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绝学一味附子,其中奥秘这么多 [复制链接]

1#

小编导读

附子是上天赐予人间不可多得的扶阳升阳之物,素有“扶阳之王”的美誉,可谓是“人间仙草”,只因附子有大*,不少人对它敬而远之,但也有不少医家钟情于它。拥有“扶阳第一要药”之称的附子,从古至今,都备受宠爱,关于附子的具体运用,历代名医对此的研究从未停歇,并发现其中暗含很多奥秘,今且一起来看看!

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

(西汉《神农本草经·下经》)

黑附子气热,味大辛,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肾中寒甚,以白术为佐,谓之术附汤,除寒湿之圣药也。治湿药中宜少加之,通行诸经,引用药也。及治经闭。《主治秘要》云:辛,纯阳,治脾中大寒。又云:性大热,味辛甘,气厚味薄,轻重得宜,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三:去脏腑沉寒一也,补助阳气不足二也,温暖脾胃三也。然不可多用。慢火炮制用。

(金·张元素《医学启源·卷之下·用药备旨》)

附子味辛性热,有大*,气味俱厚,浮也,阳中之阴也。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除六腑之沉寒,补三阴之厥逆。仲景八味丸用为少阴之向导,正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之滞,人以为补,则误矣。血药用之,行经而能补血。气药用之,行经而能补气。非大虚寒之症不可轻用。孕妇勿用。

(明·杜文燮《药鉴·卷二》)

黑附子下品上,佐使。气大热,味辛、甘,温。有大*。性浮,阳中之阳也。入手少阳三焦、命门之剂,通行诸经。发明曰:附子大辛热,除六腑沉寒,回三阳厥逆。悍烈之性,浮中有沉,行而不守,能行诸经而走下,引用药浮、中、沉无所不至。本草谓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积聚癥瘕、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利赤白、强阴回阳,皆辛热之用也。又主寒湿踒躄拘挛、脚膝腰脊痛冷弱、不能行步、坚筋骨、堕胎,为百药之长,以其行经走下之力也。以上诸症,必属沉寒痼冷、身冷、四肢厥逆、脉微迟欲脱之候,方宜用,以势能回阳。炮制为补阴之向导,非真能补耳,所谓壮火食气故也。俗医误用为温补,不分冷热,祸不旋踵。白术为佐,除寒湿之圣药。治肾寒脾湿尤宜。治经闭慢火煨之,气脱阳绝佐参、芪、甘草,而补助之功莫大。

(明·皇甫嵩《本草发明·卷之三·草部下》)

附子气温大热,温则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大热则禀天纯阳炎烈之火气,入足少阴肾经;补助真阳,味辛而有大*,得地西方燥酷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厚,阳也。其主风寒咳逆邪气者,肺受风寒之邪气,则金失下降之性,邪壅于肺,咳而气逆也;附子入肺,辛热可解风寒也。寒湿之气,地气也,感则害人皮肉筋骨,而大筋软短、小筋舒长,拘挛痿躄之症成焉;附子入肝,肝主筋,辛可散湿,热可祛寒,寒湿散,而拘挛痿躄之症愈矣。膝痛不能行步者,肝肾阳虚,而湿流关节也;温热益阳,辛*行湿,所以主之。癥坚积聚血瘕者,凡物阳则轻松,阴则坚实,坚者皆寒凝而血滞之症也;附子热可软坚,辛可散结,温可行滞也。金疮寒则不合,附子温肺,肺主皮毛,皮毛暖则疮口合也。

(清·叶天士《本草经解·卷一·草部上》)

主风寒咳逆邪气,寒邪逆在上焦。温中,除中焦之寒。金疮,血肉得暖而合。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气凝结、血滞于中,得热乃行也。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此寒邪之下焦筋骨间者。凡有*之药,性寒者少,性热者多。寒性和缓,热性峻速,入于血气之中,刚暴驳烈,性发不支。脏腑娇柔之物,岂能无害?故须审慎用之。但热之有*者速而易见,而寒之有*者缓而难察,尤所当慎也。

(清·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下品》)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名医药论辑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侯树平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