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冬奥延绿设计师北京日报报道我校 [复制链接]

1#

近日《北京日报》报道我校

参与冬奥生态建设的专家团队

为张家口崇礼区的

冰雪小城“延绿”

绘就生机勃勃的绿色画卷

让我们跟着报道走近他们

了解冬奥生态建设背后

凝结的智慧与汗水

1月,银装素裹的张家口市崇礼区充满奥运气息。巍巍山谷间,“雪如意”(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凌空飞架,连接崇礼奥运场馆群核心区域的“冰玉环”(“C”字形漫步大道)舒展开“双臂”,古杨树场馆群掩映在蜿蜒群山中……场馆边、赛道旁,挺立的云杉、樟子松、白桦在白雪映衬下分外妖娆;冬奥核心区,疏林草地的乡土风光尽收眼底;冬奥生态风景道上,湿地、农田、森林、山岭,与骑行慢道、林间木屋相映成趣。生机勃勃的景致,只等冬奥盛会“入画”。

在这幅绿色画卷背后,是一群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默默贡献智慧,悉心耕耘,只为给这座冰雪小城“延绿”。

崇礼冬奥核心区生态建设风景

姚朋(右二)和贾黎明(右一)在踏勘现场

雪山“染绿”

从太子城高铁站出站,一股冷风兜头盖脸,给人以“秒入”深冬的感觉。可放眼望去,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却是绿意盎然:路旁的绿隔种植了半人高的红瑞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些许光泽;远山上有些树叶黄了,有明亮的萱草黄色,有略微发沉的姜黄色,还夹杂着秋香色、枯绿色、棕茶色……冬天的崇礼,依旧色彩斑斓。

“这只是一角。”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姚朋到崇礼挂职已近1年,他特意腾出时间,开车带着记者参观:冬奥赛区场馆圈层,一北一南,分别是云顶滑雪场和古杨树场馆群。“看,‘雪如意’!”顺着姚朋手指的方向,有山、有雪、有树,却没看到雪场。他笑着解释:“藏在山里了,建场馆的时候同步进行了生态修复。”

山脚下,一片小树林,浑然天成。继续往山里走,雪道铺满皑皑白雪,旁边间或有一簇、一丛的樟子松、白桦和云杉耸立着,烟叶葱茏。“这些都是我们补种的。”“导游”姚朋告诉记者,除了“雪如意”,古杨树场馆群还包括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和国家越野滑雪中心。这里的景观风貌“以玉为图、以碧为底”,“玉”就是“雪如意”和“冰玉环”,“碧”就是自然生态的基底。驱车从高铁站一路往东开,张家口赛区技术官员酒店以东的自然山体,保持了原生自然山形的景观风貌;自然山体与酒店的中间区域,打造融入自然的草甸景观;国家冬季两项中心赛道和国家越野滑雪中心赛道周边,打造具有地域特征的疏林草地;“冰玉环”南北两侧山体的边坡角区域,修复建设施工造成的破损面,实现沿线点缀增景。

诗情画意的描述,充满冲击力的现场,实现过程却有着许多故事,稍微处理不慎就是“事故”。

举个小例子,“雪如意”北侧、冬奥核心区的临时绿地中以及风景道的局部,曾经堆积着大量因建设道路和隧道等基础设施而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施工弃土,山体面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团队采用了平整与顺整相结合的策略,将小规模的施工弃土进行平整、大规模的施工弃土进行顺整,实现就地土方平衡。同时,根据破损地块不同的立地条件及坡度坡向等因素,以工程技术手段为基础分类修复,选用喷播复绿、喷混植生技术,采用垂藤类植物、筑台拉网等多种工程技术手段,选取耐寒、耐旱的自然再生植被对山体破损区域进行修复,稳步推进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

“更多的是协调工作。”姚朋说话直爽,“施工方关心工期,我们惦记着景观,绿化部门着急种树植草。更何况,每一个工地的主管部门、施工方等都属于不同的单位,大家都是为了助力冬奥,谁都着急,怎么统筹,是一道难题。”

破题,也是姚朋被借调的原因。年,崇礼区委区政府委托北京林业大学成立专家智库,针对冬奥赛区生态建设和崇礼绿色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决策咨询、技术统筹和规划设计等服务。北林大党委立即成立科技服务冬奥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王洪元担任组长,并组建规划设计、森林树木养护、生态修复、小流域治理等6个研究团队,由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李雄统筹指导。姚朋干脆到崇礼区挂职,担任区长助理,同时任技术团队负责人。“这种创新的机制从源头理顺了政府、设计方、施工方的关系和责任。”

新机制带来新局面融合山、甸、林、缘(边坡)的近自然风貌逐渐亮出来,山形碧影、稀树花甸、疏林草地……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配套设施圈层和生态基底圈层也有了大变化。以太子城组团为核心,包含奥运村、太子城遗址公园等,辐射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配套服务圈层,以开阔的疏林草地为主导景观形式,以针阔混交林和混播草花为主要植物,保证近自然的景观风貌,突出乡土化特征。连接崇礼城区和太子城冬奥核心区之间的马杖子沟构成了一条冬奥生态风景道,野趣与人工景观相映成趣,辐射面积约平方公里。“未来,走在冬奥生态风景道上,不光可以欣赏到莜麦、土豆等农作物,还能见到遍野的油菜花、向日葵……”

“读懂”山林

眼前看到的“桃花源”,打造过程显然不会如姚朋描述得一样容易。

姚朋的办公室里,桌子上、书架上,一沓沓设计图纸和工程量清单,见证了团队的一次次“极限”挑战。其中一张图纸上,几条蜿蜒道路连接崇礼中心城区和冬奥核心区,仔细看,沿路每个位置都被清晰标记,大到整条道路的走向,小到路边的一个驿站,都有用不同颜色的笔改动过的痕迹……这张略微显旧的图纸,将时间拉回到1年多前。

年8月,随着北京林业大学与崇礼区人民政府签署《生态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姚朋带领团队正式接手崇礼区冬奥核心区生态建设规划的工作,由他担任崇礼冬奥核心区生态景观建设总规划师。按照协议,北林大的任务是:为举办冬奥会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同时打造崇礼远期的绿色发展模式。“用1年多的时间,给核心区每一片土地都披上绿色,这是我们的目标。”姚朋说,时间紧任务重,临危受命的那一刻,他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又快又好地完成使命,以最好的方式诠释“绿色冬奥”!

自此,崇礼就成了姚朋的第二个家。从崇礼城区到群山间的奥运村、太子城遗址公园、冰雪小镇,再到位于山顶的云顶滑雪场和古杨树场馆群,他和同事的足迹踏遍了崇礼生态建设区域内的每一处点位。

从崇礼城区到太子城冬奥核心区,沿途近18公里,是姚朋每次踏勘的必经之路。初到崇礼时,这条路上的景象令他印象深刻:路面上是坑坑洼洼的施工破损,道路两侧遍布管廊设施,8米宽的石砌排洪渠影响了原有的植被环境,周边老旧村庄错落、房屋倒塌严重……

“当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这条路建成以后,一定是一条干净的、满目皆是景的自然生态廊道。”姚朋说。

心中的图景已经有了,可如何呈现?“读懂”山林,是姚朋和团队最先面临的挑战。

冬奥核心区海拔米至米,地处高寒地区,植物相对稀少。树种的选择不仅影响景观样貌的呈现,树木的成活率更直接影响生态建设的效果。在选树种这一问题上,姚朋团队与当地相关部门产生了分歧。

“最开始,我们的设计方案里选用了一些注重景观效果的树种。”姚朋说,当他们信心满满地拿出设计方案时,一起参与讨论的当地专家皱起了眉。“崇礼高寒气候特征明显,有些树不适合大面积栽植。”崇礼区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杨建忠直截了当给出否定答案,“我在崇礼林业一线干了30多年,在选树种的问题上,我相信自己的判断。”

“做工程不是在高校里做实验、做研究,错了,没机会推倒重来。”姚朋团队深知此次工程的重要性、紧迫性,之后的1个多月里,他们和当地林业专家反复沟通、讨论,不断推敲、修改方案,最终,团队与当地林业部门达成共识:选用当地乡土树种,让崇礼的生态景观整体风貌呈现出最本真的状态。

“我们既不是纯粹地将景观园林化,更不是传统的造林,而是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材料,以地域性疏林草地为主特征,打造近自然、本土化的风景林风貌。”姚朋解释,崇礼处于坝上与坝下的过渡地带,兼具了森林和草地的特点,构建“疏林草地”景观,符合当地自然特点,可以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在树种选择上优先考虑乡土树种,常绿落叶混交,并辅以灌木,高低搭配,错落有序。按照适地适树、类近自然的原则,团队选择了云杉、樟子松、落叶松、白桦、蒙古栎、五角枫、榆叶梅、海棠、丁香等20余种具有鲜明景观特色、节水耐寒的优良乡土树种,“同时考虑到冬奥会举办时的季节特点,适当增加云杉、樟子松等常绿树种的配比,还种植了花楸等秋冬季节观果的树种,又配以草花点缀,形成近自然、高质量的森林景观。”

一次次踏勘、一处处点位实地测绘,姚朋心中的图景渐渐成形,呈现在一幅幅设计施工图上。“图是空间定位,我们会同时列出工程量清单,哪种树需要多大规格、多少棵,对照图纸和清单去苗圃选苗、进行栽植。”

年10月,大规模工程建设启动。随着工程的推进,姚朋和同事在“读懂”山林的过程中,对整体空间的认识也愈加明晰。他们依据不同尺度和功能,把从冬奥核心区到崇礼城区的全域生态景观划分为三大空间圈层——赛区场馆圈层、配套设施圈层、生态基底圈层,再根据不同圈层的属性和需求明确规划与营建策略。以辐射面积最大的生态基底圈层为例,其关键词是系统治理,在约平方公里的空间内,打造连接冬奥核心区和崇礼主城区的冬奥生态风景道,设计团队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解决后奥运时代崇礼城区与冬奥核心区联动发展的问题。

本就时间紧迫,高寒环境又压缩了施工周期。各方争分夺秒,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深冬,大雪封山,零下20摄氏度,姚朋带着团队上山踏勘调研,一脚下去,厚厚的积雪没到膝盖,车经常陷在雪里出不来,需要打救援电话来拖车。这种极端天气的环境下,他和同事们在现场发现问题,“就地”找个平坦的地方就修改,姚朋笑着说:“从深秋到寒冬,每栽种一棵树,我们都在现场,因为有些点位最开始测绘的时候没有测量出来,或者在实际栽种的时候发现土层较浅,这都需要我们去解决。”

每次发现问题,测量好一个点位的尺度、坡度等,姚朋总是等不及回到办公室就直接动笔,一张张设计图纸铺得满地都是,深深浅浅的修改线条记录了他和同事雪天里的“较真儿”,“干起来就不觉得冷了,我们都是在崇礼的雪山练就的抗寒本领。”他打趣道。

就是靠着这股拼劲,年11月,工程全部完工。

如今,从崇礼城区沿着生态风景道一路到太子城冬奥核心区,近18公里的路程,沿途管廊设施已潜入地下,硬质排洪渠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随季节涨落的生态河道、错落有致的风景林带,农田、湿地点缀其间,一幅田园风光图映入眼帘。

这条绵延廊道上,还有姚朋团队巧心设计的“神来之笔”——一条骑行道贯穿整条道路,沿途依照景观组团的不同特色,设计了湿地、田园、森林、山岭等不同主题的驿站。当人们骑行向前,路边景色也不断变换;这一路的风光,正是对“绿色办奥”的最美诠释。

建植“花毯”

目前,崇礼冬奥核心区森林覆盖率已超80%。从心中一幅图,到山间一片林,北林大团队为生态景观打造提供了全时技术保障。

崇礼冬奥核心区,场馆周边、山坡上、道路旁,只要有树的地方,总能看见一个身影,手持小木槌,在树干上“敲敲打打”,然后拿出大大小小的仪器,为每一棵树做“健康体检”,他就是北林大林学院森林培育学科教授贾黎明。作为森林树木养护团队的负责人,1年多的时间里,他隔三差五就会带学生来崇礼,监测树木的生长情况。

“这里冬季气候寒冷,春季土壤温度低,但气温回升很快,再加上部分栽植树木的土壤石砾含量较多,树木会因为受冻、根系吸收不到水、展叶后地上部分失水过快而生长不良,甚至难以成活。”站在一片白桦树前,贾黎明细细解释,从年夏天至今,树木养护团队对所有栽植树木开展了全程监控和精准管护:树木栽植前,调查分析建设工程扰动土壤的土石比例、酸碱度和养分状况,根据每种乡土树种特性开展土壤快速改良和基肥配施;栽植过程中,与规划设计团队一起对苗木质量逐株把关,实现全冠大苗促根精准栽植。

“这期间,也出过不少‘意外’。比如这片超大规格的白桦,还有远处那些乡土树种蒙古栎。”贾黎明抬起头,拍了拍面前高大挺拔的白桦,又指向远处苍劲的蒙古栎,向记者解释,为了景观的整体效果,团队选择栽种的都是树形美观、规格较大的树木,并且要保证移植顺利、树冠完整,“对于白桦来说,直径超过18厘米,树冠还要保持完整的话,就很难成活;蒙古栎彰显北方高寒地区森林风貌,但其根系为直根系,须根很少,移植也很难成活……”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贾黎明带领团队开展研究,突破气候条件限制,对大规格树木树冠保湿抗蒸腾、防风防寒、有害生物防治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创新,既提升了树冠景观质量,又大幅度减少了树冠蒸腾失水,提高了树木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确保一次成林、一次成景。

“树木栽植完成后,我们会根据每一株树木的栽植情况制定养护方案。”贾黎明说,年春天,他们还对每一株树木进行了成活分级调查,实现了对健康、亚健康树木的精准分类管护。截至目前,崇礼冬奥核心区树木成活率达98%以上。团队在技术创新中,编写并推广应用了《北京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森林绿地树木养护绿保书》,为“绿色冬奥”环境建设和生态功能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除了山间疏林,所有乡土草地景观的打造,也有科技助力。“和平原地区的草坪不同,崇礼的草地大多是草花地被,自然播种的生长速度太慢,会影响景观的整体效果。”姚朋说,为此,团队创新运用了快速建植专利技术,通俗来讲,就是“乡土草花,温室培育,待到时节,场地满铺”,“在预期景观效果前45至50天开始在温室中培育乡土草花植物,按照特定的花草种子比例配成‘花毯’,用这种方法建植,从播种到‘花毯’成形需1个月左右,再经过半个月的培育就可以直接铺在场地中,这样能够又好又快地呈现景观效果。”

如今,快速建植的“花毯”已铺满核心区重点景观区域,与满山绿树共绘“雪消门外千山绿”美景。

“景观是先存在心里,然后呈现在图上,最后写在大地上。”冬日暖阳下,望着漫山风景,姚朋的脸上笑意盈盈。最近,贾黎明又一次奔赴崇礼,对冬奥核心区树木进行冬奥会前的“体检”,为未来对树木的全周期精细培育做准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让崇礼每一片土地的绿色延续,向世界展示中国“绿色办奥”成果。

推/荐/阅/读

-bjfu-

北京林业大学新媒体联盟

出品

北京林业大学新媒体中心

来源

北京日报作者

刘冕、李祺瑶

原标题:《冬奥“延绿”设计师!《北京日报》报道我校专家团队参与冬奥生态建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