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象征,提到各国特色,除了风景以外,人们立刻想起的是米其林星级餐厅、法餐、日料、以及各类酒水。
中国也是如此,无论是到哪里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吃排在第一位,地方美食、各类小吃、网红餐厅成了人们打卡集散地。然而,大餐不是你想吃想吃就能吃,列如最高档的满汉全席,就是多少人可望不可及的。
满汉全席是正宗的宫廷菜,然而它的来历却并不那么简单,即使是宫廷中,即使是皇帝,也不是日日都能享用的。
一、入关前满人饮食多粗放
满汉全席源自清朝,相关的影视化作品有曾经李保田饰演的《宰相刘罗锅》中的千叟宴和和香港张国荣、袁咏仪、钟镇涛等明星合作的同名电影,这让我们对满汉全席的奢侈和精致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那么,满汉全席是清廷贵族们的日常用餐吗?他们的饮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清廷贵族们入关前生活在长白山黑龙江一带,被认为是白山黑水的子孙。在长期的生活中养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之后虽然发展壮大定都沈阳,逐渐受到汉人饮食的影响,但仍然保持了相当程度的本色,被他们认为这是不忘本的体现。
满人习惯肉食,其中最主要的是猪肉,因为东北一带的牛羊不易过冬,因地制宜,除了鹿肉,就是猪肉比较普遍。每逢过年节和各类生老病死的喜庆或纪念的时候,他们都要宰猪,然后和亲朋好友一起吃肉,并且用猪肉献祭祖先,猪肉被看做是福气和富有的象征。
因此入关前满人即使宴席的形制也非常简单,主要都是以各类家禽和猪肉为食材,而且烹调的方法也很单一。猪肉直接用清水煮熟,然后分为白肉、头部和血肠、心、肝、肺等各类下水,用盘、碗甚至盆钵等器物装盘,没有其他配菜,直接蘸上作料使用。
根据如今保存的《满文老档》等记载,那时的贝勒贝子们通常连桌椅都不用,经常就在野外幕天席地,直接用佩刀或匕首割肉而食,据说,沈阳有名的满族八大碗就是这么来的。
而主食方面还没有流行如今的大米饭,关外苦寒,多产各类粗粮,如小米、豆子、高粱、地瓜等,如今来看价格倒超过了普通大米。
如今北京的几道宫廷小吃也是从满人那里学来的,如各类饽饽和三不沾——黏豆包,据说是清太宗皇太极非常爱吃黏的主食,这才给发扬光大起来。
蔬菜方面倒没什么创新,因为东北地区蔬菜品种既少,冬天太长又不耐储存,所以出名的倒是各类腌菜和泡菜,即使皇宫中也会准备各类腌制食品,酸菜更是他们的最爱。
二、满汉全席的产生和发展
其实满人入关以来,对于奢侈之风非常排斥,认为这是中原汉人的弊端。而一直到清朝中后期,他们都在祭祀等一些特殊时期,刻意保持了简单烹调的习俗,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种行为艺术叫做忆苦思甜,在他们看来,这叫不忘祖先创业之艰难。
雍正和乾隆一直以来在年终都有赏赐臣下胙肉的习惯,这就是一大块煮熟的肥猪肉,不加任何调料,更可怕的是这块肉不但大,而且根本是冰冷的,肠胃稍差吃了就要闹肚子。
所以不但皇子们不愿吃,连大臣们都吃不下,但是如果不吃,就被看作是不敬祖先,所以他们想出各种方法来躲避。
有的人用酱油泡草纸,然后再用草纸盛着胙肉,可以调调味,不至于太恶心。有的人想方设法偷偷把肉扔掉,结果被发现后还被皇帝惩罚了。
那么,原本烹调粗放饮食简单的清朝皇族,是如何发展出满汉全席这种精致又庞大的菜品的呢?这得从乾隆说起。
满汉全席这个词的来源据考证,是从乾隆时期李斗所书《扬州画舫录》中所记录的一份菜单,这是关于满汉全席最早的记载。据此,有人推测这是基于当时官场中宴请的程序。
因为清廷官制与其他朝代有很大的不同,清朝皇帝是满族人,但是统治的区域大部分却是汉人的居住地。而清朝入关之前就已经吸收了很多汉人进入官员队伍,因此入关后大臣们泾渭分明,很多职位都由满、汉两族占据。
之后皇帝很多方面都非常注意平衡满汉,比如,在记录时用满语和汉语各自归档,还有,在科举时满汉分别考试,做官时也分为满族官员和汉族官员。
当然宴请时通常也是如此,例如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分为满汉分别入席。而官场宴请时加以改进,尤其是乾隆下江南期间,盐商们为了巴结皇帝,无所不用其极,根本不计成本为他提供最精致的菜品。
为了尽可能地满足乾隆所有的要求,他们按照满族菜和汉族菜分别上菜,通常是先上满菜,后上汉菜,这样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竞争机制,导致厨师为了PK技艺,开始全力以赴。
这种良性竞争的结果导致菜品的水准越来越高。之后人们将两边菜品中技艺精湛的部分拼成一桌,又逐渐被带入宫廷中,形成了满族菜和汉族菜的大融合,之后便有了满汉全席的说法。
但是满汉全席并不是日常所用的菜品,而是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况和场合。满席分为六等,汉席则分为五等。
其中的满席一等用于皇帝皇后死后的宴席;二等适用于皇贵妃死后;三等用于贵妃、妃子和嫔死后;
四等用于元旦、万寿节(即太后或皇帝生日)、冬至这三大节庆时期的喜宴,以及皇帝、公主、皇子等大婚时期。五等用于宴请外国贡使以及出席赐宴和亲外藩的公主和蒙古贵族;六等用于皇帝赐宴讲习经研以及东南亚一带小国使者。
三、满汉全席菜品和发展
所以说,很多考证认为满汉全席虽然最终形成了宫廷菜,但是其来源则是江南的官场菜。根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录,满汉全席是扬州大厨房为到此巡查的六司百官置办的。
其中的山珍海味到家常菜肴和各类零食甜品和酒水,几乎无一不包。中国人后来认定的珍品菜肴几乎全部源自于此。
例如:海味有燕窝、海参、鲍鱼、淡菜、鱼翅、鱼肚等;山珍有熊掌、豹胎、驼峰、果子狸、鹿尾、野鸡等;江鲜有鲥鱼、西施乳(河豚精子)、甲鱼等等;
肉品有羊肉、牛肉、猪肉、鸡肉、鸭肉、鹅肉等等。其他还包括所谓的洋碟、热吃劝酒(猜测为热黄酒),各类小菜、鲜果、干果等等。
之后发展的满汉全席据说共有道菜,其中又分为亲藩、廷臣、万寿、千叟、九白、节令等等不同类型的宴席,根据具体情况对菜品有详细的调配和变动。据说曾经流行的相声贯口报菜名就是满汉全席中的菜肴。
其选料既精,烹调又细,加之融汇中国许多地方特色物产和菜品,可谓穷奢极欲了。
结语
民以食为天,古人诚不欺我。有人认为满汉全席这类宫廷宴席代表了中华饮食文化,其实只是代表了宫廷和官场饮食的穷奢极欲。
唐鲁孙是著名的美食家和评论人,他曾经在文集中提到一家日本电视台拍摄中国烹饪影片,在香港国宾楼所定下的满汉全席的盛况,一桌宴席吃了48个小时,花费约2万美金,仅仅置办各类珍稀食材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然而,这般吃法实在暴殄天物,也和如今的节俭环保冲突甚大。鱼翅熊掌对人体来说,蕴含营养和普通肉食相差无多。宴饮固然开怀,却不可贪杯;满汉全席名头虽大,却并不实用。人们应该吃点好的,何必吃到受伤,须知如今长胖是工伤,长寿只需七分饱。
参考资料:《满文老档》、《扬州画舫录》
本文由沐沐聊历史团队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