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千万里追寻着你 [复制链接]

1#

我和*校结缘,要从年说起。那年我从江西师大外语系考上南开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研究生,由江西省委*校委托培养,年6月毕业,回到*校工作。算上读研究生的经历,我在江西省委*校呆了18年。尽管中央*校与省委*校之间有垂直的业务指导关系,但可惜我没去过。中央*校在我心目中,令人心驰神往却又似乎遥不可及。

我和中央*校结缘,要从年9月调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说起。从那时起,我和中央*校之间的关系,由向往、遥远,变得熟悉、亲近。十多年来,我多次到中央*校拜师取经,数次到中央*校参加学习培训。北京无数个机关单位中,能够脱口说出地址的,只有中央*校:“海淀区大有庄号。”如果硬要给我与中央*校关系定性的话,那就是徒弟与师傅的关系、学员与教员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个人情结,更有工作因素。

我的工作履历很简单,省委*校18年,干部学院18年。两个18年干部教育,于时间长河不过沧海一粟,于我却几乎是职业生涯的全部。一路走来,我的工作岗位几经变化,亲历了干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举措和历程,也收获了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学院是新创办的干部培训机构,建在井冈山市的茨坪镇,处在大山深处,远离大中城市。我报到时,学院还在施工建设阶段。学院的办学目的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井冈山及周边地区的革命历史资源,对广大*员领导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性教育。功能定位、管理机制、内设机构、班次设置、培训对象、教学模式等都很新颖,希望与中央*校和国家行*学院实现“功能互补,优势互补”。为此,学院多批次组织工作人员外出考察学习。

刚到岗不久,学院领导交给我一项任务,要我牵头起草学院的发展规划。发展规划不同于一般的文字材料,要清晰界定未来的方向目标、发展任务、工作格局和具体措施。尽管我有十几年的*校工作经历,也深感“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每天满脑子都盘旋着“怎么把学院办起来”“办成什么样的学院”“学院的优势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我也带了几个人外出调研,而作为干部教育最高学府的中央*校自然成为拜师取经的重点单位。我们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刨根问底般地了解询问,“不管不顾”地索要各种材料。我从校史资料、年度计划、工作总结、规章制度、教学科研、行*后勤等方方面面,认认真真研究起中央*校来,而了解得越多,就越发感觉中央*校办学底蕴的厚重,也让我茅塞顿开。

年3月,学院正式办学后,两个单位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学院的培训班中,有一个类型叫“合作班次”,也称“衔接班次”。中央*校把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哲学社会科学研修骨干培训班的“*性教育”阶段放到我们学院来进行,一般是一周时间。我们要了解学员在中央*校学了多长时间、学了哪些课程,既要保持培训过程的连贯性,又要努力彰显学院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学院的培训模式变成中央*校培训内容的一种自然延伸和有益补充。为了办好这类班次,双方的前期沟通十分密切,真正做到了无缝对接。迄今为止,中央*校有近70个班次、多名学员来过井冈山参加培训。合作班次就是一根纽带,两个单位不仅是同行,更是战略伙伴。

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三所干部学院的院长都由中组部部长兼任。最初的几年,三家的开学典礼以视频会议方式联合举办,三个学院轮流作主会场。从年3月开始,三所学院一并参加中央*校的开学典礼。年3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统一部署,将中央*校和国家行*学院的职责整合,组建新的中央*校(国家行*学院)。干部教育的改革创新,使学院和中央*校俨然成了一家。但我心里很清楚,就办学条件、办学经验、办学实力而言,中央*校始终是龙头,是我们学习追随的“标杆”。

幸运的是,我数次作为学员到中央*校学习培训。我参加过委托中央*校举办的学院工作人员能力素质提升短训班,参加过全国*校(行*学院)系统校长“危机应对与应急管理”研修班,参加过厅局级干部“全面加强*的领导和*的建设”专题研修班等,短的三五天,长的两个月。在中央*校的无数个学员当中,我多少有点与众不同,既是学院的管理人员,也承担了一部分教学任务。参加培训的过程,不仅让我得到理论“充电”和精神“补钙”的机会,更让我直接深入地体验感受到中央*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我会仔细翻阅《学员手册》,认真分析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进度安排的设计思路和内在逻辑,从中寻求借鉴和启发。中央*校有近90年的历史积淀,教员阵容庞大,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态度严谨,教学方法多样,而我们办学时间短,这种优势我们比不了。听课的时候,我总会想,如果我来讲授这个主题,我该如何备课,我会怎么讲,能不能达到类似的效果。中央*校经常邀请中央部委的领导作形势报告,让人开阔眼界;还有各类艺术团体红色题材的文艺演出,令我羡慕不已。在餐厅,我会观察菜品、主食、副食的品种和特色,同我们学员餐厅的伙食进行比较。

我们学院依山而建,林木茂盛,流水潺潺,空气清新,校园幽雅,就绿色环境而言堪称国内一流。可当我每次置身于中央*校错落有致的楼宇间,行走在横平竖直的主干道上,凝望着“实事求是”和“为人民服务”的碑刻,仰望着《战友》《我们的老校长》《总设计师》《旗帜》等主题雕塑;驻足在掠燕湖畔,注视“一大红船”和一大代表群雕,回望历史、映照现实、展望未来,禁不住有一种抬头是历史、举步是红色、处处是课堂的感叹。徜徉在中央*校校园,有芳草萋萋,绿树成荫;有湖光水色,天鹅嬉戏;有石径小道,曲径通幽;有亭台楼阁镶嵌,楹联匾额点缀,既有苏州园林的精致,又有江南水乡的灵动,令人油然而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心旷神怡。特别是品味“水清鱼读月,林静鸟谈天”“诗思夜深无厌苦,画名年老不嫌低”“五礼六书生奥妙,千山万水见精神”“鉴形鉴心性当鉴水,平恼平欲志尚平云”那些书墨飘香的楹联,令人心性清朗、超凡脱俗。如此绿色浓郁、古色厚重的所在,怎不令人流连忘返?难怪学员们都交口称赞,*校不仅是理论深造的神圣殿堂,也是怡情养性的绝佳场所。在校培训的舍不得走,结业了的还想有机会再来。

说到我和中央*校的关系,还得说说我和《学习时报》的情缘。年11月3日,《学习时报》刊登了我的《变革学习观念,享受快乐学习》一文,这是我和她第一次“牵手”。当时我在江西省委*校任教,这篇稿子所倡导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快乐学习理念,至今我还笃行不怠。上井冈山后的十余年间,我沉浸于毛泽东诗词的教学研究。年底、年初,《学习时报》接连刊登了我解读毛泽东诗词的三篇稿子,但感觉比较零散,形不成合力。只有持续发力,形成系列,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才能有助于读者深刻领悟。年6月开始,我写了毛泽东诗词与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气派、中国故事一组文章。年,我围绕毛泽东诗词与传统文化、湖湘文化、革命文化、旅游文化、审美文化进行系统解析。年至今,毛泽东诗词中的兴观群怨、春夏秋冬、花草树木、喜怒哀乐等等系列文章,已陆续见报。在这个过程中,我和编辑有着密切的沟通,有了高度的默契。我深刻体会着精读细品毛泽东诗词的无穷乐趣,也不断感受着《学习时报》对我的特别关心与厚爱。

回首过往,我从中央*校获益良多。中央*校即将迎来90周年华诞,想说的祝词很多,又担心笔不应心,言不尽意。千言万语,汇成一句:祝愿中央*校青春永驻,越办越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