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当古诗词遇上绝美风景,一字一句都惊艳
TUhjnbcbe - 2024/6/6 18:59:00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丹霞蔽日行

曹丕

丹霞蔽日,彩虹垂天。

谷水潺潺,木落翩翩。

孤禽失群,悲鸣云间。

月盈则冲,华不再繁。

古来有之,嗟我何言。

诗的前四句说的是红霞遮天蔽日,彩虹遥挂天际,溪水潺潺流淌,落叶翩翩飞舞。这些景色都绚烂至极,最终又都会归于平静。

而后六句则说,鸟儿脱离了鸟群,独自在云间悲鸣。月圆之后就是月缺,盛开的花不再旺盛生长。这些现象自古就存在,我何必再来感慨呢?

曹丕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也说明了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规律,凡事都应该顺其自然,不可强求,人应该以平静恬淡的心境来面对这世间的千变万化。其中,也体现出了一丝道家无为的思想。

在曹丕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读到他这种“自带忧伤”的感觉,比如《善哉行》中“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意为:人生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人世,何必如此忧伤呢?就算我现在不快乐,时光也一样会飞逝,不会因为我的忧伤而有半刻的停留。

即便是手握重兵,权倾天下,也会有无缘无故的忧伤。曹丕身为君王有这样的忧愁,我们作为普通人自然也是如此。仔细品读他的文字就会有一种感觉:他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描述出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或许,这也是曹丕的诗歌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原因吧。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于曹丕的评价很高:“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也许,曹丕没有弟弟曹植的“独占八斗之才”。然而,这种细腻的情思,这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却能够引起后世读者深沉的共鸣。

敕勒歌

无名氏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它歌咏了北国草原富饶壮阔的风光,也写出了敕勒人的明朗豪爽,热爱家乡的豪迈气概。“敕勒川,阴山下”,点出敕勒川位于高耸连绵的阴山山脉脚下,将草原的雄伟壮观一语道破。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古人以天为盖以地为庐,而极具蒙古特色的蒙古包,也在天地之间,无垠的天空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天野相接,连成一片,茫茫然不知天有多大,让人顿时觉得自然的伟大。

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如水洗过般透蓝的天,千万年依然纯真如初。在诗的意境中,原野的碧波荡漾开来,远望没有尽头,人显得更加渺小。草原的风带着芳草的气息拂过,碧草起起伏伏,肥美的牛羊悠然出现。

诗中有静有动,有色有彩。蓝的天,绿的草,黄的牛、白的羊,清新的风,淳朴的人。让人在这恢宏的旷野中为自然赞叹,让心灵开阔,然后知足地平静。

白居易写草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生命的颂歌,诗中写出小草的韧劲,而更多的是人生的感慨。今人歌颂草原:“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草原的景象入诗,诗人多表达思念和深邃情怀。而《敕勒歌》语言通俗,不似文人讲究韵脚、逐字推敲那般严谨,却让人读后通体舒畅,如临其境。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是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这首诗时,杜牧在洛阳任监察御史,洛阳官场错综复杂,杜牧备受挫折。正逢弟弟患眼疾在扬州的禅智寺休养,杜牧前去探望时作了此诗。此诗描写了寺庙环境清幽,后笔锋一转,写扬州的繁华场景,以动衬静,用热闹衬宁静,也反映了诗人的落寞。

夏末初秋,一场秋雨过后一只蝉在树上鸣叫着,好似把绿叶都催黄了。古人常用蝉鸣的意象述说愁意,或表达高远。如杨万里在《听蝉》一诗里写“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天涯”;孟浩然写“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元稹云“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而王国维已经将这种莫名的悲愁看透——蝉本无知,诗人闻蝉凄切,只因为心中有愁。看来,杜牧心中也萦绕着忧思。

松枝、桂树纤细的枝条飘飘摇摇,也露出了秋的萧瑟。青色的苔藓长满了台阶,因为人烟稀少,寺庙更加寂静,白鸟在寺庙上空盘旋,这景象更让人感到凄凉。

黄昏时的云雾慢慢下沉,将本就浓密的树木染上一层暗淡,忽然洒下的一抹斜阳给这幽深的树丛带来了一点余光,但是很快就随着西落的太阳慢慢消失了。暗中忽然见光明,只是这光算不得亮,且很快就消失了。作者写景色变化也写心情变化,人随景色瞬息变化而心情波动。

诗人看到日暮雾霭,不禁生出寂寥苍凉感,看着被竹影铺满的小路,一眼望去,思绪漂浮,谁知道如此安静的小路,通向的竟是那歌舞升平、繁华璀璨的扬州城呢?全诗意象蕴含幽深冷清之意,即使有美好也很快消逝,最后一句更用热闹的扬州街景反衬出诗人的寂寥之情。

热闹是别人的,孤单是自己的。即使身处繁华的闹市中,有时更令人体味到心底的孤寂。

使东川·南秦雪

元稹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此诗写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经过骆口驿站路口时的所见所感。

京城的寒意散尽后就到了清明时节,而驿谷到了深春时节还没有春天的气息。人都说南方的春天来得早,而驿谷这里到了暮春时节了,还没有看到一丝春意。首句就将两地做对比,寒对春,也说明诗人内心的凄冷之情。

才看到山岭上飘过厚厚如盖的云彩,就发现深色的岩石下如微尘般的白雪。雪后千万座山峰一片晶莹,像透着光的玉笋。万株松萝被冰雪撒上了万朵银白色的花。雪景美妙绝伦,千峰万树一片白光。这里“千”和“万”都出现了两次,有韵律美感,更显雪中亮闪的山峰玉树。景致虽阔野,但更显寂寥,也寓示接下来的路途会有很多困难。

结尾转折,用活泼的鸟儿和叫声凄惨的猿猴两个意象与诗人自己做对比——在这个寒冷到猿猴不鸣、鸟儿懒飞的日子里,只有那白雪覆盖的小路上,一个骑着青骢马的孤独背影在寒冷的天气里继续前行,那就是要出使南秦的孤寂的诗人。长路漫漫,冰雪未消,不知前路如何,诗人内心深处有些忐忑。

元稹的挚友白居易也写了《南秦雪》与他唱和:“往岁曾为西邑吏,惯从骆口到南秦。三时云冷多飞雪,二月山寒少有春。我思旧事犹惆怅,君作初行定苦辛。任赖愁猿寒不叫,若闻猿叫更愁人。”诗中对元稹千叮万嘱,真心劝慰。两诗遥遥相对,一个说骆口春意晚,一个说那个地方气候冷多下雪;一个说猿猴都不叫了我却在独行,一个安慰如果听到猿声叫,会更让人忧愁。白居易又以过来人的口吻担心元稹的头一次远行,可见两人友谊之深切。

人生多歧路,风景再美,一个人看时尽是孤单,有人分享,才叫圆满。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年)春,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使至塞上》便是作于出塞途中的一首纪行诗,记述了他在出使塞上的路途中所见的塞上风光,也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之情。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轻车前往更凸显诗人被排挤后的孤独,虽轻装上阵但内心沉重。先是自问自答这里是哪里,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同时点明地点。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蓬草”随风飞转,诗人就是那如“蓬”和“雁”一般漂泊在外的游子。在朝为官,身不由己,王维被排挤离开朝廷,内心的忧愤抑郁像随风飘摇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进入“胡天”。从国都到胡地,相隔万里,茫茫征途。仅仅十个字,深重的孤独感、飘零感已深深扎入人心。

不禁抬头望着茫茫沙漠,诗人专心观景用以自我安慰排解,刻画了沙漠典型景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浩瀚无垠的沙漠中一缕孤烟直上云霄,无尽无止的黄河上发散着余晖的落日浑圆。“大”字表现了沙漠的无边无际。边塞荒凉广阔,人烟稀少,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狼烟格外醒目。因此,诗人称之为“孤烟”。

是的,诗人就是那大漠中的那一缕孤烟,萧条单调,却又挺拔坚毅。

横贯沙漠的黄河,在一片黄沙下显得孤寂而悠长。自古逢落日而感伤,一个“圆”字却让人体会到淡淡余晖中的温暖,以及大漠中落日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融入这广阔悲凉壮观的景色里,内心顿觉开阔。

伴着一路黄沙,带着诗人的慷慨悲壮之情,终于到达边塞,全诗也从壮阔雄奇、气象雄浑的景象回归到现实。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路遇的侦察兵告诉出使塞外的诗人:主帅正在燕然前线未归。此时,诗篇戛然而止,而故事还在继续,给人意犹未尽的余地。

王维将以往苍凉的边塞诗赋予了画卷的美感,将塞外风光描写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有着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悬挂的落日,到空中升起的烽烟,再到地下蜿蜒的河流;从近处的孤烟到远处的夕阳,到整个苍茫无边的大漠。景物虽不多但典型,写出了空间的开阔,而景物转换层次也非常丰富。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诗是诗人驾舟迎接即将赴任湖州刺史的好友颜真卿时的即兴唱和,共作五首,此为其中之一。时值春色正浓,桃花艳舞,碧波水涨,鳜鱼肥美,见此美景,诗人挥笔赞美山水美景,抒发热爱之情。

西塞山在西苕溪上,而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秀丽,一派优美景象。白鹭又称鹭鸶,远望外形似白鹤,体态轻盈、优美、颀长,常在水中觅食。

“西塞山前白鹭飞”,美丽的西塞山前,白鹭时而安静地在溪水徜徉,时而极速地捕鱼,时而展翅高飞于碧蓝如洗的天空。山水之间有动物,有动态,处处生趣洋溢。诗人只用五个字就勾勒出如此清新壮阔的全景。

此时,人间芳华正浓,桃花朵朵盛开,一阵清风吹过桃树,下起了嫣红的花瓣儿雨,花瓣飘落在因春雨绵绵而涨起的柔柔河水上。

从岸边的桃花飘落,转向流水,而后顺其自然地写到水中沉寂了一冬的鳜鱼。此时,春暖花开,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这成群的鱼儿也按捺不住赏春之情,在河水中跳跃、翻腾、嬉戏,波光中鱼鳞闪闪,耀眼夺目。

作者没有把笔墨放在一个意象上细心描摹,而是顺畅地写出了犹如画面又如故事一样的景致,勾起读者的无限想象,寥寥数语,鲜活的画面感跃入眼帘,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读者的脑海之中。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鱼儿肥美,雨丝微微,最欣喜的要数捕鱼人了。头戴青色箬笠,身披绿色蓑衣,与青山绿水完美融合。诗人在烟雨春风温柔的触抚下,在这色彩缤纷的山水中,于小舟上静静欣赏春之美,体会收获的喜悦。

多么愉悦的情感,多么欢快的笔调,此时的美好和幸福,让回家都变得不重要了。

苍黑色的岩石,青色的山,白色优美的鹭鸶,鲜艳夺目的娇红桃林,清澈见底的细水长流,黄褐色蹦跳着的肥美鳜鱼,青色的圆圆斗笠,一身绿色的简单蓑衣……

多么鲜活的动态美,多么鲜明的色彩,多么精巧别致的构思。渔人生活多么令人神往,作者对自然、自由的喜爱是多么热烈!

张志和,就如同这诗中的渔人一样,就是那乘着一时扁舟,于山水间遗世而独立的隐者。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此诗摄取了两幅景象进行描写:西沉的残阳红艳铺水,新月初升如弯弓的宁静幽美。

金光闪闪的夕阳西下于江水尽头处,一点一点即将消逝在地平线。夕阳的余光慢慢散开,只剩下几道透着昏红的光柔和地铺在江上,给人亲切、闲适的感觉。江面的风轻缓地吹着,江水静静地流动,有细微的清波漾开,在夕阳的余晖映照下,波光粼粼闪着一片轻柔的红光,好似披上一层薄薄的红纱,水的柔情尽显无遗。而江水的另一边被夕阳扫过,只剩下一片深如玉石般的碧波,凄清冷淡。冷暖色调对比,光线色彩搭配,将自然的瞬息变化和自己的喜悦闲情呈现于落日余晖照耀着的碧水中。

晚景已然落幕,新月初生,诗人望着远处的残阳,近处的江水,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正值九月初三,露气渐重,在月色下透着晶莹的光如珍珠润滑莹亮。上弦月弯弯如弓。九月初三夜晚如此可爱,缘于诗人的愉悦心情。

一首《暮江吟》,两组风景,多种柔情,诗的和谐宁静之美和诗人内心的平静合二为一,表达对自然情景的喜爱和内心的愉悦。天上的月亮,身下的露水,清新的自然,宁静祥和的月色,不由得让人沉醉。闭上眼睛再读诗篇,带着轻松、闲适的心情,让我们一起于江边漫步,梦回大唐。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古诗词遇上绝美风景,一字一句都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