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二十大特刊
原标题:讴歌时代礼赞强军(主题)
——新时代军旅文学回眸(副题)
朱向前徐艺嘉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军队文艺工作者深入部队一线采风创作,扎实反映部队练兵热潮,生动塑造军人崭新形象。军旅文学、音乐、歌曲、舞蹈、美术、影视等艺术门类和专业领域涌现出众多精品佳作。一批反映重大主题的重点创作项目全面铺开,进展顺利。军事文艺展现出优良战斗作风和强大写实能力,唱响了雄浑壮丽的“新时代之歌”。
进入新时代,军事文艺在改革中前行,在转型中重塑,在挑战中突破;坚持思想引领,聚焦备战打仗,饱蘸时代笔墨,抒写英雄情怀;生动记录了强军兴军的伟大历史进程,讴歌了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的精神风貌,赢得了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好评与青睐。
回顾十年来军事文艺的发展轨迹和创作成果,可以感受到军事文艺在新时代中国文艺事业中占据的沉甸甸的分量,可以感受到军事文艺持续传递出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人民军队向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阔步迈进的新征程上,更加需要军事文艺为强军兴军记录伟大进程,吹响前进号角,提供精神动力。
——编者
飞鲨中队(油画,庆祝建军95周年全国美展暨第15届全军美展入选作品)许杨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响应新时代的召唤,军旅文学重整旗鼓,再显峥嵘,焕发出崭新的精神风貌;拥有了一支年龄层次分明、风格鲜明多样而又迭代有序的队伍;无论是老、中、青作家代际上的传承与发展,还是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理论批评等多个领域的遍地开花,新时代军旅文学风景可谓壮观。作家们经过持续多年的深耕和修为,各自的文学面目也日渐明朗和清晰。不久前评出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有6位军队作家折桂,印证了新时代军旅文学的实力与活力。
一
小说领域,徐怀中的长篇小说《牵风记》以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方式,劈开庞大而繁复的战争记忆,织造出一番激越浩荡的生命气象。《牵风记》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拓展了当代军旅文学的格局。此后,徐怀中一鼓作气地接续写出了《万里长城万里长》《活过一回,死过一回》等几个艺术容量颇高的短篇小说,可见徐怀中先生仍然保持着“向前”的文学姿态。
彭荆风同样是军旅文坛的不老松,在生命长河的漫漫跋涉之后迎来他文学成就的高峰。他的长篇小说遗作《太阳升起》接续起自《驿路梨花》《鹿衔草》之后似乎已然断裂的“恋歌”笔调;小说所表现的题材是严肃而深刻的,但作家的笔触是纯净而美好的;小说所具备的气度是“史诗”的、恢弘的,但表达又是简约的、练达的;作品以高度审美化的艺术表达再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民族志、战争史。
朱秀海近几年的文学成果同样令人惊艳,有《永不妥协》《篝火边的曾扩红》《第十一维度空间》等多部中短篇小说问世。尤其是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成功塑造了赵秀英这一战争中的奇女子形象,并且在人物和故事之外有所升华。小说笔调空灵、节奏从容,气势宏阔、意涵隽永,堪属新时代军旅文学的重要收获。
徐贵祥近年来接续创作了几个长征主题的长篇、中篇小说,如《英雄山》《对阵》《红霞飞》和《走出草地》等。作家试图让笔下的人物不断出“新”,将故事主角放置于各种极端环境和事件中考量,赋予人物新的生命意义,进而折射出长征的精神光芒。文清丽这几年的创作成果呈井喷之势,她以平均每年10个以上的中、短篇小说约30万字的速度与体量反复登上《人民文学》等文学重镇。这种文学状态和创作激情令人惊喜,她的《她从云上来》《对镜成三人》等作品有强烈的女性意识,细腻入微、温婉动人。
西元坚定地选择以战争小说为切入口构建自己的文学阵地,发表了《Z日》《死亡重奏》《炸药婴儿》《无名连》等一系列优秀的中篇小说。他深扎广阔的战争历史,进行现实的、先锋的等不同风格的文学探索。新作《南下》和《生》都显示出作家持续开疆拓土、愈发稳健从容的创作状态。董夏青青的《科恰里特山下》《在晚云上》《礼堂》等中短篇小说延续了她此前的边疆系列小说的写作风格。她在边疆生活数年,近距离接触、了解、体验了当代边疆战士的生活状态,于生活细节的直述中描摹边地军人的生存本相。《在阿吾斯奇》塑造了新时代背景下卫国戍边官兵的形象,小说的整体风格厚重而阳刚。谈到接下来的创作,董夏青青表示:“要继续深入一线、扎根生活、服务基层,努力反映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高尚情怀,让那些受新时代召唤而产生的英雄人物在纸页上鲜活起来。”
王凯的小说将日常化和个人化的经验代入到军人形象的摹写之中,始终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底色。《荒野步枪手》《冬天的耳朵》《星光》《楼顶上的下士》等小说透露出作家对于军人职业的深切思考。在王凯看来,军队文学工作者理应用手中的笔去记录人民军队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的铿锵足音,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新近创作完成了一部反映基层官兵接受改革强军大潮洗礼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四季》,被列入中宣部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军营是一片热土,值得作家付出最大的努力去不断开垦和耕耘。目前我正在写作的一个中篇小说,同样是关于强军新时代基层官兵的故事,我希望从一个新的角度,诚恳和真切地表现默默奉献的军人们在艰苦生活中依旧丰饶的内心世界。”作为“新生代军旅作家”的代表,王凯表示会继续把自己的目光和笔触聚焦在基层官兵的身上,努力创作与强军新时代相呼应的军旅小说,为强军兴军贡献更多的文学力量。
二
在诗歌领域,老诗人峭岩继续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近几年有一百多首诗歌作品问世。《写给祖国的圣词》《七月!七月!》等主旋律诗歌,诗意深沉而隽永。王久辛擅作长诗,并且能够及时追踪时代变革,不断更新创作理念。他的长诗《蹈海索马里》拓展了诗歌的地域空间,使当代军旅诗拥有了更为宏阔的国际视野。刘立云先后创作了《金山岭》《上甘岭》《一个人和一座碑》等颇有分量的长诗,出版了《金盔》等3部诗集。他的诗来自生活深处的体验和挖掘,将与时代气息共振的军人的内心世界艺术地表现出来。姜念光的诗集《我们的暴雨星辰》在军旅诗特有的钢铁属性之外,带有鲜明的美感和哲思的意味。
刘笑伟和丁小炜诗歌的共同特征是直面我军现代化进程,并进行浓墨重彩的诗意表达。他们思想敏锐,视野开阔,跟踪观察、准确把握我军现代化进程的脉动。刘笑伟的诗集《岁月青铜》诗句短促、严整,将诗意、保家卫国的责任感联系起来,并和诗人的生命经验融合起来。他的诗歌有着青铜般的质地和底色,既让读者感受到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又能看到熟稔而精细的军人生活细节。丁小炜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淳厚,长诗《筑梦强军》清晰地勾勒出强军兴军的宏伟蓝图。《信任》用诗情观照军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信仰之火熊熊燃烧,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革命精神激发力量。
三
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需要作家的回应与书写,军旅报告文学在追踪变革、书写新时代现实和战争历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丁晓平的《红船启航》重叙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新中国诞生的光辉历程,以文史兼修的视角深度解读红船精神,在主题创作之上叠加作家敏锐的见识和富有激情的文采,激发读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军队新闻出版工作者,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丁晓平参与了思想解读类融媒体片《追光》的编创和撰稿工作,手头已经创作完成或即将出版的有《大国转折:中国是这样走向开放的》《世界是这样知道毛泽东的》《胜战:抗美援朝的五任司令员》等多部作品。丁晓平表示:“我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理直气壮地书写‘四史’,讲好中国故事、强军故事。”
钟法权的《张富清传》是一部关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张富清的文学传记。作家深入走访、调研、采访,获取了大量完整丰富的细节素材,生动诠释了一位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忠诚。龚盛辉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北斗》以北斗系统建设时间为横线,以各分系统团队攻克重重难关为纵线,立体书写了北斗系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建设历程,热情讴歌了北斗人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新时代北斗精神。龚盛辉目前正在采访创作反映“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建设的长篇报告文学《铁河》。谈到创作进程,龚盛辉心潮起伏:“我会用扎实的采访、精彩的故事、精炼的写作展示中国技术和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新时代的文学沃土需要军旅作家持续开拓、勤耕细作。我们相信,军旅作家能够进一步聚拢集结、共同冲锋,自觉回应、用心用情用力呈现新时代的崭新图景,创作出更多不负时代、人民和官兵的精品力作。
新笔墨·新格局·新气象
——关于新时代军旅美术的对话
解放军报记者袁晓芳
记者:李老师好,前不久,庆祝建军95周年全国美展暨第15届全军美展在业内和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本届美展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李翔(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队文化工作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本届美展所展出的作品主题突出、内涵深刻、风格多样,呈现了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浓墨重彩地抒写了新时代强军兴军伟大征程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一是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在评选标准上,严把政治关、艺术关、史实关、军事关。评选出的作品以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军事题材为主,尤其是表现强军新时代的作品比重较大、占近半数,突出了军事题材美术的时代性、思想性与艺术性。二是内容丰富,表现多样。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连环画、水彩画、年画、宣传画、综合材料、装置、实验艺术。此外,今年新增了军营环境艺术设计等。有专家评论说,这次展览征集作品数量之多、门类之全、质量之高,是近年全国主题展览中少有的。三是社会参与较广,青年力量突出。参展作者既有享誉全国、德艺双馨的军地美术名家,也有艺术院校在读的青年作者。一些青年作者创作的作品,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记者:您认为新时代军旅美术创作有哪些新变化、新发展?
李翔:进入新时代,军旅美术创作呈现出许多新变化。从内容上看,题材更加丰富多样。近年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艺术家们敏锐地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军队发展与建设的新成就,反映部队官兵聚焦备战打仗的新风貌。其次,艺术表现形式更加新颖,艺术观念也有很大突破,个性化的追求及风格化的表达比较明显。一些作品在材料的应用和风格建构方面,拓展了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再次,时代气息浓厚,艺术语言在“当代性”转化中更加从容自如。作为新兴艺术类型,装置艺术、影像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美术新样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全军美展中,体现了军旅美术创作的开放与包容,从视觉感受与精神感染两个层面赋予军旅美术作品独特的文化品格和艺术魅力。
记者:陈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您的作品《青春记忆系列——队列训练》以及与刘美辰合作的《大阅兵——人民的胜利》入选了本届全军美展,请您介绍一下这两幅作品的创作情况和思想主题。
陈树东(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原创作员):这次入选的《青春记忆系列——队列训练》由6张联画组成,展现了士兵学习、训练等不同的生活侧面。在每幅小画中,都可以看到基层官兵的威武气概。作品洋溢出温暖、向上、清新的感觉,采用“写意”的方式,以以小见大的审美视角表现新时代的军人生活。年,我去武警新疆某部体验生活,两个多月间与战士们同吃同住。紧张、活泼、严肃、团结的集体生活深深地影响着我。我先后画了余张速写,10多幅创作小稿。有一天晚上,我勾出几幅草稿,连队的战士看了都很喜欢。这组作品完成后,我分别将印刷品寄给了一些年轻的战友,也是一份青春的纪念吧。
历史题材画《大阅兵——人民的胜利》是一幅气势宏大的作品。当接到庆祝建军95周年全军美展创作任务后,我用了近一个半月时间深入研究了大量相关资料,感受颇深。年阅兵是新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一种象征。它不仅是一次阅兵式,还体现了新中国人民军队的精神面貌、战斗精神。为此,我与刘美辰共同走访了10多位年大阅兵的亲历者,从前辈们的言谈中真切感受到年阅兵对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的巨大鼓舞作用。当这幅作品的主题确立后,我在表现方法上也有一些新的尝试。画稿形成之初,我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融入了主观的色彩表达,强调整体的结构处理,天空大面积的写意笔法、浓烈的暖色调,是一种精神的歌唱、视觉的交响。为表现这张历史题材画作的深刻内涵,我们在色彩使用上偏重于浓、重、粗。这种厚重的历史感,正是我们回想起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一种基本感受。
进入新时代,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在观念、语言、风格技巧上都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这就要求创作者置身时代的洪流,根植军营沃土,坚持军旅美术战斗精神、民族精神乃至人类美好、崇高的精神取向,在创作实践中具有守正创新的意识,从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角度,来思考其发展向度和探索路径。
光影筑梦新时代
郑茂琦王志平
进入新时代,军旅题材影视剧再迎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是从题材选择、剧本创作、整体立意等层面,还是从场景逼真度、特效运用、声光像立体展示等技术创新维度,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聚焦红色主题,正面反映革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通过生动的银幕形象与富有意味的叙述表达,重现波澜壮阔的战争图景,塑造了一大批不同历史时期优秀军人的生动形象,折射我军发展壮大的轨迹,再现我军光荣辉煌的战史,感染和激励了亿万观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年,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多样的拍摄手法、从容厚重的叙事节奏,感人至深地表现了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年代中融入基层、与群众同呼吸共患难的光辉形象。年,电影《百团大战》充分展现了百团大战的历史背景、发展进程和重大意义,生动反映了党中央的运筹帷幄、八路军的英勇奋战和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年,影片《血战湘江》歌颂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讲述了革命先驱壮怀激烈、震撼人心的英雄壮举。同年,作为献礼建军90周年的历史题材电影《建军大业》上映,该片讲述了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于当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八一南昌起义,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年,为隆重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古田会议召开90周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古田军号》上映。影片以一个红军小号手后代的视角,反映了从年红四军进入闽西到古田会议召开那段动人的峥嵘岁月。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军旅电影创作以百年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主要内容,结合当代语境,涌现出一系列题材丰富、风格鲜明的电影作品。这其中,有聚焦早期建党历史的《》《革命者》《红船》,有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长津湖》。这些影片对于普及党史军史、振奋民族精神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们以鲜明的中国印记,体现出中国军魂和民族气魄。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也不乏优秀作品。电视剧《海棠依旧》以周恩来总理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为线索,通过独特的视角,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周恩来总理为党、为人民、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光辉形象。电视剧《彭德怀元帅》以彭德怀生平经历为主要内容,塑造了一个有血性、正直、一心为民的彭德怀形象。在视角的选择上,它集中展现了彭德怀元帅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再现了他非凡的人生际遇与人格魅力。
进入新时代,现实题材的军旅电影创作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聚焦备战打仗,不断在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等层面寻求新的突破,日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品格。《守岛人》《战狼》《红海行动》等影片取得巨大成功。这些影片不仅在国内获得高票房,而且在海外产生广泛影响。
现实题材军旅电视剧同样引人瞩目。《和平之舟》《决胜零距离》《蓝军出击》等军旅题材电视剧紧紧围绕强军目标,书写强军实践,展现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崭新形象和精神风采。
无论是刻画战争风云,还是描绘和平岁月,军旅影视作品在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方面不断努力探索,在追求阳刚、崇高与英雄的美学品格方面有了愈加新颖、坚实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