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一种负面情绪,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很早之前嫉妒就被定义为一种心理活动。有人做过实验,15个月的孩子,如果妈妈当着他的面抱别的孩子,他就会有所反应,要让妈妈放下别人抱自己,并紧紧搂住妈妈,好像在说:“这是我的妈妈,不是你的。
在当今社会,由于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捧在手掌心上,含在嘴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整天就围着一个孩子转,这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我就是最好的,别人都不如我。”
因此,当孩子走出家门,走进校园,走向社会,面对别人比自己强的现实,一般都难以接受,很容易引发孩子嫉妒、心胸狭隘的坏习惯,造成工作不顺利。
01
法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心胸狭隘最简单的定义是太过分专注于个人利益,而容不下别人的利益。”心胸狭隘的人是得不到别人的喜欢的。
一匹马找到一片丰美的草地,茂盛的青草让它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它每日来这里美美地饱餐一顿,再也不用为饿肚子发愁了。可是后来,一只鹿也发现了这片草地,趁马不在时,也跑来吃些青草。
马终于发现了这只鹿,它觉得这只鹿侵犯了自己的利益,打破了它的美好梦想。它的心情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它觉得将鹿逐出草地,于是马和鹿有了一场争斗。结果鹿靠着一对尖锐的角,战胜了马,成为了草地新的主人。
马无力战胜鹿,就只得请人来帮忙。而人答应帮忙的条件是:给马套上辔头,骑上它。
人骑着马,消灭了鹿,但是马也从此失去了自由,被人栓在了槽头。
心胸狭窄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多是失败者。因为心胸狭窄使他不能容忍别人,只能看到别人的短处,无法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别人的长处,结果使人际关系越来越僵,朋友越来越少,有苦无人诉,有难无人帮,致使情绪陷入消沉和悲观之中,难以摆脱。
从前,有两位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地去朝见一位圣者,他们经历万种磨难终于到达目的地。虔诚地跪拜之后,在离别之时,圣者对他们二人说:“我可以送你们俩每人一份礼物,你们当中的一个人可以先许一个愿望,愿望马上就会实现,而第二个人则可以得到第一个人愿望的两倍。”
两个教徒都希望自己是获益最大的那个,都想让对方先许,于是两人推来推去,谁都不肯先许愿于是,在相互推让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教徒不小心抓伤了另一个教徒的手臂,另一个教徒当下就生气了,说道:"你再不许愿,我就掐死你。”那个教徒也不相让,说:"你再不许愿,我打死你。”于是他们俩当场就打了起来,二人互不相让,圣者对此也颇为无奈。
其中一个教徒被另一个教徒抓伤了眼睛,在地下痛得直喊疼,于是他异常愤怒地说:"我先许愿,让我的这只眼睛瞎掉。”很快,圣者满足了他的要求。接着,另一个教徒的两只眼睛也马上瞎掉了。面对这种结果,圣者连连叹气:"他们明明可以获得更好的,却偏偏因为自己的自私、狭隘沦落到如此地步,真是可悲啊。
正如这个故事中的两位教徒最后所得到的,自私的人往往不会有好结果。
02
古语有言:心胸不可狭隘,心量大福才大。
一个人的气度,决定了人生的长度和宽度。
气度狭小之人,遇事就容易偏执狭隘,人生路越走越窄。心胸开阔之人,能够容万事、纳万物,人生路越走越坦荡。
古人云: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一个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幼年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上,这是个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很多父母都疑惑,孩子为什么会变得嫉妒心这么强,心胸狭隘,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
其实最应该反省的是父母自己,是不是自身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相信很多父母在同孩子进行学习上问题征询,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妈妈,我不喜欢我们班的王耀。”孩子生气地说道。“为什么呢?你们在以前不是玩得挺好的吗?妈妈疑惑地说道。
“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她从前学习没有我好,现在超过我,班上表现老是抢我的机会!"对于孩子的这种现象,明显就是嫉妒心作崇,容不得别人的半分好。
面对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大多数父母的做法是对孩子大吼大叫地教育一番:"你怎么能这么想别人呢?妈妈不是说过不能这么对待你的朋友?殊不知,正是因为这种做法,使得孩子非但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在面对孩子的坏习惯时,有些父母不但没有帮助孩子走出错误的认识,还煽风点火地说:
“就是,他们怎么能比得上我们家的小宝贝呢,我们家的宝贝最棒了。”父母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改掉心胸狭隘的坏习惯,其实这样更助长了孩子的任性气焰,这样将导致他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走不少弯路,而且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这种教育方式在无形中传递给孩子一种“别人当然都不如你”的思想观念。孩子一旦面对比自己强的人时,就很难接受现实,很容易发生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
某校初一学生张某,在上学的路上带着“随身听”边走边唱,被路上一名同学开玩笑抢了去。张某感到怒不可遏,自己很没面子,第二天就纠集了两个社会上的“朋友”,将那名同学打成了鼻青脸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