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兵(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教授、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哲学博士)、王博识(南京体育学院马列部教师)
佛教的动物观本身包含多层内涵,因而也具有多方面的生态环保意义。六道轮回观念认为畜生道没有仁义道德,生存环境恶劣。这一观念客观上难以导向人们对动物的关爱。不过六道轮回观念旨在劝人弃恶修善,从道德教化意义上说,又能导向关爱动物;佛教对“清净”的德性追求,会促使修行者与动物保持距离,自觉做到不伤害动物。大乘佛教对“慈悲”德性的追求,则能导向对动物的慈悲关爱;佛教本生故事中关于动物道德和智慧的故事,有利于激发人们对动物的尊重、关爱之情。一些本生故事蕴含生态环保知识;其中包含的反对动物祭祀的内容本身也具有动物保护意义。“众生皆有佛性”的生命平等观能为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供深层理论依据。
相对于其他思想文化而言,慈悲利生、戒杀护生在佛教观念和行为实践中非常突出,因此,今天人们在探讨佛教的生态环保意义时,往往突出佛教在动物保护方面的价值。佛教动物观本身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在佛教历史发展过程中又吸收融合了多种文化资源。本文主要从六道轮回中的动物观、佛教伦理中的动物观、《本生经》中的动物观、佛性论意义上的动物观等方面具体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佛教动物观与佛教根本价值追求之间的关联,探讨佛教动物观在今天的生态环保意义。
一、六道轮回中的动物观
佛教动物观首先体现在佛教六道轮回观念当中。佛教将欲界众生划分为天、人、阿修罗、饿*、畜生、地狱六种生命形态。佛教认为,众生随其道德、思想、行为的善恶,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轮回转生。六道中的畜生便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动物。
佛教六道轮回观念起源于印度奥义书时期的神道与祖道“二道”说,实际上,在佛教产生时,作为印度主流宗教哲学的六派哲学中就已经产生了六道轮回的基本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六道轮回观念是对印度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佛教又从缘起论、无我论出发,否定真实轮回主体的存在,在它看来,轮回的主体是虚妄的业识。这是佛教不同于印度传统思想及六派哲学观点之所在。
佛教认为,畜生道是六道中仅次于地狱道的恶劣生命形态。如《中阿含经》说,三恶道中,饿*道胜于畜生道,畜生道胜于地狱道。关于畜生道的不同生命形态及其恶劣的生存状态,《中阿含经·大品痴慧地经》和《泥犁经》均有相关描述。如说蛇、鼠、狸、獭、虫、蚁等“暗冥中生,暗冥中长,暗冥中死”;湿地虫、沟边虫、溷中虫等“生于臭中,死于臭中,长于臭中”;疮虫“身中生,身中长,身中死”;蛟、龙、鱼、鳖、鼋鼍等“水中生,水中长,水中死”;象、马、骆驼、牛、驴、猪等动物“齿啮生草树木食”,即以生草树木为食;鸡、猪、狗等“闻人大小便气。即走往趣彼”,等等。释迦牟尼佛总结说:“然此畜生苦不可具说,但畜生唯有苦。”又说:“彼畜生中不行仁义,不行礼法,不行妙善。彼畜生者更相食噉,强者食弱,大者食小。”因此,畜生难以转生为人,修行解脱。《菩萨本缘经》对畜生所受众苦作了较全面的概括:“以愚痴因缘堕畜生中多受众苦,受种种形,食种种食,种种语言行住不同。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水陆空行,牛、羊、驼、驴、猪、豚、鸡、狗、飞鸟、走兽,如是等辈,常为愚痴之所覆蔽,常处盲冥无有智慧,各各相于起杀害想,互相怖畏犹如怨贼,常为猎师屠脍所杀,复为狮子、虎狼、犲犬无量恶兽之所攫食。常堕坑坎、罥索、罗网,生则负重,死则劈剥,驾犁挽车铁钩钩斫,羁靽拘执。常苦饥渴,口干舌燥,虽有所须,口不能宣。稚小孤迸,远离父母。水草无量,常不充足。畜生恶报,世间现见,是故我今略为汝等而解说之。”总之,六道轮回观念认为,畜生生存环境恶劣,饮食不净。畜生当中弱肉强食,没有仁义道德,是六道众生中低劣的生命形态。
佛教关于畜生道生命情态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经验,不过,佛教将畜生道归之于三恶道之一,则是从教导人弃恶修善的道德教化目的出发,劝诫众生如果不弃恶修善,在来世将会转生饿*、畜生、地狱三恶道。《业报差别经》《分别善恶报应经》还阐述了众生转生畜生道的十种业行。如《分别善恶报应经》说:“复云何业获畜生报?有十种业。云何为十?一中品恶身业,二中品恶语业,三中品恶意业,四起种种贪,五起种种瞋,六起种种痴,七布施非法,八禁咒厌术,九毁菩萨梵行,十起常边见人死为人,如是十业获报畜生。”
六道轮回说关于畜生道低劣的观念,本身视人在生存环境、道德、解脱等方面优越于动物,因此客观上难以导向人对动物的关爱。不过,六道轮回说的主旨是劝人弃恶修善,因而从道德教化意义上说,又能导向关爱动物。这方面内容我们在第二部分具体论述。此外,六道轮回思想认为动物可能是我们过去世的父母眷属转生,伤害动物就是伤害自身过去世的父母眷属,所以《楞伽经》说“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同时,伤害动物还会导致我们自身未来世堕入恶道,这些都能为爱护动物提供理据。
二、佛教伦理中的动物观
佛教当中与关爱动物相关的伦理情感主要有“慈悲”“无我”“平等”“清净”。其中,“无我”“平等”是与佛教缘起论、佛性论相关联的,我们放在第四部分论述。就“清净”“慈悲”而言,小乘佛教以烦恼痛苦的息灭为涅槃,更注重的是“清净”的心态与生活。“清净”的德性发而为对待动物的态度是不伤害动物,以求得内心的清净和心安;大乘佛教以“利乐有情,庄严佛土”为价值理想,更注重对待众生的“慈悲”情怀。
“清净”是远离烦恼垢染的心态,是佛教追求的基本目标。关于“清净”与不伤害动物的关系,《楞伽经》提到:“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意思是说,动物是依不清净之气所生长,吃动物肉会影响自身的清净;天人喜欢清净,不喜欢吃肉的人;吃动物的肉还会导致修行的人难以生起对世间的出离心。可见,正是因为对清净的追求,修行人会尽量减少与动物的关联,保持与动物的距离,自觉做到不伤害动物。不过,相对于“慈悲”而言,“清净”对动物的保护是一种消极的保护。
所谓“慈悲”,《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也就是说,所谓慈悲,就是给予一切众生欢乐,救拔一切众生苦难。慈悲首先是一种慈爱、怜悯他人及一切生命的情感,同时也是一种尽力帮助众生、让众生得到快乐、解脱痛苦的行为实践。佛教慈悲关爱的对象并不仅限于人群,而是包含所有的生命,关爱动物即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佛教慈悲精神源于对六道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痛苦的感同身受,源于“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一体性体悟。佛教慈悲精神是与大乘佛教“普度众生”“利乐有情”的价值追求相关联的。所谓“普度众生”即帮助、教化众生获得清净解脱和无上智慧。“利乐有情”除了帮助众生清净解脱之外,还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