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手术成果展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6/5792159.html众所周知,在丝绸之路的两端,是创造人类农业文明的重要的和最早的几个策源地;而在丝路沿线,亦绵延不绝地分布着众多的绿洲农区,故此,在丝路繁忙的商贸往来的漫长过程之中,不仅蕴含着双方珍稀物种或农牧业物产的互通有无,而且也伴生着农业科学技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交流与融通。综观西域绿洲农业之发展历程及其斑斑史迹,可以看出,在这一过程之中,其无疑是作为背负东西农牧业科技文化交流的历史使命者以及重要纽带而昭明于中国及世界文明史册的。
农作物嘉种的东西互引
东西亚各原始民族早在新石器时代之初就因地制宜地开始了训育野生植物的过程,大约距今七八千年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原始农作物体系。以两河流域为渊源的西亚农区,其农作物系统以大麦、小麦等麦作为中心,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农区则形成了以粟、黍、稻为主体作物体系。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早在史前中原同西域发生联系之初,两大农作物策源地即有了主宗作物交流的种种迹象。为世所公认的起源于黄河流域的粟,即是在新石器时代经绿洲这一天然通道而西渐,播植于中亚西亚,后更是至于欧洲,故世界各地栽培粟与中国品种多有亲缘关系;西亚原始麦作东传遗迹更为清晰可鉴,新疆孔雀河古墓出土的年前普通小麦和哈密五堡遗址出土年前的青棵穗,可以确证麦作入境颇早,而西域绿洲则率先引种,不久再传至关中西部,先周之民称小麦曰“来”,并神话为天降瑞谷嘉种,是知麦类“西来”之说渊源有本。
在西汉武帝时,曾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北方大力推广麦作,对于改革整个种植制度和食物结构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反映西汉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状况的重要史籍《氾胜之书》中,就已有了大麦与小麦、“旋麦”(春麦)与“宿麦”(冬麦)的区分,其作者氾胜之,也曾经有过推广小麦种植的经历,“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大约在上古时代,东西亚栽培谷物重要种类多取道民间途径,经中亚绿洲辗转互引传播。
进入战国秦汉时代,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发达,东西方作物交流更为广泛频繁,而渐聚成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引种高潮。其互通有无之作物种类,除谷物之外,还囊括了牧草树木以及果蔬桑麻等经济作物;其交流途径也更有拓展,除籍以民间渠道外,而且兼有了国际间长途贸易贡纳和大规模部族战争掠夺等形式。
根据《史记》、《汉书》以来的史书、方志、本草类文献著录,从西域诸地传入的各类作物品种繁多,大致有苜蓿、葡萄、石榴、胡麻(芝麻和亚麻)、大蒜、胡桃(核桃)、胡豆(豌豆、蚕豆、绿豆等)、胡荽(芫荽)、萬苣、金桃、西瓜、胡瓜(黄瓜)、菠菜、蔥麻、胡椒、波斯枣、无花果、胡萝卜、巴旦杏、齐墩果、奈(绵苹果)等等,其中最为显著的有葡萄、石榴、和苜蓿。
葡萄旧作蒲桃或蒲陶,乃是伊兰语的译音。原产于地中海和里海一带,秦汉时已广泛分布于西亚中亚地区的西域各国,如当时的大宛、且末、龟兹、焉耆、康居、大月氏、安息、高昌等国,都普遍出产葡萄,甚至有些地方可以用其酿造美酒,如《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载,大宛以葡萄酿酒成俗,乃至“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至数十岁不败”;龟兹国一家甚至藏至千斛葡萄,安息亦产葡萄酒。
据有关专家考证,葡萄最早引进中国的时间可能是在秦王朝或者更早。其首先在新疆地区得到较为广泛的种植,如哈密盆地,其在两汉时种植已成规模:新疆民丰尼雅东汉遗址(西域精绝国故址)中也发现屋旁成排种植葡萄的遗迹。葡萄进入中原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朝的出使者把它带回来以后,曾种于离宫别观旁,后又于西京杜陵园种植一百株,此后的推广更为迅速,很快成为中原人民喜好的果品之一。
约在东汉末,中原地区已开始用葡萄酿酒,也可反映出葡萄栽种区域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另外,葡萄纹饰亦成为东汉时期艺术表现的一重要形式,如汉武帝时,霍光妻室拥有的二十四匹葡萄锦,尼雅遗址岀土的东汉绮、局,也都有葡萄纹饰,其中的绮正是中原地区的织造物。这一方面反映岀中原人对葡萄之喜好,也可以看出葡萄种植面积的扩大。
苜蓿或作目宿,亦称牧宿、木粟等,都是同音异译,与梵语及波斯语有关系。汉武帝时,汉使从西域引入苜蓿种,开始在京城宫院内试种,然后在宁夏、甘肃一带推广。颜师古在为《汉书西域传》作注时也说:“今北道诸州旧安定、北地(两郡毗连,则今宁夏黄河两岸及迤南至甘肃东北等地)之境,往往有目宿者,皆汉时所种也。”说明汉时苜蓿己向西北牧区推广,颇为广泛。“饲草和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优质饲草苜蓿的引入试种和推广,是我国畜牧业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对繁育良种马,增强马牛的体质和挽力,都发挥了一定作用。”实际上苜蓿引入的作用绝不仅局限于此。
"除充畜类饲料外,更可作绿肥原料,对于农业是有好处的。苜蓿嫩苗还可作蔬菜;它并能结小荚,老则黑色,内有实如標米,可酿酒,亦可作饭,以防备年成饥荒。”
石榴亦系从西域传来。史载张骞出使大夏,得涂林安石种归来种植。涂林为梵语,系石榴的音译,安石分别指安(今布哈拉)、石(今塔什干)二国,石榴因此而得名。从东汉至盛唐,石榴都呼作"若榴”或“楮榴”,也是同音异译故。石榴花红艳似火,不仅可供观赏;而且其果实酸甜可口,为美味之佳果,还可以用来造酒、入药杀虫;榴木有文采,用制几案、枕头,实为天下之奇果。不仅如此,石榴之果实晶莹多籽,还成为人们表达“多子多福”美好愿望的标志,故此而深受各国人民的喜好。石榴从原产地古代波斯而迅速向四周传播,南传至古印度及南洋各国,西传至古希腊,而东传则沿丝绸之路而辗转传播,到汉时而渐至中原。史载汉武帝对其极感兴趣,下令在汉都长安普遍种植,吸引了一大批文人骚客,“石榴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也。是以属文之士或叙而赋之,遥而望之。”
西域各种作物嘉种的源源引入,丰富了中国的物种资源,促进了中原种植业、园艺业的发展以及食物结构的调整,对于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无疑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两汉时期,是我国园圃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不仅与大田谷物种植的分工更为明确,逐渐成为农业出产的一个重要部类,而且出现了规模化经营和园艺技术精细化的发展趋向。这一持色的出现,无疑是与大量引入西域果蔬优良品种相关的。
如史书所载,当时不仅皇家宫苑引种试种异地作物,而且渐成一种社会时尚,在许多贵族园墅里也是“奇树异草,靡不培植”;东汉崔宴的《四民月令》,是反映当时地主田庄日常活动的一本农书,据文中记载,其园圃经营的作物种类非常之多,其中不乏从西域引进且己广泛推广的果蔬品种,仅蔬菜一项即有蒜、姜、黄瓜等多种。西域果蔬嘉种进入中原后,经过不断的普及和发展,亦逐渐加入了中原地区主要食品的行列,成为丰富饮食生活的重要源泉。
在西域作物进入中原的同时,也存在着中原各种作物西传的可能。中国作为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世界农业发生发源地(瓦维洛夫语),是世界植物资源的富集区之一。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综合国内外主要作物起源研究成果后认为,起源于中国本土或由其先民首先驯化栽培的大致就有种,占了全世界约35.4%(全世界约余种)。
因此,在秦汉时期交往交流的过程之中,中原农作物嘉种西传的过程必更充分,可惜由于西亚各古国历史跌荡,相关文献资料湮没而无从可考,实谓一重大缺憾。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农业发源地中心地位之确立,中外学界的