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二十八脉分脉歌动态图解 [复制链接]

1#

十二经引经药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辛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手少阴心经:*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藁本、*柏;木通、竹叶。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足少阴肾经:独活、桂、知母、细辛。肉桂。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按六经记述

六经引经药

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

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

少阳经用柴胡;

太阴经用苍术;

少阴经用独活;

厥阴经用细辛、川芎、青皮。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六味何来大有功。玄参苦,*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耆更凑灵。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多加石膏谢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凉胃葛根条*芩,滑石*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凉用竹茹与*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川大*,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柏生地*,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十二经脉部位引经药

藿香可散脾经伏热。

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解胃肠之寒邪,破积滞与癥瘕,祛风湿,通络止痛,尤其对寒伤腹痛效果显著。可引药入骨对增生性脊柱炎效佳。且本品善走不守,与通草相伍,其用量威灵仙10~15克、通草3~6克。能宣通经脉,能使九窍通利,临证凡见窍道之疾,均可选用之。

连翘可清十二经伏热。

龟板走任脉,鹿角走督脉,一阴一阳。

鹿角霜、补骨脂、肉桂可温奇经之阳。

紫石英为调补奇经之要药,温肾入血,暖而不燥,可鼓舞肾气。

鹿含草能补任督精血,为通补督脉之要药。

鹿角和白薇相伍可治疗无名发热,一通督脉,一通任脉。

沙苑子、川断、杜仲补养肝肾,可调养奇经。

蛇床子解*燥湿,善走阴部。

白芥子可祛皮里膜外之痰。

香附生用上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炒黑则止血;童便浸炒则入血分;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热水炒则入血分而润燥。

虎杖、生山楂化瘀通络,与白花蛇舌草合用有较强的抑制皮脂分泌的作用。

车前子小量(30克以内)有利尿之功,大剂量(30克以上)有缩尿、醒脑、开窍之功。

路路通祛风通络,可载药通行十二经。

桂枝能引药至膀胱经。临证体会,凡见前阴之疾,均可在应证方药中稍佐1~3g,可引药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竹茹一药,为平和寻常之药,其性甘微寒,清热止呕、涤痰开郁,能通诸经入百络,有引药达病所之功。

皮毛、四肢部位引经药

桂枝能横行手臂,上行活血而通脑髓。善达四肢末梢。

荆芥、防风通于手部,祛风止疼、麻、涨。

川牛膝、木瓜可引药走腿。

麻*发汗利尿,善走皮肤、头、背、腰、四肢。

红花破瘀活血,与祛风药合用,通经活络,可使其痛点拘禁得开。 

丝瓜络可消骨节间的湿气。

穿山甲、自然铜、骨碎补可入骨膜,促使骨生长。

浮萍可引药入肌肉,蝉蜕可引药达皮肤,二者可做皮肤病的引经药。

蝉蜕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疗效较好,可缓解血管痉挛,但用量要大,一般不低于20g。

佛手可引药入手。

手麻木可选用鸡血藤、木瓜、桂枝、佛手;手臂麻可用佛手配姜*、桂枝、葛根。

钩藤能解除痉挛,对手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冬瓜皮一药可引诸药直达皮肤,临证对湿疹、皮肤水肿等皮肤湿性疾患效佳。

左属血,右属气,血虚木重,气虚麻重。左侧麻木血与痰,右侧麻木气与湿。左侧肢体麻木,可用桃红四物和二陈汤加钩藤、竹沥、姜汁治之;右侧麻木,用六君子汤加竹沥、姜汁治之。何首乌治疗四肢麻木有效。

补骨脂10~15g加入应证方药中可以治足跟痛。

杜仲能治脚肿酸痛不欲践地。

浮萍配合荆芥、防风治全身浮肿性风湿痛。

临床验证治疗硬皮病、皮损的有效药物有:僵蚕、鸡血藤、红花、桃仁、三棱、莪术、丹参、夏枯草、露蜂房等。

益母草为抗过敏治疗荨麻疹的良药。

桑枝、地龙配伍可治疗指端麻木。

天仙藤理气通络,善行上肢。

牛膝、锁阳、熟地可健步增气力,可用治双足无力。

泽兰、泽泻活血利水,关节积液久而不除者可用,用后可使积液不再发生。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达左上肢:桂枝;达右上肢:桑枝。

治颤抖可用钩藤、蝉蜕、珍珠母、羚羊角,此四药研粉,用于应证汤剂中冲服,效佳。

临床治疗痹证时注意引经药的选用,因为某些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确有选择性作用,在组方时加入这些药物确可提高疗效。如:颈肩痛加姜*、葛根、威灵仙;上肢加桂枝、防风、佛手;腰背部加杜仲、狗脊、鹿含草;下肢加牛膝、丝瓜络、木瓜等,临证时可参考。另外,热痹可选地龙;寒痹可选乌蛇;痛痹可选土元、蜈蚣。

青风藤可引药至膝,祛除膝部之风寒湿。

地风可引药至脚,祛除膝以下至脚部之风湿寒。

内脏、腹部引经药

上腹胀用陈皮,下腹胀用青皮。

柴胡、威灵仙、麦芽开胃祛寒由力达外。

桂圆肉专入心脾,补益心脾气血。

远志能通肾气上达于心。

治疗心脏瓣膜病,久服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可获效。

射干最能引热至大肠。

槐花:苦微寒,入肝、大肠经。凉血止血,唯一善治下部出血。用于便血、痔血、崩漏等症,且善治红痢。

大剂量忍冬藤可以治疗阑尾炎。

用风药过量可导致心悸,佐远志、五味子、朱砂或白芍心悸可除。

可使心率减慢的药物:红花、川芎、刘寄奴、莪术、丹参、苏木。

生脉饮合麻附细辛汤对脉缓有良效。

沙参可清肺热,重用30g以上,与牛蒡子、荆芥相伍可通达肺络、解除胸闷。

生麦芽可化瘀开胃。

橘核、荔枝核辛温入肝经,其性下行可入睾丸,能改善膀胱气化。

胸脘痞闷当行气宽胸中,可选用白豆蔻、砂仁之类;腹中涨满当行气泄满,可选厚朴、槟榔之属;少腹作胀则宜泄厥阴之气,可用柴胡、乌药之类治之。

白术配白扁豆可治肠鸣便稀。

小茴香、艾叶可引药达少腹部。

木香、砂仁引药达胸腹部。

半夏可引药入胃。

桑白皮可引药入肺。

柴胡、香附、当归可引药入肝。

丹参、*连、菖蒲可引药入心。

苍术可引药入脾。

腹部怕冷,可用薤白以通阳,阳气通畅腹冷可除。

木香、砂仁、蝉蜕相伍可缓解幽门痉挛,可能有解除括约肌痉挛的功能。

木香、元胡、夏枯草可用于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引起的腹痛。

木香、元胡、白芍相伍对胃肠道痉挛有良效。

有人研究发现,败酱草一药进入机体后,其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直肠周围。中医理论认为本药善清大肠湿热,善行盆腔低洼之域,少腹之处湿热内蕴诸症均可选用之,临证对妇科盆腔炎、结肠、直肠等部位的病症可选用,可作为这些部位之引经药。另外,败酱草尚有抗郁调情志之力,还有清湿热治胃酸之效。以上论述已为临证所验,可参。

柴胡与赤芍相伍可作为睾丸肿痛、阳痿、前列腺疾病之引经药,取其疏肝活血、畅达宗筋之功,常收效。

独活1~3g可作为胞宫之引经药。治肾脏病可用小剂量贯众3g为引,临证可参。

益母草又称坤草,为妇科要药。本药善清郁热、化瘀血,重用30g可化瘀利水,同时用此药可引药到子门,为妇科病重要引经药,可助药直达病所。

石菖蒲能豁痰开窍,可引药直达精室,对慢性前列腺炎尿道滴白有良效。

在对证方药中,重用葫芦巴一药可医治阳痿寒凝之当脐腹痛。

岳美中认为:白前可搜出小支气管之痰;前胡可搜出大支气管之痰。故无论寒热之咳痰,二药均可相伍为用,临证可用于多种咳痰病症。

骨伤引经药

额骨及眉弓

升麻、白芷、羌活、防风

头两侧颞窝

柴胡、川芎

顶骨

藁本、吴茱萸、细辛

枕骨

川芎、当归

两侧颧骨

羌活、细辛

胸锁乳突肌及颈浅深肌群

白芷、葛根

咽喉

射干、银翘、板蓝根

鼻伤

鳖甲、谷精草、辛夷、苍耳

眼伤

草决明、蔓荆子

耳伤

磁石

唇伤

秦艽

上肢部位

手及前臂:桂枝、桑枝

肩关节及上臂:姜*、威灵仙

左肩:青皮

右肩:升麻、禹余粮

左右肩峰:菊花

下肢部位

髋关节:蛇床子、槐花

大腿:牛膝、五加皮

小腿:怀牛膝、薏苡米、石楠藤、透骨草、海桐皮、桑寄生、寻骨风

距小腿关节:木瓜

足底:木瓜、牛膝

各部位关节

天南星、松节、苏木、茯神木

全身各处

苎麻、桃仁、红花、血竭、乳香、没药

骨伤科引经药

张医院

用药有归经、引经之说,起源较早,在宋代已有较多的临床运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常利用某些药物对人体某些部位有较强的选择性作用,引导与其同用的药物达到特定的部位,从而提高疗效。如《本草逢原》云:“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故三妙丸中用牛膝引*柏、苍术下行治湿热下注、两足麻木等。

清代中医骨伤古籍《跌打秘方》中也用歌诀介绍部位引经法,较为简洁、适用,歌诀概括为:“凡用引经之药,上部用川芎,手用桂枝,头用白芷,胸腹用白芍,脐下用*柏,左肋用青皮,右肋用枳壳,腰用杜仲,下部用牛膝,足用木瓜,身用羌活、当归。不论跌打损伤,须要用香附。”

头颈部引经药:头后部用太阳经引药,如羌活、蔓荆子、川芎等;头两侧用少阳经引药,如柴胡、川芎、*芩等;前额及眉棱骨用阳明经引药,如升麻、白芷、葛根、知母等;巅顶用厥阴经引药,如吴茱萸、藁本、细辛等;颈项部用白芷、葛根等。

四肢引经药:上肢用桑枝、桂枝,也可用羌活、防风引药入经;臂膀用姜*;下肢用牛膝、海桐皮、独活,也可用木瓜、千年健、防己、泽泻等;骨节用松节、天南星。清代医家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指出:“油松节,能透入骨节”。王士福云:“观诸伤科书治骨折诸方,发现多有重用南星者,深思其理,始悟古人以南星专止骨之痛。又经多年体验,南星对各类骨关节疼痛者,多收捷效而无副作用。”

躯干部引经药:上部用羌活,下部用独活;胸部用柴胡、郁金、香附、紫苏子、枳壳;两胁肋部用青皮、陈皮、延胡索、紫荆皮;背部用威灵仙、乌药、羌活、防风;腰部用杜仲、续断、淫羊藿、补骨脂、狗脊、枸杞子、桑寄生、山茱萸;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厚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

五脏引经药:肝经用柴胡;肺经用桔梗、芦根;脾经用龙眼肉、升麻;肾经用狗脊、肉桂;肝、脾血分用赤芍;胆经用龙胆草。

奇经引经药:用鹿角、鹿茸引药至督脉。如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指出:“脊者,督脉及太阳经所过,项脊常热而痛者,阴虚也,六味丸加鹿茸。常寒而痛者,阳虚也,八味丸加鹿茸。”

另外,红花质轻浮散,辛温走窜,擅达头面、肢臂、肌表等部位。红花这种辛散走动的性能,常在骨伤科病证治疗中起着引经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形:一为旁走肢臂,如《世医得效方》治血滞臂痛,在四物汤中加入红花,即是借红花引归、地、芎、芍四物入于肢臂;二为上达头面,如通窍活血汤中红花用量最重,红花能引诸药升达头窍;三为散走肌表,如用于预防褥疮的红花酒精(《伤科疑难析释》红花、当归、赤芍、紫草),即是利用红花散走肌表的特长,诸药共同改善浅表组织的血运,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归经引经

无论是何种疾病,都应归属于某个脏腑或某个经络,在治疗上,应针对疾病所隶属的脏腑及经络进行治疗。中药都是有一定归经的,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的结合,通过引经可改变其它药物的作用方向,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部位。

1、归经理论与引经药的传统认识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一种药物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是为归经。根据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偏重,将其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便形成归经理论。在归经理论中,前人认为一些药物对机体的某一部分具有特殊作用,其选择性特别强,并且可以引导与之配伍的其他药物达于病所,而提高疗效,将这些药物称为引经药。某些药物具有引经报使之功,如尤在泾在《医学读书记》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吴鞠通《医医病书》:“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也”。这与西医理论的载体学说有着相似之处,它作为药物的“定向载体”,把药物送到作用点或靶器官。药有引经专长的思想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称官桂:“为诸药先聘通使”,在宋代《本草衍义》中得以重视和发展,如提出桑螵蛸“桑白皮引水,意以接桑螵蛸就肾经”,不但有“引接”的药物,还有最终所“就”之脏腑经络,为引经理论的先声。金元时期,张元素在《洁古珍珠囊》中,明确提出药物引经报使的部位,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各归其经,则力专效宏。如泻火药中,*连偏泻心火,*芩偏泻肺火,知母偏泻肝火,木通偏泻小肠火,石膏偏泻胃火等。张氏强调遣药的专司: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以*连,可见*芩、*连为引经药。又如太阳小肠与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柏;阳明胃与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太阴脾经和厥阴肝经病用白芍引之,少阴心经和肾经病用知母引之等。

2、方剂合理应用引经药,使作用综合趋势更加明确。

古人云:“引经之药,方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获效捷也”。临床在辨证的基础上,明白药性专司,制方专主之理,酌情加入引经药,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剂中的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

2.1、引药上行

《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2.2、引药下行

《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引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证加用,疗效颇著。旋覆花是治疗胃气上逆呃逆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之说。

2.3、引药入病

所引药达病所的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用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

2.4、引火归元

金匮肾气丸和苏子降气汤中的肉桂即是一味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2.5、引气归元

焦树德教授认为,砂仁可“引气归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平时服用七味都气丸加砂仁,对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著疗效。

2.6、引气上升

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引清气上升,使该方显益气升提之功。去除升麻、柴胡该方只有补益气血之功,而不能益气升提,升举下陷之脏器[2]。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明,用升麻其药效明显,去升麻其药效则降低,且不能持久,说明升麻与其它药具有协同作用。

2.7、引血下行

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为君,即取其引血下行之功,以防“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之“大厥”。临床观察,该方删除牛膝而用于高血压病人,治眩晕一症的疗效大为逊色。

2.8、引邪外达

柴胡在四逆散中可疏肝解郁,透邪升阳,条达肝气,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为医家临证所习用。

2.9、引邪下行

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虚火;四妙丸中的牛膝也起引热下行作用。

3、五脏六腑的引经药

中医在治疗疾病的长期探索中,发现某些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症能选择性起到引经作用。如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燥所致的咳喘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胁肋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经;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

4、四肢躯干的引经药

当患病部位如在四肢远端时,往往药力不易达到病所,效果不明显,然而用引经药后,药效大增。姜*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因此,常作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常配伍桑枝、桂枝、羌活、防风。而怀牛膝则性喜下行而通达到四末,因此在治疗下肢痹证时,加入怀牛膝做为下肢的引经药,常配伍牛膝、木瓜、独活、千年健、防己、泽泻等。头部损伤如伤在巅顶加藁本、细辛,两眉棱伤加白芷,后枕部损伤加羌活;如肩部损伤加姜*;胸部损伤加柴胡、郁金、制香附、苏子;两胁肋部损伤加青皮、陈皮、延胡;腰部损伤,加杜仲、补骨脂、川断、狗脊或枸杞子、桑寄生、山萸肉等;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川厚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

不同的引经药能引导方剂中的诸药到达不同的经络、脏腑,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疾病所在病位及经络,选用适当的引经药,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

十二经用药

王好古《汤液本草》载有李东垣关于各经用药的“响导图”,这可看成是药物归经的简表。如下:

1、手太阴肺经

南星、款冬花、升麻、桔梗、檀香、山药、粳米、白茯苓、五味子、天门冬、阿胶、麦门冬、桑白皮、杏仁、葱白、麻*、丁香、益智、白豆蔻、知母、缩砂(檀香、豆蔻为使)、栀子、*芩、石膏。

附记:升麻、芍药、木瓜、藿香(按:附记下药名,原列在表格下,与以上药物有的重出,有属增添,区分意义不详。附记中的药名又有自相重复,现略去)。

2、手阳明大肠经

升麻、白芷、麻仁、秦艽、薤白、白石脂、缩砂(白石脂为使),肉豆蔻、石膏。附记:麻*、大*、连翘、升麻、白芷、葛根。

3、足阳明胃经

半夏、苍术、升麻、白芷、葱白、知母、白术、神曲、葛根、乌药、丁香、草豆蔻、缩砂、防风、石膏。

附记:石膏、白术、檀香(佐以他药)、白芷、升麻。

4、足太阴脾经

代赭石、赤茯苓、麻仁、甘草、半夏、益智、*芪、苍术、白术、胶饴、草豆蔻、茱萸、缩砂(人参、益智为使)、防风、当归。

附记:白芍药(酒浸)、延胡索、缩砂。

5、手少阴心经

麻*、桂心、当归、生地*、*连、代赭石、紫石英、栀子、独活、赤茯苓。

附记:细辛、熟地*、五味子、泽泻。

6、手太阳小肠经

白术、生地*、赤茯苓、羌活、赤石脂、缩砂(赤石脂为使)。

附记:防风、藁本、蔓荆子、茴香、*柏。

7、足太阳膀胱经

泽泻、桂枝、*柏、羌活、麻*、蔓荆子、滑石、茵陈、白茯苓、猪苓。

附记:白术、泽泻、防己、大*(酒蒸)、藁本、羌活。下:*柏。

8、足少阴肾经

知母、*柏、地骨皮、阿胶、猪肤、牡丹皮、玄参、败酱、牡砺、乌药、山茱萸、天门冬、猪苓、泽泻、白茯苓、檀香、甘草、五味子、茱萸、益智、丁香、独活(或用桂),桔梗(或用硝),豉、缩砂(*药、藁本为使),附子、沉香、益智、*芪。

附记:地榆、附子、知母、白术。

9、手厥阴心包经

沙参、白术、柴胡、熟地*、牡丹皮、败酱。

附记:青皮。上:*芩、熟地*。

10、手少阳三焦经

川芎、柴胡、青皮、白术、熟地*、*芪、地骨皮、石膏、细辛、附子。

11、足少阳胆经

半夏、龙胆草、柴胡。

附记:连翘、柴胡。下:青皮。

12、足厥阴肝经

青皮、羌活、吴茱萸、白术、山茱萸、代赭石、紫石英、当归、甘草、龙胆草、蔓荆子、阿胶、瞿麦、桃仁。

附记:柴胡、川芍、皂角、桃仁、茗苦茶。

奇经八脉用药

奇经八脉与肝肾的联系甚为密切,临床用药常结合这方面来考虑。叶天士医案所选用的药物,就有枸杞子、沙苑蒺藜、小茴香、桑寄生、杜仲、肉桂、牛膝、续断、生熟地*、黑芝麻、绿豆衣、桑椹、菟丝子、柏子仁、山萸、女贞、旱莲、锁阳、覆盆子、磁石、龙骨、牡砺、鹿茸、鹿角、龟板、鳖甲、阿胶等,这些药都入肝、肾二经;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莲肉等药则入肾经。他是通过调治肝肾来调理奇经,这样将肝肾与奇经的关系从辨证和用药方面都结合起来。其中有些药物还能直入奇经,如所说的“鹿性阳,入督脉;龟体阴,走任脉”就是。清代《得配本草》一书详载。

奇经的用药如下:

督脉用药:附子、苍耳子、细辛、羊脊骨、鹿角霜、鹿角胶、藁本、杞子、肉桂、鹿衔草、*芪。

任脉、冲脉用药:龟板、王不留行、巴戟天、香附、川芎、鳖甲、木香、当归、白术、槟榔、苍术、吴茱萸、杞子、丹参、甘草、鹿衔草。

带脉用药:当归、白芍、川断、龙骨、艾、升麻、五味。

阴阳芷脉用药:肉桂、防己、穿山甲、虎骨。

阳维用药:桂枝、白芍、*芪。

阴维用药:当归、川芎。

推荐:银杏学会中医之旅(分类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