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效果体验为上 屏幕性能还得自己看,
平板电视技术这两年的焦点在于4K屏幕的出现以及它们的快速普及化。从早期的概念性产品到只要三四千元就能买到一台入门级的高性价比4K电视似乎只经过了三四年的时间,技术进步的速度超乎想象。但是从全高清到4K,显示面板的像素密度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提升了一倍,对液晶面板厂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有人纠结于单个像素不是由完整的RGB子像素来呈现颜色。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倒过来看:数码相机和摄像机拍摄的影像是电视图像的来源。但绝大多数数码相机的图像传感器采用了每个物理像素一种颜色遮罩的方案,要么是R、要么是G、要么是B。相机处理芯片需要综合多个像素的色彩信息,计算出每个物理像素的实际色彩。实际上人眼对一个微小的像素点色彩是无法准确判断的,把多个像素组合成更大的面积讨论颜色才更有意义。拍摄影像时单个色彩滤镜已经能提供很好的色彩捕捉能力,在显示影像时,采用科学的算法,让面板还原优秀的色彩自然也不是问题。 液晶显示技术的原理决定了每个子像素目前无法做到把所有面积用于透光,部分控制电路还是会遮挡光线。在全高清时代这还不是大问题,但是到了4K分辨率时,原来一个像素的变成了4个像素,相应的控制电路面积也变成了4倍。所以随着分辨率的提升4K面板的亮度要保持一致的话,必然要求更强的背光亮度,也就意味着整机功耗的快速提升。
4K屏幕从规格上看起来只是分辨率的提升,但4K电视优异的画质表现其实还是多种技术共同进步的结果。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老经验可能会被颠覆。只看规格参数,纸上谈兵来聊产品的体验已经远远不够了,特别是影音类产品,用传统的思维看参数有的时候还会误导自己。想买到好的体验,亲自去看一看试一试才是王道。 最直观的收益是新增加的白色(W)像素提升了画面亮度的表现。以往白色的光线只能依靠RGB三色组合实现,要提升画面亮度,只能继续提升背光源亮度或者改善滤光片技术,这两者要么会造成功率消耗增加和随之而来的散热问题,要么会显著提升成本,实现起来会有各种困难。有了W像素的白光和其他颜色组合,画面亮度可以比较轻松地提升。相比类似亮度水平的屏幕,也有助于降低功耗。立即登录,签到赢金豆~ 为了补偿某些色光的不足,有的厂商开始增加新的颜色像素,比如*色,以提升*色、金色等色彩的表现效果。显然这样的改善会提高制造成本,而且只针对一类色彩有所提升,所以只会应用在高端产品上,不愿意花大价钱的用户体会不到。另一个独辟蹊径的方式是采用RGBW类型的面板排列,在传统的RGB像素之外增加白色(W)像素。这么做的优势是什么呢?成为中关村在线微信好友扫一扫 在色彩表现方面,厂家也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突破。另一方面,从CRT显像管时代开始,电视屏幕就一直依靠红绿蓝(RGB)三色发光体组合发光形成丰富的颜色。但人眼对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刺激反应并不一样,传统的RGB同等面积排列方式不一定是最优化的方案。在实际观看电视屏幕时,人眼对亮度变化的敏感性远高于色彩的变化。在影像技术发展的早期,我们只有黑白照片、黑白电影或者黑白电视,但人们并不会因为没有色彩就无法感受黑白作品的艺术魅力。亮度变化的表现在图像呈现时至关重要。● 为了提升发光效率,现在液晶面板厂商在RGB的基础上增加白色(W)子像素 有的用户纠结于不同像素排列方式会不会导致实际分辨率的下降。其实国家专业检测机构早已给出RGBW面板符合4K电视广播标准的鉴定,我们也早有报道。实际上在小于100寸的屏幕上,肉眼并不容易分辨独立的子像素,但是在整体画面的表现上,即使播放1080全高清的内容,4K屏幕也会有更好的表现。4K液晶面板能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很多人的大屏幕电视也需要在光线充足的起居室或者白天观看,电视亮度如果不足会让观看者无法体验到丰富的影像层次。高亮度带来的对比度和图像动态范围提升也有助于进一步增强观看体验。 液晶面板用显示像素组合出绚丽多彩的画面。影响观看效果的的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像素密度、色彩表现和亮度表现。对4K面板来说,像素密度的极大提升显然有助于表现更精细的画面,但同时单个像素的面积也会相对减少,从而在亮度和色彩表现上形成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