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杨晓敏全国小小说盘点上 [复制链接]

1#

第期

:全国小小说盘点(上)杨晓敏

顾名思义,全国小小说盘点,旨在对年度内的小小说佳作疏理一下,为成长路上的小小说立此存照,既是勾勒业界创作形态,也是另类编年纪事。所推举作品,在坚持文体意识的基础上,兼顾题材选择、作家艺术追求和作者队伍的梯次结构等诸多元素。品评佳作,推举名家,扶掖新人,集中回顾一下小小说创作的年度收获,让这一新兴文体得以倡导规范和广泛传播。一家之言,视野有限,局限性在所难免。

读赵新《不叫遛弯儿叫散步》

我以为是一篇好看耐读的年度佳作。当下写精准扶贫、振兴乡镇经济和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的作品不少,该文的着眼点略过那些物质的、财富的甚至农业科技等方面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不刻意体现那些惯常使用的数字对比,以及衣食住行方面体现的诸类进步,而在于用“精神之变”,即通过刻画人的音容笑貌、生活情趣把正在缩小的城乡差别,在时代大潮中生存状态,画龙点睛式地描绘出来,大有举重若轻之感。

选材聪明,构思不落俗套。一些写作者常抱怨找不到好素材而文思枯竭,或者总爱在所谓“宏大叙事”上下功夫。殊不知小小说的优势在于巧思,以四两拨千斤凸显技法。张大千画“十里蛙声出山泉”如此,赵新的《不叫遛弯儿叫散步》也是,前者用泉流中摇头摆尾而来的几只小蝌蚪,就可以让人隐隐听到山后满塘鼓噪的蛙声,后者用乡野星空之下的夫妻散步,也能让人感受到今日农家由内心升腾起来的精气神儿。俗语讲“容易”而“色难”,是说让人吃得饱、穿得暖易,而让人自然而然地感到内心快乐,则要难得多。民生祥和如斯,快乐如斯,是国家庞大基座之整体抬升,是莫大瑞兆。乡村最大的变化在哪里?在于普遍审美意味的自然流露,是生活自信的悄然发生,一种惬意的滋味儿,恰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文笔抒情,叠现优美的乡村环境。作者年逾八旬,笔耕未歇,尤其是老来有纯朴之心,不失童稚之真,难能可贵。小说语言中,比较忌讳的排比句,在这里的重复使用,起到了咏叹诗一样的效果。“他对女人说:走,你和我到村外转悠转悠,看看那小路,看看那树林,看看那沙滩,看看那河水,看看那……”“老太太,你看这夜色多么美好,你看这天地多么广阔,你看这山水多么明媚,你看他们两个多么亲密!”“女人说:老汉,明天晚上咱们还出来转悠。看着那月亮,看着那星星,看着那长长的流水,我心里就宽绰,浑身就舒坦!”风起于青萍之末,这些简单的修辞,让联想和通感丝丝递进,又蕴含哲理,显得情景交融。

不叫遛弯儿叫散步,一词之别,变的是心境,变的也是时代。

读冯骥才《孟大鼻子》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系列写了多年,集中发表的约五十来篇,故事结构奇中见巧,奇中见真,奇中见正,注重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人物亦正亦邪,栩栩如生,文笔简练,描写细腻,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无论是小小说的文体意识,文本示范意义以及文学性,审美审丑,快哉淋漓,堪称经典再现。好奇与探索是人类的天性,作者呕心沥血,书成不胫而走,发行数百万册,一时洛阳纸贵。

今年发表的《孟大鼻子》《焦七》等篇什,依然技法娴熟,笔力遒劲。故事还是民国时期天津卫的民间奇人奇事奇闻,但细读不难发现,这一组新作中,于之前发表的同类题材的作品比较起来,对人性与社会性的揭示与批判愈加深刻,思辨,老辣,冷静,直抵世道人心。言情状物,一层层展示出作品主题的因果联系。

先说《孟大鼻子》。这鼻子有多奇?这人又有多较真?蚊子要是咬了他,他能凭气味儿找到这蚊子,然后用鞋底子拍死它;别人从他身上拿走的三个银圆,他能众里寻它千百度,让物归原主;餐桌上的鲤鱼能断出生死,让掌柜的当场服软。厉害不,端的厉害。情节设置闪转腾挪,富吸引力,能感染人。但这些趣极了的细节,仅仅是个铺垫。

描写、对话、节奏、闲笔、意象等如花团锦簇,令人目不暇接,共同构成了作家的叙事风格。通过一个个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刻画人物性格则是为了开掘人物命运。

话说物极必反,作者在另一名篇《大回》里曾感叹“能人都死在能耐上”,是生活常识也是哲理,颇耐人寻味。这一次在《孟大鼻子》中又得出结论,“再厉害的东西总有一天会碰上克星。这是大道理。”果不其然,一个转折,情节急流直下,不再让故事平面递进,作家的思考由此旁逸斜出:这个让孟二少爷与众不同的鼻子,不,这个通灵一般的神器,有一天闻出了“鲜亮娇嫩的老婆”身上的异味时,却禁声了。这个和蚊子、小偷、餐馆都会较真的角色,以至惊悚恍惚。

原来给他戴绿帽子的是在直隶总署当差的武官,人很厉害,手段狠*。在“直隶衙门当差”,是官家,他告状无门;“武官出身”,是孔武有力,他打架只有挨揍的份儿。所以天天闻着娇妻身上的异味,只能是哑巴吃*莲,苦在心里。写到这里,作家已不再单单是在故事的可读性上下工夫了,很容易让人想起那篇著名的《苛*猛于虎》的古文。在世道无常、黑恶势力横行的年代,人缺乏正常的生存环境,连自保都难以做到,纵有多么神奇的特异功能,终了也会自惭形秽,委屈求全。哀大莫过于心死,这时候神鼻竟成了赘疣。

在《焦七》里,作者说:谁都知道,天津卫这地方最不好惹的是混星子,混星子也叫混混儿。可混星子并不一样,各有各的厉害,有的狠,有的凶,有的横,有的诈,最厉害的是阴。比阴更厉害的是*。

仅仅因为邻居偷吃了焦七晾晒的肉肠,焦七便设计用鼠药*死了胡老大。更有甚者,焦七竟振振有词:“我药*鼠狼的肠子挂在我家院子,他怎么吃的?偷去吃的?那就不干我事了。他要是翻墙到我家来,用我家菜刀抹了脖子,也是我的事吗?”真是人性不可测,一测谔谔,再测色变,三测心惊。人心之歹*,人性之卑劣,是可忍,敦不可忍。一个*字,何其了得。

今年冯骥才的俗世奇人题材作品,对人性的批判毫不留情,揭示社会弊端,同样显露出锐利的锋芒。

读蒋冬梅《大湖》

《大湖》写了两条线:一条是查干湖的冬捕过程,冰天雪地,北风凛冽,人马沸腾,选址、凿冰洞、下捞网,渲染的是地域风情与渔民特色;另一条线表面上是写鱼把头的心理活动,他独自担大事时的兴奋、犹豫、彷徨乃至信心,实际上是写了鱼把头的成长历程,由一个个类似电影蒙太奇那样不断闪回的镜头构成。师傅借故远离,这个曾经言传身教始终未出面的“师傅”,暗示了捕鱼人特殊方式的世代轮回和千年传承。

作品的立意奇崛,在这里“大鱼”成了一种意象,一个符号,一种诱惑和图腾。千百年来,捕鱼者们以鱼为生,虔诚圣洁。“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大湖是人生中壮美的风景,大鱼是生命中不息的追寻,湖在,大鱼就在,希望就在前方。

作品的语言富于质感,极具张力,尤其对话,言简意赅,韵味十足,充满韧性与力度:“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言情状物,营造氛围,三两句即可画龙点睛:“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把头拎着烧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

作品在描写人与大自然的微妙关系上,注重的是那种和谐相处的理念,一场冬捕给人们以半年谋生,所以才会更加热爱故乡故土,珍惜天赐的大湖和大鱼。“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一切都那么庄严和具有仪式感,生生不息,那种依赖与敬畏永远生长在人们的心里。

白山黑土,林海江湖,充满了无数神奇传说,一篇篇优美的文字,诗意丰沛,给人们带来阅读的惊喜。《大湖》发表后引起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