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老总连轴转:杨峰落户长安邹牧空降方正富邦
上半年多家小公司高管变动:长安曹阳,华富邹牧,万家杨峰,中欧徐红光,汇添富桂水发和方正富邦宋宜农
2012年上半年的基金圈,无疑是动荡的。
华夏基金王亚伟的离职,带动了一波离职潮。五一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就有多家基金公司宣布高管和基金经理离职,其中包括中银基金总经理陈儒,东方基金总经理单宇,以及浦银安盛基金首席运营官陈篪与首席官周文秱两位副总经理。
随后,长安基金总经理曹阳离职,华富基金副总经理邹牧、万家总经理杨峰、中欧副总经理徐红光、汇添富基金原董事长和方正富邦基金总经理宋宜农先后离职。
各基金公司也开始寻找新高管来帮助公司发展,据悉,嘉实基金李道滨已正式入主中银基金,华富基金邹牧也位升一级,执掌方正富邦基金,万家基金杨峰也确认落户长安基金。
历史的长河终将交错,并流向新的未来。
李道滨接棒中银
嘉实基金4月10日发布公告称,因个人发展原因,该公司原副总经理李道滨离职。中银基金也在4月28日公告,称陈儒因工作变动离任该公司总经理一职,离任日期为4月26日,该职位暂由公司董事长谭炯代任。
而仅在几天后,就有内部人士透露,李道滨已经在上海中银基金总部出现,这则消息一直到多日后才正式确认。
理财周报此前的报道曾援引知情人士话指,李道滨辞职时间卡在4月,应为迎接中银基金董事会之故。后经证实,4月12日和13日的中银基金董事会上,的确宣布了该人事任免事宜。
中银方面表示,李道滨目前已到任一段日子了,目前在熟悉工作,由于程序还未走完公司未发公告。
曾被媒体称为最会卖基金的李道滨,在嘉实任职期间历任市场部副总监、总监、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最终在中银接棒了总经理职务。
中银上下对于李道滨的到来寄予厚望,对中银来说,自2011年底开始,接连经历副总俞岱曦的离职、董事长贾建平的退休和总经理陈儒的离职,公司急于寻求一种新的发展。而李道滨为中银基金首位全球市场化招聘,由中国银行*委会决定的高管。
对“风格彪悍”的李道滨来讲,中银基金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他此前的职业生涯深深的与中国银行相挂钩,但中银体系的治理风格显然与嘉实基金相差甚大。
作为拥有着强大股东方中国银行的中银基金,近年来发展并不如意,在银行系基金中并不领先。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行的制度造成了公司相对低调封闭,公司在日常运营循规蹈矩,市场营销体系普遍认为尚缺力度。
此次李道滨的加入是否会给中银带来一些新鲜元素,以销售著称的他是否又能给中银弥补这方面的弱势,市场拭目以待。
杨峰落户长安
最近同样被确认的还有原万家基金总经理杨峰落户长安基金的消息。
此前万家基金深陷股权变动风波,几天后杨峰便公告辞职,而此时杨峰在万家任职总经理仅15个月,但他来到万家已有将近7年之久。
“杨峰在万家并没有掌控很多实权,可能发展并不如意。”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他在离开万家之后,将有可能投奔长安基金。
就在这之前,长安基金前总经理曹阳在公司成立7个月后辞职,或受累于次新公司发展受阻,此次杨峰落户长安,更可能是看中了施展拳脚的平台。
长安方面表示,与李道滨情况类似,杨峰依然在等待证监会的流程,许多渠道方面已经得知消息,而长安方面的流程已经结束,杨峰本人已经开始到公司熟悉工作,只欠公告。
6月20日,长安刚成立了旗下第二只基金,长安沪深300非周期指数基金,虽延长了一星期的募集期,首募规模却依然仅有2.77亿元。而今年新成立的基金总规模在3亿元以下的基金数目在5只左右。此前已成立的长安宏观策略股票基金,如今规模也仅为7983.8万元,较首募3.84亿元缩水了近80%。
杨峰入主长安基金首要任务就是面临业绩和规模的考验,此前长安基金二股东美邦服饰在2011年年报中披露,长安基金2011年亏损2698.4万元,营业收入仅为117万元。
公司的生存状态无疑是对总经理最大的考验,长安作为一家次新公司,相比万家无论从规模还是业绩来说,都有着不小的差距,杨峰此次的转战,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方正富邦投资总监未曾离职
与杨峰一样面临挑战的还有原华富基金副总经理邹牧。
理财周报还得到消息,方正富邦继6月初总经理宋宜农离职后,公司首任投资总监,同时也是公司旗下唯一一只基金的管理人赵楠也于此前递交辞呈。作为一家成立不足一年的次新基金公司,方正富邦面临的压力可谓巨大。
理财周报致电方正富邦得知,此前传言赵楠将于7月7日离职的消息并未得到落实,赵楠目前依然在公司工作,随即询问若赵楠离职,公司是否还有其他基金经理,方正富邦表示,公司有多位备选基金经理正在经过考试和证监会考核,不会让基金面临无经理管理的情况。
方正富邦方面同时确认,邹牧的入主或不再变动,只是还未有确切公告时间。邹牧的情况与李道滨相同,都是在原公司副总经理职位任职已久,如今选择一个相对较小的基金公司担任总经理。
不难看出,次新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阻碍。在如今市场持续下跌的影响下,股票型基金的发行无疑非常困难。
基金行业也难以回到曾经“一发基金就赚钱”的年代,然而次新基金公司不发基金更难以保证规模的增长,在如此艰难的市场下,次新基金公司越发的吃力不讨好,却无能为力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