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冬至有“日南至”之称,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自冬至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冬至是一个吉日,如《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太阳回升,是一个太阳直射点往返循环的开始,应该庆贺。
南唐徐熙《雪竹图轴》上海博物馆藏物候
(明)*道周撰《月令明义》载: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冬至有三侯:一侯蚯蚓结,二侯麋角解,三侯水泉动。一候蚯蚓结。《吕氏春秋·仲冬纪》高诱注:“蚯蚓,虫也。结,纡(yū)也”。即蚯蚓弯曲缠绕在一起,结成块状,缩在土里过冬。二候麋(mí)角解。麋,即麋鹿,俗称四不像,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和鹿相似而不同种,鹿是山兽,属阳;麋是水泽之兽,属阴。
夏至一阴生,故鹿感受阴气而解角;冬至一阳生,故麋感阳气而解角。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麋,鹿属。麋,冬至解其角”。雄性麋鹿每年12月份脱角一次。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战国时代大诗人屈原《楚辞·湘夫人》中写道:“麋何食兮庭中”?三候水泉动。深埋于地底之水泉,由于阳气引发,开始流动。《周书》云:“冬至后十五日,水泉动。不动,阴不承阳”。
南宋,吴炳《竹雀图》上海博物馆藏气候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
冬至到来,也代表着冬天又进入另一个特殊阶段。冬至其实并不是最冷的一天,我国天气最为寒冷时节一般都是在三九、四九阶段。而人们常说“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就是说如果冬至这一天比较暖和,天气晴朗,艳阳高照,大地似乎并没有感觉到寒冷。那么这样的情况反而会导致后阶段的冬天更加寒冷,并且冷到三月中旬。除此以外,人们还有“冬至晴,来年百果生”的说法。
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这句俗语则是表达说冬至这一天比较寒冷的话,那么到了明年春天将会暖得比较早。这样很多农作物提前发芽、开花、结果,而冬至冷将会促进明年春天各种瓜果蔬菜提前成熟。这是老一辈农村人总结出来的冬至俗语,虽然没有什么科学经验,但是却持续的流传了下来。
南宋马远《雪履观梅图》上海博物馆藏农事
冬至后,虽进入了“数九天气”,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琼装玉琢;*淮地区也常常是银装素裹;大江南北这时平均气温一般在5℃以上,冬作物仍继续生长,菜麦青青,一派生机,正是“水国过冬至,风光春已生”;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更是花香鸟语,满目春光。
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同时要施好腊肥,做好防冻工作。江南地区更应加强冬作物的管理,做好清沟排水,培土壅根,对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结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则需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其主要农事有:一是三麦、油菜的中耕松土,重施腊肥,浇泥浆水,清沟理墒,培土壅根。二是稻板茬棉田和棉花、玉米苗床冬翻,熟化土层。三是搞好良种串换调剂,棉种冷冻和室内选种。四是绿肥田除草,并注意培土壅根,防冻保苗。五是果园、桑园继续施肥,冬耕清园;果树、桑树整枝修剪,更新补缺,消灭越冬病虫。六是越冬蔬菜追施薄粪水,盖草保温防冻,特别要加强苗床的越冬管理。七是畜禽加强冬季饲养管理,修补畜舍,保温防寒。八是继续捕捞成鱼,整修鱼池,养好暂养鱼种和亲鱼;搞好鱼种越冬管理。
南宋李迪《雪树寒禽图轴》上海博物馆藏民俗
画九:所谓的“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酿米酒: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用糯米或者*米,加入桂花酿造。吃汤圆: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吃烧腊与姜饭:南方一些地方在冬至日要吃烧腊,冬至这天,晒制好的烧腊就成为两广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寓意加菜添岁。冬至日,吴川人素有冬至“吃姜饭”的习俗。吃饺子: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中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喝羊肉汤:每年的冬至日,连接四川成都到简阳的成简快速通道迎来了一年中较热闹的时候,人们驱车涌入位于龙泉山脉东侧的简阳市,只为寻得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
南宋林椿《梅竹寒禽图》上海博物馆藏谚语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
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
北宋朱锐《溪山行旅图页》上海博物馆藏诗词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饯唐永昌》
唐·崔日用
洛阳桴鼓今不鸣,朝野咸推重太平。
冬至冰霜俱怨别,春来花鸟若为情。
《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
唐·孟浩然
放溜下松滋,登舟命楫师。
宁忘经济日,不惮冱寒时。
洗帻岂独古,濯缨良在兹。
*成人自理,机息鸟无疑。
云物吟孤屿,江山辨四维。
晚来风稍紧,冬至日行迟。
猎响惊云梦,渔歌激楚辞。
渚宫何处是,川暝欲安之?
《雪晴》
唐·杨凝式
春来冰未泮,冬至雪初晴。
为报方袍客,丰年瑞已成。
《寒江吟》
唐·孟郊
冬至日光白,始知阴气凝。
寒江波浪冻,千里无平冰。
飞鸟绝高羽,行人皆晏兴。
荻洲素浩渺,碕岸澌崚嶒。
烟舟忽自阻,风帆不相乘。
何况异形体,信任为股肱。
涉江莫涉凌,得意须得朋。
结交非贤良,谁免生爱憎。
冻水有再浪,失飞有载腾。
一言纵丑词,万响无善应。
取鉴谅不远,江水千万层。
何当春风吹,利涉吾道弘。
《腊中》
南唐·李中
冬至虽云远,浑疑朔漠中。
劲风吹大野,密雪翳高空。
泉冻如顽石,人藏类蛰虫。
豪家应不觉,兽炭满炉红。
《冬至二首》
(其一)
宋·陈与义
少年多意气,老去一分无。
闭户了冬至,日长添数珠。
北风不贷节,鸿雁天南驱。
乌帽亦何幸,七日守屋庐。
石炉深炷火,撩乱一榻书。
只可自怡悦,不堪寄张扶。
《冬至有感》
宋·冯时行
萧辰俯仰及严冬,白发空云是至公。
造雪不成天本恕,唤梅未醒句无功。
可能人事无消长,只待天时有变通。
节物相关愁似醉,一庭霜叶一窗风。
《冬至》
宋·马廷鸾
山寒律琯又飞灰,万壑松风冬起雷。
风景不殊云黯淡,雪霜初霁日徘徊。
无人献袜抛尘屦,有客传觞酦冻醅。
天地不教阳德尽,韦编曾叩伏羲来。
《冬至四绝》
(其二)
宋·刘克庄
日添一线书中见,雪染千丝镜里明。
迟暮犹思寸阴惜,凝严未觉一阳生。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
奉懿旨撰其二十三十一月》
元·赵孟頫
冬至阳来复,草木潜滋萌。
君子重其然,吾道自此亨。
父母坐堂上,子孙列前荣。
再拜称上寿,所愿百福并。
人生属明时,四海方太平。
民无札瘥者,厚泽敷群情。
衣食苟给足,礼义自此生。
愿言兴学校,庶几教化成。
宋佚名《雪山行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参考来源
《百度百科》
《二十四节气志》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
《中国的文化四时与节气》
《气象中的二十四节气》
《图解二十四节气知识》
《你好!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全鉴》
《诗歌里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绘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