了一些宗教思想的影响。王维自身也深受佛道思想熏陶,结交了不少佛道人士。他把佛学思想融入到诗文的创作中,表达其对宗教的理解和对人生的体悟,被誉为“诗佛”。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
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
诗人认为,人们只有参悟了“四大皆空”的佛理,才能避免生出执念。这宣扬了佛家的因缘理论。
饭覆釜山僧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晚年的奉佛生活。在与高僧们的交流中,他参证了“凡所有相,皆是虚空(《金刚般若经》)”的禅宗要义,享受空门的幽寂之乐,是禅宗圆通静达的启悟的表现。
此外,王维对“空”字的运用,是对佛教思想中万物皆为虚空的思想的阐释:“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王维通过诗作建立起人际交往世界,既在文人群体间获得了互相鼓励的积极力量,也从佛道中人的教导中得到了精神上的超然。
山水田园世界:万物静观皆自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的评价。王维能诗擅画,塑造出了一个鲜明强烈的动态美和悦耳爽心的音乐美的山水世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
这些诗句中,有寂静的山涧,有绵绵的雨夜,有温润的明月。在这样的空间中,没有人声嘈杂,只有虫鸣声、流水声、果熟叶落之声,是一番恬淡闲适的意境。
王维擅用自然意象。以出现次数较多的“明月”为例,既有“送别之月”,也有“边关之月”:
送别之月
送别友人的月亮,饱含诗人的思念之情。如《送杨长史赴果州》中说“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子规啼叫是连接分别双方的媒介;《送宇文太守赴宣城》中说“地迥古城完,月明寒潮广”,月明清辉,寒潮阵阵,诗人借景喻情,表达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边关之月
王维是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诗人。在吟咏边塞风光时,他也加入了明月意象——“秋月临高城,城中管弦思(《羽林骑闺人》)”;“陇头明月迥临关,晚上行人夜吹笛(《陇头吟》)”等等。此时的明月,寄托着妇人对丈夫的愁思,也有边关将士的铁骨柔情。
在王维的山水世界中,既有完整的意境,又有精细的描写,就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绘画,着色不浓,而意境清远。
“灵思”的世界:身闲始觉时光好
在王维的一生中,经历了名中进士、被贬济州、安史之乱被俘、复官升为尚书右丞,是半官半隐的一生。他既是宦者、也是隐士。当我们将王维的诗作放到他的生命史中来看,会发现他将各种各样的自然意象与深奥精妙的佛法义理相结合,塑造出一个可以获得内心平衡的精神境界。
王维像
在禅宗思想中,有关于人生三重境界的说法,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看似简单的语句,却包含了人生阶段的变化。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在涉世之初,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随着阅历的增长,人们会对最初的认识有所怀疑,对现实感到不满、忧虑,此时的山水寄托了人的情感,并非其本身面貌;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长期实践后,人能够对这个世界形成自己的认识,抛除杂念,静观宇宙人生。
亦官亦隐的王维,在其诗作中包含了他与山水自然、与他人交游、与佛理思想等层面的碰撞,化解自己与现实社会的冲突,获得了自我、心灵与外在世界的平衡,也正是禅宗三重境界的体现。一千多年后,当我们再读王维,依然能够感受到王维和谐、恬淡、悠远的诗歌境界,体味到“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根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