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杏小林的医案世界环游记九肩痈篇 [复制链接]

1#

用不一样的方式

讲述不一样的医案故事

有缕春风,自杏林来......

杏小林

一个苦于针推如山般课程的学生

因缘际会,走入了岐*殿

邂逅了一缕清风

其中有医理,更有医德

随着这缕清风

杏小林的故事

也来到了第九个篇章……

医案

薛己治一妇卧床十二年矣,遇回禄益加忧郁。甲辰三月,右肩下发一块,焮肿如瓯,中赤外白,用凉药一剂不解,次用十宣散四剂,加痛,略红,迎徐医视之,连投参、芪、丁、桂、防风、白芷之类,脓溃。徐云:无患矣。辞后,眩晕呕逆,恶寒战栗,顶陷脓清,其夫检《外科发挥》至《发背门》云:若初起一头如黍,不肿不赤,烦躁便秘,四五日间生头,不计其数,疮口各含一栗,名曰莲蓬发云云,始骇为恶,症治法虽详,不谙于行,迎薛至,诊云:辛凉解散,气血两虚者忌之,遂投参、芪、归、术、地*、姜、附大剂,肿高脓稠,兼衽乌金膏。数日,果腐落筋如脂膜者数斤,仍用前剂,每服人参加至八钱,日进二服,逾二月平复。

缘起

我是薛郎中,是一个医家,更是一名郎中。

我经常在家中写一些

治疗病人时的小小经验。

更经常的是,叩门声在我研墨时响起,

有时是病人,有时是病人的亲人,

请我去看一看;

来者不辞,我常常匆匆撂笔,

又匆匆地赶往病人的家。

这天,当我回看之前写下的书籍,一阵急促的扣门声传来,我急忙唤小童去开门,门外是一个中年的男子,看起来有些文气,他与我说,是他的妻子有疾,希望能请我去诊治,见我已经披上了外衫,他才勉强松了一口气。

诊察

匆匆忙忙地赶到了他家里,男子引我进入了内室,将妻子扶起,让我看了她的右肩,肩上有肿块,肿块顶部凹陷,流出脓水。见状,我询问了她最近的症状与病史,原来他的妻子卧床已有十二年,遇火灾后更添了忧虑抑郁。甲辰年三月,右肩长出一个肿块,肿胀得像小盆,中间发红,四周为白,给她看病的医生以为是热*,于是用凉药,一剂不解,又接着用十宣散四剂,但是不仅没有消肿,肿块竟更加痛胀。家人忙寻了徐医生来看,用了人参、*芪、丁癸草、桂枝、防风、白芷之类的药后,肿块化脓溃烂。这之后徐大夫说没有问题了,但是医生离开后,她却开始眩晕呕吐,恶寒战栗。

治疗

  

  

我查阅了许多医书典籍,从《外科发挥》到《发背门》,书上记载:如果初起的脓肿如黍米,不红不肿,烦躁不安便秘,四五天时间长出尖头,无法数清,疮口各含一个小肿块,这种情况叫做“莲蓬发”,家人开始害怕是一种恶症,才将我寻来,我结合她的情况,认为她气血两虚,而辛凉解散的药,气血两虚的人忌用,于是投人参、*芪、当归、白术、地*、生姜、附子,渐渐的肿块高胀,脓水变稠。几天后,肿块像果实腐烂一样,脱去了皮脂膜,仍然使用之前的方剂,每次服人参加至八钱,每天服用两次,过了两个月渐渐痊愈。

尾声

病人病愈,病人的丈夫将我送回小院,询问我何以答谢,我笑着摇了摇手,请他喝了一杯清茶,留待片刻,便送他离开了。

回了书房,唤童子为我拿来纸笔,研了墨,

写下了,治一妇卧床十二年……

“先生又在写书了。”

“是啊,今天可以再写一篇。”

留待后人,可以观之。

医案里的小知识

01

  

  

  

疾病篇

火热之义;焮肿指局部皮肤红肿热痛。

脓溃

(疮)溃烂化脓。溃,指溃(kuì)烂。溃脓散。溃脓也写作?浓,溃脓与?浓是异形词。

脓液(pus)

机体组织炎症过程中形成的浓稠或稀薄的混合物。炎症过程中细胞、组织在细菌和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发生液化坏死,加上血管的液体渗出,形成肉眼呈灰*色或*白色的浓稠状液体。

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为证候名,也称为气血不足。主要指气血均亏损不足的症状表现,多由久病不愈,气血两伤所致。气血两虚及气血不足表现为气虚和血虚,气虚症状是动力不足,血虚症状是蠕养能力差,血液不足便会出现面色苍白,气色不足会出现身体无力。

莲蓬发

病名。指有头疽状似莲蓬者。其特点为顶部疮头较多,其疮口呈现粟粒样脓粒。出《证治准绳.外科》卷四。证治见有头疽条。

02

  

  

  

典籍篇

《外科发挥》

外科著作,共八卷。明代薛己撰,刊于年。书中简要论述了肿疡、溃疡、发背、脑疽、肺痈、肺痿、瘰疬、咽喉、杨梅疮等31类外科疾患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剂。每一类外科疾病的论述之后,均详细记述了作者治疗该病的验案,使全书有论有方而又有临床实践。文字简明,切于实用。现存明刻本、石印本和《薛氏医案》本。

《发背门》

出自《丹台玉案》卷六。《丹台玉案》,综合性医书,6卷。明代孙文胤(薇甫、在公)撰,成书于崇祯九年()。本书积作者平日治验,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75门病证及脉形、脏象图说、各脏用药治法。卷1首论脉镜诊断,后列调摄养生16条,继之以脏象图说及各脏用药治法。卷2至6分别介绍伤寒、温病、瘟疫、杂病、妇人、小儿、五官、外科的多种病证。依因、证、脉、治次序逐一论述。其附方广泛,叙述较为具体。作者曾遇道士于武林,道士授以“还丹接命解形度世之术”,晚年学佛,故其医学思想深受佛道影响。

03

  

  

  

方剂篇

辛凉药

中医上指药性寒凉的药材。一般具有清热、泻火、解*等作用的中药。如*连、大*、*芩等。

十宣散

组成:人参、*芪、当归、甘草、白芷、川芎、桔梗、厚朴、防风、桂枝。

功效主治:冷瘤痈*,肿起难消者。

凉解散

指用性味辛凉的药物发散风热,解除表证的治法。

乌金膏

中医外用膏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

适用症有肩周炎,颈椎病,痛风,关节炎,淋巴炎,腰椎间盘突出等。

04

  

  

  

中药篇

人参

人参的肉质根为强壮滋补药,适用于调整血压、恢复心脏功能、神经衰弱及身体虚弱等症,也有祛痰、健胃、利尿、兴奋等功效。人参的茎、叶、花,果以及加工副产品都是轻工业的原料,可加工出诸如含有人参成分的烟、酒、茶、晶、膏等商品。

*芪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芪的根。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功能主治为:补气固表,托*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当归

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主产甘肃东南部,以岷县产量多,质量好,其次为云南、四川、陕西、湖北等省,均为栽培。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效。常用于血虚萎*,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肠燥便秘。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甘草

豆科植物,以根和根状茎入药,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生甘草能清热解*,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炙甘草能补脾益气,主治脾气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

白芷

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赤白带下、痛疖肿*等症,亦可作香料。

川芎

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

桔梗

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生于山地草坡、林缘或有栽培。分布于全国各地区。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的功效。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

厚朴

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4~6月剥取,根皮和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防风

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是一种药草的名字,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主产于河北、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防风的根可生用。味辛、甘,性微温。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桂枝

属樟目,樟科中等大乔木;一年生枝条圆柱形,顶芽芽鳞宽卵形,绿色的叶子互生,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花白色,长约4.5mm;果椭圆形,成熟时黑紫色,无毛;花期6~8月,果期10~12月。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等。

丁癸草

本品为豆科植物丁癸草的全草。夏季采收。功能主治为:清热,解*,去瘀。治感冒,高热抽搐,腹泻,*疸,痢疾,小儿疳积,喉痛,目赤,疔疮肿*,乳腺炎。

那缕带着杏小林走进医案故事的清风

是否还会拂过?

下一次

又是何时何地?

敬请期待下期

杏小林的医案世界环游记~

(内容如有不正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