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杨晓敏读年山西文学小小说 [复制链接]

1#

第期

读年《山西文学》小小说杨晓敏

据《山西文学》统计,年所刊载的小小说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转载5人6次,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中国当代文学选本》、中国作家网等转载47篇共计58次。《山西文学》刊载作品素以厚重见长,近几年又增加了小小说专栏,每期十篇八篇,都是千把字篇幅,深受读者青睐。品读之下,颇多好文。

读蒋冬梅《大湖》,年第8期

《大湖》写了两条线:一条是查干湖的冬捕过程,冰天雪地,北风凛冽,人马沸腾,选址、凿冰洞、下捞网,渲染的是地域风情与渔民特色;另一条线表面上是写鱼把头的心理活动,他独自担大事时的兴奋、犹豫、彷徨乃至信心,实际上是写了鱼把头的成长历程,由一个个类似电影蒙太奇那样不断闪回的镜头构成。师傅借故远离,这个曾经言传身教始终未出面的“师傅”,暗示了捕鱼人特殊方式的世代轮回和千年传承。

作品的立意奇崛,在这里“大鱼”成了一种意象,一个符号,一种诱惑和图腾。千百年来,捕鱼者们以鱼为生,虔诚圣洁。“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大湖是人生中壮美的风景,大鱼是生命中不息的追寻,湖在,大鱼就在,希望就在前方。

作品的语言富于质感,极具张力,尤其对话,言简意赅,韵味十足,充满韧性与力度:“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言情状物,营造氛围,三两句即可画龙点睛:“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把头拎着烧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

作品在描写人与大自然的微妙关系上,注重的是那种和谐相处的理念,一场冬捕给人们以半年谋生,所以才会更加热爱故乡故土,珍惜天赐的大湖和大鱼。“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一切都那么庄严和具有仪式感,生生不息,那种依赖与敬畏永远生长在人们的心里。

白山黑土,林海江湖,充满了无数神奇传说,一篇篇优美的文字,诗意丰沛,给人们带来阅读的惊喜。《大湖》发表后引起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