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6白术 [复制链接]

1#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苦、甘,温。归脾、胃经。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白术治腰湿疼痛

《傅青主男科》记载,腰痛,凡痛而不止者,肾经之病,乃脾湿之故也,方用白术四两,薏仁三两,芡实二两,水六碗,煎一碗,顿饮之。此方治梦遗之病亦甚效。

有个顽固腰痛的工人,每次干活烦热后,喝下一两瓶冰冻啤酒,必定会腰痛好几天,搞得他都不敢喝冰冻啤酒,看到别人喝,他又忍不住,一喝腰就沉重疼痛。可买了不少补肾的药来吃,就是不能根治。

老爷爷说,这是脾湿下注于腰肾,乃鸠占鹊巢之意,补肾无效,必从脾治之。

乃用白术50克,用水酒各半煎汤顿服,一剂而腰痛若失,三剂下去,几个月内都没有发作过腰痛。

小指月说,爷爷,腰痛用白术,真是很难想到啊。

《医学实在易》云,白术能利腰脐之死血,凡腰痛诸药罔效者,用白术两许,少佐他药,一服如神”。

老爷爷说,湿邪下注,腰痛是标,脾湿为本,用白术能健脾除湿,治病求本,所以其效必速,而且腰部肌肉也归脾所统。所以腰肌湿重,还是要除湿健脾。而《三因良方》里头也讲,中到湿气,腰骨疼痛,用白术一两,酒三盏,煎成一盏,顿服。不能饮酒的人,用水煎之,也有效。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中医灵验方》记录,李某,男,30岁,患风湿性关节病,反复腰痛,周身痛十余年,久治不愈,后直用白术一两,加烧酒适量煎服治愈。

于伟臣经验白术补益脾气,化湿利水,常用量5~5g。清王旭高《医学当言》腰痛门记载“陈修园治腰痛久不愈,用白术一两为主……据云神效”。陈士铎《辨证录》腰痛门,自制方,无一方不用白术,最小量5钱,最多剂半斤,指出“白术善通腰脐之气”“必须多用乃神”。笔者30年前,治8岁程姓妇,白带淋滴,日两换内裤尚湿漉难耐,食少体弱,自汗乏力,而腰痛益苦,俯仰艰难。投补中益气汤7剂,每剂总量00g,白术0g,诸症好转,唯腰痛如故。乃学步前人,原方增焦白术50g,仅4剂,淹缠半载之腰痛,霍然消失,且无任何副作用。嗣后凭借此案之经验,获效屡屡。

脾虚湿泄用白术

《幼科发挥》记载,小儿泄泻,大渴不止者,宜生脾胃之津,白术散主之。这样津液自生,口干得润,泄泻可止矣。

一小儿因为急性胃肠炎,发烧,腹痛腹泻,虽经输液,发热控制住了,可随后转为慢性腹泻,虽然肚腹不痛,但经常大便呈稀水样,有时量多如注,每日都有五七次,一直持续两个多月,搞得孩子经常口干烦躁,晚上哭闹,一直消瘦。

老爷爷说,这是津液下滑,自然口咽干渴,所以要用补脾之药扶持之,使津气上升则不渴。

小指月说,补脾圣药,首推白术。随后老爷爷便教他们用炒白术打粉,跟枣肉一起烙成小饼,既可口,又能健脾除湿止泻。

孩子居然非常爱吃,吃几次就不腹泻了,一旦不泻下,气机升提,孩子就慢慢长肉,面色红润,胃口大开。

小指月说,为什么用枣肉呢?

老爷爷说,一是枣肉可口,小孩子喜欢吃,二是枣为脾之果,本身能养脾真。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张锡纯经验一妇人年三十许,泄泻半载,百药不效,脉象濡弱,右关尤甚,知其脾胃虚也,俾用生白术轧细焙熟,再用熟枣肉六两,和为小饼,炉上炙干,当点心服之,细细嚼咽,未尽剂而愈。

白术治口角流水

一小儿从两岁时,就经常口角流水,到五岁了,睡觉醒来,枕头或者被单,经常湿一大片。

老爷爷说,为什么口角会流涎水?

小指月说,脾开窍于口,脾虚则水津失约,土不制水也。

老爷爷说,人体津水如同江河,若土壤堤坝不固,便四处漏水,人体若脾虚,则容易泄泻,尿频,甚至口角流水,白带异常,此皆水湿泛溢之象,究其源,乃土薄不固也。

小指月说,那是不是用白术来补脾土以制水啊?

老爷爷点点头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白术培土,土能克水,则水不泛溢。

这小孩子就用白术炒过,每次用0克煎水,代茶饮,一喝,睡觉就不流口水了。真是药若对证,效如桴鼓啊!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何任经验小儿流涎。余视其年龄长幼,以白术0到30克蒸水,缓缓饮之,每有捷效。

重用白术治便秘

有一中学老师,自从改用多媒体上课后,他就很少在讲台上走动板书了,经常坐在电脑前,跟学生们讲课。

他做老师十余年都很少便秘过,这一两年不知不觉居然便秘起来,经常两三天都没便意,上厕所也排得少,非常干结,刚开始用三*片、麻子仁丸攻下润通之品,取快一时。治标不治本,随后一不用药,又是老样子。

他甚至用食疗之法吃粗粮黑芝麻,只是稍微有些帮助,排便仍然没有以前那么快意。于是便找来竹篱茅舍。

小指月说,爷爷,这脉象濡弱,力道不够。

老爷爷说,沉取还偏硬,一个是腹中有积,另外一个是思则气结。

这教师说,我的职业就是要经常思考。

老爷爷说,思伤脾,脾虚则腹肠缺乏动力,所以大便推动不力。

这教师听了后点头说,我自己也感到事情想多了,气不通。

老爷爷说,还有现在很多人都有职业病,当老师的,你如果有经常开会,或者坐在讲台前,凳子上,久坐不动,一坐就是一节课,在中医看来,这叫做久坐伤肉,脾主肌肉,背后伤的却是脾啊,脾虚肠胃动力自然减弱,脾主大腹功能不够,大便排不畅,连小便也尿不干净啊!

这教师听后,又点头说,正如大夫你说的,我这一年还排尿没力点点滴滴,非常不爽。

老爷爷说,要想你脾脏肠腑运动起来,你就不能老呆坐着,所以平时讲课别以为坐着舒服就不动,能站尽量不要坐,能走动尽量不要站,你能动起来,你的肠子就能动起来。这也是对治很多现代病的一招养生之法。

这教师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平时想得多,劳动运动得少,而且久坐不动,才导致气机郁结,看来还是不要贪图舒适,宁愿站着走着,在讲台前讲课,气机流通,也比窝着坐着气机闭塞强。

随后老爷爷就给他用补中益气汤,重用白术80克,里面没有用到一味泻药,病人服完药后,大便顺畅,如水之归下,从此几年的便秘顿然消去。在讲台上他又养成了以前站着走着跟学生讲课的习惯,发现这样虽累,但晚上睡觉更沉,排便更顺畅,这叫先苦而后甜。

小指月说,爷爷又是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只要身体脾脏动力充足,没有排不出去的积滞便秘。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魏龙骧经验白术通便秘便秘者,非如常人之每日应时下也。此症恒3~5日、6~7日难得一便,大便干结坚如羊屎者,窘困肛门,支撑不下,甚则非假手导之不能出,亦有便不干结,间有状如笔管之细者,虽有便意,然临厕便不出。

便秘一症,医书所裁,治方不少。然有效亦有不效者,轻则有效,重则无效;暂用有效,久则失效。孟浪者,但求一时之快,猛剂以攻之,以致洞泄不止,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东垣所谓“治病必求其源,不可一概用牵牛巴豆之类下之”。源者何在?在脾胃。脾胃之药,首推白术,尤需重用,始克有济。然后,分辨阴阳;佐之他药可也。或曰:“便秘一症,理应以通幽润燥为正途,今重用燥脾止泻之白术,岂非背道而驰,愈燥愈秘乎!”余解之曰:“叶氏有言,脾宜升则健,胃主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便干结者,阴不足以濡之。然从事滋润,而脾不运化,脾亦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终属治标。重用白术,运化脾阳,实为治本之图。

故余治便秘,概以生白术为主,少则30~60g,重则0~50g,便干结者加生地*以滋之,时或少佐升麻,乃升清降浊之意。若便难下而不干结,或稀软者,其苔多呈黑灰而质滑,脉亦多细弱,则属阴结脾约,又当增加肉桂、附子、厚朴、干姜等温化之味,不必通便而便自爽。

年6月,患者于某来诊。谓患便秘6、7年。多年来,服汤药数百剂,滋阴如麦冬、沙参、玉竹、石斛、知母有之;润下如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桃仁有之;泻下如大*、芒硝、番泻叶有之;补益如*参、*芪、太子参、淮山药、肉苁蓉、狗脊、巴戟天有之;丸药如牛*解*、牛*上清、更衣丸、槐角丸、麻仁滋脾丸,他如开塞露、甘油栓等,且常年蜜不离口。然便秘之苦不解,颇为失望。余诊之,心烦易汗,寝食日减,脉细,舌苔薄滑。上症皆由便秘过久,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当授生白术90g,生地*60g,升麻3g。患者半信半疑,以为仅仅三味又无一味通下药,默然持方而去,实则并未服药。终因便不自下,姑且试之。不期4小时后,一阵肠鸣,矢气频转,大便豁然而下,为数年之所未有如此之快者。此后,又继服0余剂,6~7年之便秘,竟获痊愈,患者喜出望外,称谢而去。

高龄患便秘者实为不少。一老人患偏枯,步履艰难,起坐不便,更兼便秘,查其舌质偏淡,苔灰黑而腻,脉见细弦。此乃命门火衰,脾失运转,阴结之象也。处方以生白术60g为主,加肉桂3g,佐以厚朴6g,大便遂能自通,灰苔亦退,减轻不少痛苦。

白术拾珍

、张锡纯经验一少年咽喉常常发干,饮水连连不能解渴。诊其脉微弱迟濡,当系脾胃湿寒,不能健运,以致气化不升也。投以四君子汤加干姜、桂枝尖,方中白术重用两许,一剂其渴即止。

指月按:人皆以为咽干口燥乃阴虚所致,殊不知为什么津液不润咽喉,如果是脾虚脉象濡弱,不需要滋阴润燥,直接健运脾土,这样阴随阳升,津液被气机举上咽喉,则不渴。所以古人用白术能解渴,张隐庵说,燥脾之药用之,水液上升则不渴矣。而张锡纯用四君子加干姜、桂枝直接制造中土阳气,正如锅底火足,水液上蒸,锅盖自然湿润。

、《串雅》载,分水神丹治水泻,白术一两,车前子五钱,煎汤服之,立效。

指月按:白术从土,车前子利水。这样土实水去,水泻即愈。

3、来春茂经验一味白术酒白术00克泡酒,主治风湿一身尽痛。每日服~3次,每次服一小酒杯。不能饮酒者水煎30克,日量分3次服。

指月按:《神农本草经》曰,白术主风寒湿痹。痹症其标在于风寒湿,其本在于中土亏虚,故肌肉腠理,为外邪所闭。如若中州安定,则四维太平,所以重用白术治风寒湿痹,通过健运脾土,安定中州,气血生化有源,则四维皆能得以灌溉。

4、《阅微草堂笔记》记载,有一少年,心气不宁,稍加劳作就头晕,服用枣仁远志之类,安神定志之药,并没有实际效果。后来发现这原来是饱食伤胃,忧劳思虑伤脾,这样土虚则子盗母气。脾胃病累及心脏,随用炒白术常服,健脾土旺则病愈。

指月按:常有心悸的病人,他们稍微吃饱饭,或者思虑过度,心悸就加重,只要七分饱不伤胃,挂思虑以养脾,心悸就很少发作。因为心属于火,脾胃属于土,火能生土,故心为脾胃之母,若脾胃久虚,必累及其母,而见心悸。所以心脏病要善于治脾胃,脾胃病也要善于调心。五脏相关,不可墨守一处。

5、刘力红经验一患者双足跟长骨刺,疼痛厉害,导致足跟不能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病人觉得甚是辛苦,用常规思路,补肾活血除痹之法,皆无明显疗效。后来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日二十分钟,出乎意料,不过数日之间,足跟痛大减,能够落地走路,再过数日,病疾痊愈。

指月按:李时珍曾经用白术煎汤漱口,治疗牙齿长过长,中医叫做髓溢症,因为土能制水,牙齿乃肾水所化,脾土强健,则不会草生妄长。而骨刺病,又叫骨质增生,是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所致。这也有类似肾水不固,失去制约而见髓溢之象,所以培土则泛溢之势能得到克制。

6、何任经验口腔溃疡,久治不愈。余除用补中益气汤全方之外,仅用*芪、白术亦常能得减轻症状,减少复发之功。对脾虚宗气不足者宜之。

指月按:《神农本草经》认为,白术能疗死肌,这是脾主肌肉功能的表现。所以不仅口腔糜烂,甚至胃溃疡,还有脸部痤疮疤痕,以及手术后刀口长不好,久久修复不理想,这都是因为身体土气不足。张隐庵说,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发生万物,而白术正是味甘多脂,有似土中有水气滋润,最能够健脾长肉,以助修复。

精彩文章回顾

治便秘百转千回汤最好,还能祛痘

要保持花容月貌,必用参巧巧面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生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香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荆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防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羌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白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细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藁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苍耳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辛夷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葱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鹅不食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胡荽(芫荽/香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薄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牛蒡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蝉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桑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蔓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升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葛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淡豆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浮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木贼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石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寒水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知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芦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天花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竹叶/淡竹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鸭跖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栀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夏枯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0-决明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芩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龙胆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秦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苦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白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0-金银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连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穿心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贯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蒲公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紫花地丁、野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重楼(蚤休,七叶一枝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拳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漏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0-土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鱼腥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金荞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3-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4-败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5-射干、山豆根、马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6-青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7-木蝴蝶(玉蝴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8-白头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9-马齿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0-鸦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3-熊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4-千里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5-白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6-四季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7-绿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8-生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9-玄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0-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赤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紫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3-水牛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4-青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5-白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6-地骨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7-银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8-胡*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大*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芒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番泻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芦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火麻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郁李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松子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甘遂、大戟、芫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商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0-牵牛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巴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千金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独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威灵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乌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蕲蛇、乌梢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木瓜、蚕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伸筋草、寻骨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松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0-海风藤、青风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路路通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秦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防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桑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豨莶草、臭梧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海桐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络石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雷公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0-老鹳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穿山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丝瓜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3-五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4-桑寄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5-狗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6-千年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7-雪莲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8-鹿衔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9-石楠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0-藿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佩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苍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3-厚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4-砂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5-白豆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6-草豆蔻、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薏苡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猪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泽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冬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玉米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葫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香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枳椇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0-泽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蝼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荠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车前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滑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木通、通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瞿麦、萹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地肤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海金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石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0-冬葵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灯心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萆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茵陈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金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虎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干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肉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0-吴茱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小茴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丁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3-高良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4-胡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5-花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6-荜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7-荜澄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8-陈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9-青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0-枳实、枳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木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沉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3-檀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4-川楝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5-乌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6-青木香、荔枝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7-香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8-佛手、香橼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9-玫瑰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0-绿萼梅、娑罗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薤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天仙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3-大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4-甘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5-九香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6-刀豆、柿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7-山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8-神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9-麦芽、谷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0-莱菔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鸡内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鸡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3-使君子、苦楝皮、槟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4-南瓜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5-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芜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6-小蓟、大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7-地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8-槐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9-侧柏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0-白茅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苎麻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羊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3-三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4-茜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5-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6-花蕊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7-降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8-白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9-仙鹤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0-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檵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艾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炮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3-灶心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川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延胡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郁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乳香、没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五灵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夏天无、枫香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丹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红花、桃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0-益母草、泽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牛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鸡血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王不留行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月季花、凌霄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土鳖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马钱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自然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苏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骨碎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0-血竭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儿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刘寄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三棱、莪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水蛭、虻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斑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穿山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半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天南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白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0-白芥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皂荚、皂角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旋覆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3-白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4-猫爪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5-川贝母、浙贝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6-瓜蒌(全瓜蒌、瓜蒌仁、瓜蒌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7-竹茹(竹沥、天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8-前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9-桔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0-胖大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海藻、昆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药子(*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3-海蛤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4-海浮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5-瓦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6-礞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7-苦杏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8-苏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9-百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0-紫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款冬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马兜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3-枇杷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4-桑白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5-葶苈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6-白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7-矮地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8-洋金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9-华山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0-罗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满山红、胡颓子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朱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3-磁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4-龙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5-琥珀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6-酸枣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7-柏子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8-灵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9-缬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0-首乌藤(夜交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合欢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远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3-石决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4-珍珠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5-牡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6-紫贝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7-代赭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8-刺蒺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9-罗布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0-生铁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羚羊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3-珍珠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4-钩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5-天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6-地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7-全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8-蜈蚣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9-白僵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0-麝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冰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苏合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3-菖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人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3-西洋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4-太子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5-*芪

==========END==========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有完整的入门系列,视频系列.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