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田围猎时,关羽要杀僭越的曹操,被刘备拦下。曹操为什么要做如此僭越之事呢?
击败吕布后,曹操威名日盛,谋士程昱对曹操说:“何不乘此时行王霸之事呢?”程昱之所以催促称王,其实是与王立的天象说有关的。但曹操具备敏锐的战略直觉,他冷静的认为:“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轻动。吾当请天子田猎,以观动静。”他把一切都准备妥当,才入请天子。此时的曹操做事已经有横行无忌的意味了,一切都是先斩后奏。无力反驳的献帝也只能乖乖听从,一众大臣悉数到场。
当草丛中跑出一只鹿时,献帝连射三箭不中,于是让曹操试射。曹操蓄谋已久的计划立即就付诸行动,他向天子讨要宝雕弓和金箭,正中鹿背。群臣见是金箭,都以为是天子射中,踊跃高呼“万岁”。曹操纵马上前,挡在献帝身前接受了赞贺。众皆失色,关羽大怒,要杀曹操,被刘备拦下。
这一幕是曹操精心谋划好的,从准备雕弓、金箭,到讨要金箭,乃至射中后挡在天子身前接受群臣的欢呼,都是计划中的步骤。这个计划和当年赵高的“指鹿为马”类似,都是对民意的一种试探。秦二世时,丞相赵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试验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就暗中把说是鹿的人杀了。
一般来说,人的外在行为是由内心态度来驱动的,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当不存在外在压力和约束时,一旦你的行为会带来预期的伤害时,那么你就有可能做出与内心态度不相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举动来。秦二世的大臣们不是傻子,他们非常清楚这是赵高对秦二世的戏弄,但他们也清楚一旦当面指责了赵高,就会得到赵高的疯狂报复。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他们也就变得言行不一了。对赵高而言,他不在乎暗地里有多少人指责他,他只想知道有多少人敢站出来当面反对他。
曹操的用意也是如此,他故意做出大不敬的行为,就是要看众大臣的反应。如果群臣激愤,说明现在绝不能轻举妄动;反之,就可以进一步专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